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一、教学重点体会课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结合的写法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胸襟和政治抱负。二、教学过程1 .知识链接 :上了中学以来 ,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以“记”为题的文章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峡江寺飞泉亭记》。这些文章 ,或叙述事件 (故事 ) ,或说明事物 ,或偏重借景写怀、抒发身世之慨 ,或偏重于表现自然之美和个人情趣 ,林林总总 ,美不胜收。2 .投影显示有关背景资料 :宋仁宗庆历五年 ( 1 0 45年 ) ,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意见 ,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利益 ,…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重点解读木兰勤劳、聪明、善战、不慕富贵、热爱和平的古代女英雄形象。二、课文解读木兰是一位云鬓花黄的少女 ,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 ,她女扮男装替父出征 ,驰骋沙场 ,立下汗马功劳 ;胜利归来以后 ,又谢绝高官 ,返回家园 ,还她女儿身 ,过平凡的生活。她爱亲人也爱国家 ,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 ,集中代表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三、教学过程(一 )内容呈现朗读《木兰诗》。从课件的画面中感悟木兰勤劳善良、机智勇敢、热爱和平的巾帼英雄形象。(二 )…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重点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 ,不求甚解”了解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初步体会作者自赏自嘲的语言风格二、课文解读文章作者以自赏自嘲的语言 ,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传 ,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三、教学过程(一 )内容呈现自由朗读课文 ,相互指正错误初步理解作者自嘲自赏的语言风格。感受陶渊明的性格特征。(二 )教师设置问题通过自读 ,积累掌握“宴如、萧然、汲汲、戚戚”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7.
一、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论点和论据二、教学方法从论据反推论点三、教学步骤1 .查工具书 ,给“预习提示”中要求读准的 9个汉字注音 ;理解“预习提示”中要求理解的 9个词语的意思。布置散读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2 .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1 )知识链接 :我们在第三册学过了著名作家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用了三个典型事例 ,表现了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胸怀 ;在第四册中 ,我们学过了茅以升写的《中国石拱桥》 ,文中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例子 ,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结构坚固 ,形式优美 ,历史悠久”的特征。在《…  相似文献   

8.
[定位 ]体会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品味和鉴赏写景、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艺术特点。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文学性很强的散文 ,抒情色彩浓烈。这需要学生从语言入手 ,品味语言 ,理解文意 ,欣赏玩味作品的语言特色。[切入 ]1 怎样了解苏轼 ,读懂苏轼 ?课前布置问题“苏轼是少见的旷世奇才 ,你所了解的苏轼”。本文意蕴深远 ,哲理与诗情高度融合 ,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处境 ,就很难感受到他那种正直、傲岸的人格 ,也很难理解他矛盾痛苦、听任自然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的思想情感。2 我们刚学过《念奴娇·赤壁怀古》 ,…  相似文献   

9.
[定位 ]1 学习文言文 ,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必须牢记。2 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 ,熟读课文 ,鉴赏文章叙事陈情层层深入的构思技巧和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切入 ]初中曾学过《出师表》 ,文章言辞恳切 ,真挚动人 ,表现孔明鞠躬尽瘁的忠心 ,也“常使英雄泪满襟”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与《出师表》齐名的是李密的《陈情表》 ,人言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后人说 :“忠则出师 ,孝则陈情。”[探究 ]1 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 ,对基础知识进行检查 ,打牢基础。(投影 )A .对加点实词进行解释慈父见背 …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重点通过一个独特的表现角度 ,写出父与子之间的一种至真至诚的亲子之爱。二、课文解读作者在这篇著名的纪实散文中 ,选定一个独特的表现角度 ,通过对在车站送别中父亲的背景的精细描写 ,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由父亲对“我”的父子之爱 ,反映了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三、教学过程(一 )内容呈现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通过车站送别中父亲的背影这一独特视角 ,理解父子之间的那种至真至诚的感情 ,感受亲子之爱这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二 )设置问题情境 :这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你能结…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重点用比喻和事例证明论点二、教学方法联系生活 ,“导流”和“开源”相结合三、教学步骤1 .查阅工具书 ,联系语境 ,掌握下列词语 :滔滔不绝 通例 依葫芦画瓢 埋头苦干 成年累月 投机取巧2 .知识链接 :上一课我们学过了吴晗写的《谈骨气》 ,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通过三个事例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 ;并且阅读了《议论文的阅读》这篇知识短文 ,了解了从一篇议论文中找论点的几种方法。本文也是一篇议论文 ,在阅读时要考虑 ,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方法证明论点 ,该运用怎样的方法找出本文的论点。3 .与文本对话。…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一、教学目标1 .理解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2 .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3 .培养学生语感、朗读能力。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美好景物、事物的喜爱之情。三、教学过程(一 )内容呈现1 .快速默读课文 ,扫清文字障碍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并揣摩读技的巧妙与方法。3 .学生自由朗读 ,体会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喜悦之情。(二 )设置问题情境这篇课文可从不同角度提出许多很有意思的问题 ,你能从文中提出一个最有意思的问题么 ?(三 )交流对话1 .教师与学生对话话题 :这篇课文通过选取春天最有特色的景…  相似文献   

15.
[定位 ]新月派现代诗歌鉴赏 ,徐志摩诗歌的内容、形式美 ,徐志摩诗歌的个性特色。语文实践、探究 ,侧重于把握诗歌“意象”。本新诗单元 ,顺序为中国现代、中国当代及外国诗歌等。从编辑意图看 ,本单元教学除了解读诗的一般规律外 ,还需要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诗歌 ,以便能从中获取营养。[切入 ]1 .怎样走近徐志摩 ,走进他的诗 ?课前布置“我所知道的徐志摩” ,自行搜集材料。学生由于平时对新月派诗歌接触较少 ,对这类充满浪漫气息的有唯美倾向的诗歌比较陌生 ,因此 ,很有必要先对徐志摩和他的诗歌有一定的了解。2 .这首《再别…  相似文献   

16.
[定位 ]本文培养质疑思辨的能力 ,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形象性思辨 ,文学的外壳 ,哲学的内涵 ,用文学的眼光去解读人生 ;二是逆向性思辨 ,什么样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 ;三是纵向性思辨 ,文章基本上是一个纵式的顺叙架构 ,从人生几个阶段的分割和联系上体现对“人是什么”的整体性的思考和回答。[切入 ]1 .文章从什么角度走入“人是什么”的命题 ?要回答“人是什么” ,可以从生物学的角度 ,也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即使是从社会学的角度 ,也可以分为伦理学、哲学和美学等多个方面。通过对比 ,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用文学解读哲学命题的特…  相似文献   

17.
[定位 ]按照本单元的教学要求 ,主要是进行“质疑思辨”能力的培养。本文的内容实际上由三方面组成 ,即人生境界、哲学的价值及二者的关系。因此需要思辨探究三个方面的问题 :四种境界的高下顺次和区别 ;中国哲学的基本脉络和内涵 ;中国哲学在提升人生境界中的作用和意义。通过辨析 ,使学生有追求人生境界的积极愿望。[切入 ]1 .为四种人生的境界 ,寻找历史和现代的代表人物群。结合课文 ,为四种人生的境界寻找相关的代表 ,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举出相关的例子 ,并进行交流讨论。由概念化的认识到具象化的认识 ,由泛化的认识到个性…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重点1 .体会课文讴歌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揭示雷锋精神经久不衰、正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的主题。2 .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性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与艺术性。二、课文解读这一短篇小说 ,以小茅屋为中心 ,讲述了以梨花姑娘为代表的一群人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感人事迹 ,独出心裁 ,不落窠臼 ,以新的角度和新的深度讴歌了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揭示了雷锋精神经久不衰、正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的主题。三、教学过程(一 )内容呈现 ,置身其中播放配有与课文相关图片的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课文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主人公纯洁美好的心灵 ,…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重点本文以做学问、求学为话题 ,劝勉后进求学者树立远大的志向 ,克服畏难情绪 ,敢做敢为。二、课文解读本文由“天下事”“为”与“不为” ,做学问“学”与“不学”推导出中心论点 :“学之 ,则难者亦易矣 ,不学 ,则易者亦难矣。”接着用道理和事实围绕对中心论点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耐人寻味处在于贫富二僧“欲之南海” ,贫者仅凭“一瓶一钵”“自南海还” ,而富者有“买舟而下”的财力都不敢“为” ,最终落得“有惭色”的窘境。这就告诉我们 ,主观因素、进取心态对事业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三、教学过程(一 )内容呈现1 学生一…  相似文献   

20.
引领学生解读课文,通过了解文中我家养的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及结局,增加对生活的积累及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加深对生命意识的思考,从而认识生命的脆弱,教育学生要珍惜生活、珍爱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