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植杖"释义勘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两句话。对“或植杖而耘耔”一句,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本)课本作了如下注释:“有时在田里除草培苗。植杖,把手杖立在一边,一说倚着手杖。耘,除草。耔,培苗。”笔者认为.无论将“植杖”释为“把手杖立在一边”,还是“倚着手杖”,都有困难。  相似文献   

2.
《归去来兮辞》中“或植杖而耘耔”一句注释说 :“有时到田里除草培苗。植杖 ,倚着手杖。耘 ,除草。耔 ,培苗。”其中关于“植杖”一词的解释欠妥。陶渊明倚着手杖怎么除草培苗呢 ?古代文人习惯于拄着手杖 ,主要是表明自己身份 ,和近代上层人士拄着文明棍以显示其绅士风度一样  相似文献   

3.
也说"杖"     
对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杖",有人认为"杖"应该为"犁杖".从中国农学史角度看,"犁"的概念从没有用"杖"来表达过,<说文解字>及东晋和西晋以前的各类作品中,"杖"也从来没有"犁"这个义项."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杖"不是"犁杖",而是"手杖".在这首辞中,"杖"也是官位的代表."或植杖而耘耔"应该释为:"有时讲述杖放在一边,(用犁)在田里除草培苗."是陶渊明时自己放弃官位而回乡归隐的高洁情怀的自释.  相似文献   

4.
"植杖"的"杖"辨析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一句的理解,历来意见很不一致,主要集中在对"植杖"的理解上。人教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或植杖而耘耔"注:"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植,立,扶着。耘,除草。耔,培苗。"(2006年版27页注[20)]把"植杖"理解作"扶着拐杖"已经广为认可。徐中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也释"植杖"作"把杖竖立在地上"(上海古籍1987年版,三册,372页),冯其庸《历代文选》作"插杖于田边"(中国青年1997年版,360页),《中华活页文选》作"把杖放在一边",并注"植,同‘置’"(中华书局1962年版,663页)。  相似文献   

5.
《庖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课本注:踦,“用一只脚站立。这里的意思是宰牛时抬起一条腿,用膝盖抵住牛。”“踦”是“用一只脚站立”么?显而易见,“膝之所踦”并不能解释  相似文献   

6.
一、《论语二则·荷蓧丈人》中“以杖荷蓧”一句,课本注释为“用杖肩挑着草编的田器”。对“蓧”字只注了音(diào),未加解释。依据这句的注释,“蓧”当然是“草编的田器”了。是什么草编的田器?真令人费解。《说文大字典》注“蓧”为“荷草竹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蓧”为“古代除草用的农具”,《辞海》将“蓧”注为“一种竹器,古代芸田所用”。因此,把“蓧”注为“古代除草的竹器”,把“以杖荷蓧”释为“用杖肩挑着除草的工具”,既通俗易懂,又符合文意。二、《书博鸡者事》引用《孟子》里的典故,称姓臧的上司为“臧氏之子也”,致使此人怨毒顿  相似文献   

7.
“植其杖而芸”,是《论语·微子篇》中的一句。杨伯峻《论语译注》196页,根据孔安国“植,倚也”的训释,译道:“扶着拐杖去锄草”。把“植其杖”理解为“扶着拐杖”,既不符合原意,也没有可靠的训诂根据。 一、同章上文是“子路从而后,遇文人,以杖荷蓧”。既然这个隐士可以“用拐杖挑着除草用的工具”(杨伯峻译文),那末,锄草时当然不必也不会“扶着拐杖”。  相似文献   

8.
别了,语文课     
正自从我第三次默书不合格后,班主任张先生就给我调了位,从第四排第三行调到最前排的第一行。这样,上国语课的时候,张先生拿着课本讲书,总是不经意似的站在我的位子前边。这样,我就不能竖起课本,用它来挡着先生的视线,在下边画公仔了;我不能偷偷写些笑话,把纸团传给坐在后边的同学了;我甚至不能假装俯下头看书,实际上在闭上眼睛打着瞌睡。"陈小允。"张先生忽然叫我的名  相似文献   

9.
会漂的石头     
王凤娟 《成才之路》2011,(24):6-M0003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一次中层干部会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石头怎样才能在水上漂起来?"反馈回来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把石头掏空",张先生摇摇头;有人说把石头放在木板上,张先生说"没有木板";有人说"石头是假的",张先生强调“石头是真的”……终于有人站起来回答说:“速度!”张瑞敏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正确!《孙子兵法》上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速度决定了石头能否漂起来。”  相似文献   

10.
自从我第三次默书不合格后,班主任张先生就给我调了位,从第四排第三行调到最前排的第一行。这样,上国语课的时候,张先生拿着课本讲书,总是不经意似的站在我的位子前边。这样,我就不能竖起课本,用它来挡着先生的视线,在下边画公仔了;也不能偷偷写些笑话,把纸团传给坐在后边的同学了;甚至不能假装俯下头看书,实际上在闭上眼睛打瞌睡了。  相似文献   

11.
就地取材     
农村幼儿喜欢用土、石、沙、小草、野花等玩各种游戏。教师应充分注意幼儿的兴趣,积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平时,孩子们常在沙土地上,用灵巧的小手,把土垒起一座“围墙”并开了个能出入的“大门”,作为“家庭”的“院墙”。在院内又用土培了猪圈、鸡舍、住房。孩子们就这样玩着娃娃家游戏。  相似文献   

12.
别了,语文课     
何紫 《课外阅读》2012,(16):56-59
自从我第三次默书不合格后,班主任张先生就给我调了位,从第四排第三行调到最前排的第一行。这样,上国语课的时候,张先生拿着课本讲书,总是不经意似的站在我的位子前边。这样,我就不能竖起课本,用它来挡着先生的视线,在下边画公仔了;我不能偷偷写些笑话,把纸团传给坐在后边的同学了;我甚至不能假装俯下头看书,实际上是闭上眼睛打瞌睡了。"陈小允。"张先生忽然叫我的名字,我的心"扑扑"地跳,很紧张地站起来了。  相似文献   

13.
两棵西瓜苗     
土路旁,生长着两棵西瓜苗。小兔路过,看见了西瓜苗,想:“这是谁种的呢,也不知道用篱笆围起来,这样容易被踩坏的。”她抱来两捆树枝,搭了个篱笆,把瓜苗围了起来。过了一些日子,小猪路过,看见了西瓜苗。因为西瓜苗肥料不足,长得不好。“这是谁种的西瓜,也不知道施肥。”他回家拿来肥料,给瓜苗施了肥。又过了一些日子,小猴路过,看见了西瓜苗。没人拔草,瓜苗周围长满了草。“谁种的西瓜,也不知道拔草。”他把围着瓜苗的杂草全拔了。雨水洒,阳光照,西瓜苗长成了瓜秧,爬出了藤蔓,结出了一个个西瓜;接着西瓜长大、成熟啦!可是,总没人来摘西瓜。小兔…  相似文献   

14.
诗作者为了强调某种语气,或者突出某个内容,或者调和音节,特地调换句子词语的习惯次序。这种倒装的句式在古诗中常常见到。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古诗,有不少诗句就是倒装句,现择取几例,仅供教学时参考: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草色遥看”是“遥看草色”的倒装。诗人为了突出“草色”,把它放在“遥看”之前。译为现代汉语是:远看嫩草呈现绿色,近看却好像没有。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客愁新”是“客新愁”的倒装。诗人为了突出“愁”的“新”,把“新”置于“愁”的后面,这样一倒装,不仅强调了“愁”的“新”,而且调和了诗句的音…  相似文献   

15.
用第三人称转述的句子,一般都是陈述句。那么,我们如何来转述疑问、反间这样的问句呢?转述疑问句,要用上“是否”、“有没有”、“能不能”等词语,例如:老师说:“你能把《小学生语文学习》这本杂志给我看一下吗?”这句话可转述成:老师说,你能不能把《小学生语文学习》这本杂志给我看一下。转述反问句,应首先将反问  相似文献   

16.
◆反复推敲,品析语言美《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文中这样描写湖水:“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我这样引导学生品析“嵌”字的传神精妙。师:为什么不说草滩上有一洼洼清亮的湖水,而用“嵌”呢?(学生有些茫然。)师:我们先来弄懂词义,你知道“嵌”是什么意思吗?生:“嵌”的意思是把比较精致小巧的东西卡进较大东西上面的凹处。师:说得对,比如可以说戒指上嵌着……生:一颗钻石。师:还可以怎么说?生:脸上嵌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师:钻石、眼睛等等都是精致小巧的东西,但课文中却说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为什么这么…  相似文献   

17.
夏云同志的文章《“全员培训”的提法不妥》(原载《北京成人教育》1989.1)对全员培训提出了异议,原因是全员培训有很多弊端。我认为现实职工培训工作中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但不能把它们归咎于全员培  相似文献   

18.
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教师教学越来越不能过分依赖教材。为此教师应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材观,因为“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的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而当今《科学》教材还没取代《自然》教材,各种版本的《自然》仍在使用中。因此,科学启蒙教育更要求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现行的《自然》教材进行大胆的解析和整合,以实现科学教育的实效性。a.把握教学目标,用活教材。教材是什么?自然特级教师路培琦老师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中学教学对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这标题的理解,就是一个难点。既是“忘却”,又是“记念”,使人更难把握。正确理解“忘却”,对领会文章的主题确有很大关系。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五省(区)中语教参是这样理解的:所谓“忘却”,就是要“摆脱”悲哀的重压,即不能用悲痛来“记念”死者,而应该用别样的方式:化悲痛为力量,以战斗来“记念”死者。上述看法,笔者不敢苟同。题目是《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一词,  相似文献   

20.
一、“枯草”如何“萋萋”? 《新民晚报》1999年6月24日《普希金与皇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空旷的公园里已没有一人。湖水结了冰,四周枯草萋萋,树林里落满了橡子与松果。”“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春天的草蓬勃生长,用“萋萋”来形容是十分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