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目标 :1 理解“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2 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3 分角色朗读课文。4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5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教学重点 :1 理解“大话”、“无边无际”、“坐井观天”的意思。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无边无际”、“坐井观天”的意思。教具 :录音机、电脑、动物头饰。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过寓言故事吗?它是通过一个非常短小的故事 ,告诉我们一个很深的道理。像《狐狸和乌鸦》、《伊索寓言》等都是寓言。今天我们学习一则寓言《坐井观天》。(板…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职高《语文》第四册开篇选了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可以说此文“借《伊索寓言》里的九个寓言故事连类引申,洞烛世相”,的确“化陈腐而为神奇,开生面而破余地”。然而在分析课文第四小节时,我发现教参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钱钟书先生曾对《伊索寓言》有过很高的评价:“《伊索寓言》大可看得”,正如他的《读(伊索寓言)》不愧是一篇讥讽和透视现代人情世态的立意深远的妙文。对于《伊索寓言》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钱氏是“读”或说是“别解”,  相似文献   

4.
张先彪 《学语文》2002,(6):25-25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何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呢?教完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目标:1.阅读《中国古今寓言》,学习其中蕴含的中华智慧。2.能口头或书面分享自己获得的启示。3.能讲寓言、写寓言,以此自省或劝诫他人。教学过程:板块一多维共读,初感智慧一、寻找“老朋友”1.出示中国古今寓言的图片,学生看图猜故事。2.出示《中国古今寓言》一书的目录,学生寻找已经阅读过的寓言故事,比一比谁找到的“老朋友”多。3.交流对“老朋友”的印象。小结:《中国古今寓言》中蕴藏着中华文化与智慧,让我们畅游其间,认识更多的“新朋友”吧!  相似文献   

6.
吴强 《云南教育》2008,(4):38-39
《矛与盾》这则寓言是“九义”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第二十五课,它借卖矛与盾的故事讽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人,耐人寻味。教学这篇课文应帮助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并开展思维和语言训练。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高中教材《读〈伊索寓言〉》一文,选自钱钟书先生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39年作者曾为此文集写过序:“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批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写在书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号,像中国旧书上的眉批,外国书里的Marginali。a”这段文字很明确地告诉我们,钱钟书先生这个文集中写的文章是“眉批”式、随感式的,《读〈伊索寓言〉》一文正是这种“眉批”式文章。多数教师在备课时依据《教师教学用书》的参考内容进行教学预…  相似文献   

8.
钱钟书先生在《读〈伊索寓言〉》里说:“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于是,有的同学就认为钱钟书也像卢梭一样,反对儿童读寓言。真的吗?小孩子到底该不该读寓言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探究一下钱先生挖掘出的寓言的新意:蝙蝠的故事,揭露的是“变色龙”式生活态度的劣性;蚂蚁和促织的故事,批评的是借他人之名为自己张目以至借此谋生的奇怪文学现象;狗和影子的故事,嘲笑的是人没有自知的可悲;天文家的故事,昭示的是人巴结、趋上的弱点;乌鸦的故事,阐释的是皮毛(外表)与内在没有必然联系的客观规律,鞭挞…  相似文献   

9.
《蚊子和狮子》是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有的师生认为,作者伊索在创作本则寓言时已把心目中的寓意表达出来了“: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了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这真的是本则寓言的寓意吗?严格意义上讲,这还不能称之为寓意。因为这句话只点明了这则寓言适用的对象和范围。整部《伊索寓言》主要是用这样的两种格式(:1)先讲故事,结尾说“这个故事适用于……的人”。像《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就是如此(。2)先讲故事,结尾把寓意点明。如《农夫和蛇》的结尾是“:这故事说明,邪恶的人们是不会变的,即使人家对他十分仁善。”这些寓意说得明明白白。…  相似文献   

10.
一、能够淡看这几次改动吗  钱钟书自命“文改公”,已经发表的作品总是不厌其烦地增删修订,如《管锥编》,增订的文字几近全书的 1/5。《写在人生边上》再版多次,钱钟书也是反复修改,其中《读〈伊索寓言〉》有几处修改,不仅关乎语言运用,而且还可以咀嚼出钱钟书的一些思想。 198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在 1984年版的基础上准备简体横排重版《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在《读〈伊索寓言〉》“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朋友”之后加“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可以看出,这一改动,…  相似文献   

11.
《寓言二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六册第八组的首篇课文。本课的两则寓言篇幅短小 ,文字浅显 ,内容有趣 ,结构相似。因此 ,教学时 ,可先导学《掩耳盗铃》 ,揭示学法 ;然后指导学生运用学法 ,自学《亡羊补牢》。具体教学步骤设计如下 :一、启发谈话 ,揭示课题1 联系旧知。让学生回忆过去所学的寓言 ,并说说寓言的特点。 (借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2 揭题释题。理解“寓”、“则”的意思。(“寓” ,寄托 ,包含 ;“则” ,篇的意思。)二、导学《掩耳盗铃》 ,揭示学法(一 )初读课文 ,理解题意。1 学生通读全文后 ,找出题眼“…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 《初中生》2009,(3):41-45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伊索为主要作者,一小部分是后人创作的,也寄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饱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其中《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牧童和狼》、《狐狸和乌鸦》等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伊索寓言》中的许多小故事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我们很有启发。但“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见解。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读《伊索寓言》时,就对一些故事作了新的诠释。那么,你在读完《伊索寓言》后又会有些什么新的想法呢?  相似文献   

13.
一、联动的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故事内容,并对"寓言故事类"专题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2)通过"海报式"问题的收集和交流,学习运用"品读关键语句,感悟寓言道理"的讨论法. (3)在寓言故事阅读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合理的想象,练习续写. 二、联动的教学过程 1.说说寓言,读读寓言 师:在《寓言两则》中,我们又新读了哪两则寓言故事? 生1:《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 师:以前,我们还读过什么寓言故事? 生2:我们还读过《守株待兔》. 师:课外,大家也一定读了不少寓言,你们还记得吗?  相似文献   

14.
在新教材选篇中,国学大师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可说是一个另类,这篇被认为是“厚重而奇妙”①的文章体现了作者对世相人生独特而睿智的见解.不失为一篇启迪心智、从另一个侧面提高我们对人生世相认识的不可多得的好文章。但限于作者的超常思维及超常规的表现手法。人们在理解本文时往往碰到较大的障碍。有专家评曰:“就文章本身而言,思路奇崛,生面别开,借古寓言传新意,化腐朽为神奇;就阅读效果而言,多重意味,似是而非,亦庄亦谐,藏头护尾,把捉不定。”②因此,要较透彻地理解钱钟书《读<伊索寓言>》中似是而非、藏护着的所要表达的真正内涵.了解其超常思维及把握其超常规的表现手法就成了一个必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我有幸聆听了年过六旬的特级教师罗伟源的一节“平凡”的好课——《矛与盾》。这节课没有花样翻新的教学形式,没有吸引眼球的精彩表演,也没有使人大跌眼镜的奇招妙术。整堂课如潺潺流水,平凡之中见艺术,细节之处显理念,给人的感觉是那样朴实、扎实。细节之“霸王别姬”【教学实录1】师: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寓言?生1:《画蛇添足》《亡羊补牢》《刻舟求剑》。生2:《惊弓之鸟》《揠苗助长》《坐井观天》。生3:《霸王别姬》。(全班同学笑。生3有些不知所措)师:《霸王别姬》不是一则寓言,而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讲了西楚霸王被困垓下,他…  相似文献   

16.
寓言教学中,引导学生领会寓意是个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常常先入为主,一开始授课就给故事中的角色贴上感情标签,或被同情、被赞扬,或被批判、被憎恶,几乎是强制性地将学生的思维囿于同一模式内.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九义”第三册).一开始教师就引导学生说,“狐狸是个狡猾的家伙,专干坏事.”“乌鸦长着黑黑的羽毛,不漂亮,叫声难听死了.”接下来通过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得出结论:“乌鸦不自量力,爱听奉承话,上了狐狸这个坏东西的当.”这样教学从解决教学难点来看似乎无可厚非,但从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看,这样教学寓言存在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语》第二册有一个艺随笔单元,选录了朱光潜的《咬嚼字》、林庚的《说“木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等章。艺随笔的选人体现了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语素养的指导思想。但与此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一个新课题:艺随笔教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狐狸看见藤上一颗颗成熟的葡萄,用尽方法,却弄不到嘴,只好放弃,并安慰自己说:"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不吃也罢!" 这个寓言再次出现在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里,钱钟书对它有了新的阐释,我也对它有另一种新的理解。以前,和所有初读这则寓言的人一样,我觉得狐狸的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实在愚  相似文献   

19.
寓言是一种借助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被称为“智慧的源泉”。因此,寓言教学可以扣紧“智慧”而有所作为。如何在教学中教出“智慧”?唐宝成等老师以《寓言两则》一课为例,以集体备课的形式,从文本细读、教学设计、精彩片段呈现出他们对寓言教学的独特理解。希望他们的这种形式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20.
1.较好地体现了命题的科学性 今年的全国Ⅰ卷作文材料采用了寓言形式,根据寓意,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写一篇文章。这种命题形式考生应该是非常熟悉的,寓言故事在小学、初中、高中都已学过,特别是高中语文第二册教材里学了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一篇文章,作者对其中的九个寓言有独到深刻的分析点评。通过这种对钱钟书先生的点评,学生对寓言的讽喻特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他们一般都能够掌握钱氏的分析方法与技巧,懂得多角度观察,换位思考,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而又符合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