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一册收有庄子《逍遥游(节选)》一文,对“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句中“三冶”一语,课本注解为“一日的意思。飡,同‘餐’。意为只需一日之粮。”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一册《鸿门宴》一文中有两处注释值得商榷。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课本注释为:“[王之]就是以他为王。”按此解释则“之”指代“他”,复指“先破秦入成阳者”,单就此句看似乎能讲通,但联系上下文看就会发现问题。“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语第四册(必修)《逍遥游》的课下注释中,有两处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王灿 《语文知识》2003,(10):34-34
高中语文第一册的注释中有几处值得商榷: 一、第16课《记念刘和珍君》第24页注释(5)把“惩创”的“创”注为chuang,这是不妥当的。“创”有两音,一为chuang,一为chuang。根据《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读chuang时,是“开始(做);(初次)做”之意;读chuang时,有“创伤”之意,还有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伶官传序》一文中有“智勇多困于所溺”一句,课本注释:“所溺,所溺爱的事物。”笔者以为此注不妥。“溺爱”意为“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适用于人,不适用于事物。《辞海》指出“溺”有“沉湎无节制”之义,如《晋书·宣帝纪》:“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笔者认为,“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溺”也是此义,全句可译为“人的才智勇气往往受他所沉湎的事物的困扰”。  相似文献   

6.
现行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第一册选入庄子的一篇寓言--<秋水>,写黄河之神河伯在秋季洪水到来之时,见到"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而"欣然自喜",等见到北海之后又怅然自失望洋兴叹幡然悔悟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8.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注释,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相似文献   

9.
杨闻宇的《日月行色》以情写人,以反话明真心;情景交融,以语言和细节描写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人物感情丰富而痴情,淳朴而纯真,可说是写爱情故事的神来之笔。对于景色、情意、可爱的人物的文字描述,质朴真淳,令人回味。  相似文献   

10.
人教社2003年6月第一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课文<我有一个梦想>,选自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陈立中译的<我有一个梦想>.该译文再现了原作风采,感情激昂,文字优美,极富感召力.可是,课文第三段译文似有瑕疵.现略述如后,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1.
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过秦论》中有句:“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对“百越”课本上注为:“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粤。”“桂林、象郡”文中则注释为:“在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这两个注释明显是矛盾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高中《语》第一册中有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一首诗《篱笆那边》,它选自太白艺出版社1979年版的《狄金森名诗精选》,江枫翻译。原诗翻译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人教版高中《语》第一册《寡人之于国也》一中有两个不当之处。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语》(必修)第四册(2004年9月第1版)有6处字音误注,现分别指正如下:  相似文献   

16.
现行使用的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教版、审定本)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有两个注释,笔者有些看法.在此提出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一册》(试用修订本)仍有疏漏,略陈管见,舛误之处,恳请匡正。  相似文献   

18.
吴高年 《物理教师》2006,27(9):36-37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九章第一节“简谐运动”在定义“弹簧振子”这个概念时,明确地指出它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小球在杆上滑动时的摩擦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第二,弹簧的质量比小球的质量小得多,也可以忽略不计。那么,这里所讲的弹簧质量比小球的质量小得多,到底小多少才算得上“小得多”呢?下面我们来讨论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胡小兵 《学语文》2005,(3):38-38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收录了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小诗《篱笆那边》,该诗历来被人们称为诗中的精品,它短小精悍,意蕴丰富,语言活泼俏皮。  相似文献   

20.
任强 《学语文》2004,(1):21-21
《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一句的“竖子”,教材注为:“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项伯辈。”(2000年新版高语第一册88页注)。我认为这一注释有违当时的语境与范增的语意,值得商榷。谨呈浅见如下。第一,近年出版的多种古代文学选本以及王伯祥先生的《史记选》,都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