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年第11期刊登了云南王崇翔先生的文章《关于<爱莲说>标点的商榷》。读后深为王先生谨尊新课程标准之尊重学生的理念而赞叹。诚如王先生所言,对于名家名篇,人们一般都比较慎重,不敢轻易亮出自己的观点,更不敢提出多少批评意见。今天,读了王先生的文章顿觉耳目一新。于是不禁也想就此文谈谈自己的一知半解。《爱莲说》是一篇经典古文,课文的注释比较详尽。但对“隐逸者”的注释,学生和我都颇有疑惑。课文注释为“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隐居避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5…  相似文献   

2.
“质疑点拨法”的关键是要很好地把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方向。“主导”重在精心设计、启发引导;“主体”指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动手动脑,积极参与。下面是用“质疑点拨法”教学《爱莲说》一文的尝试。《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为了让学生理解到位,从情趣和文趣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可以把质疑设计为三大块:一是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质疑;二是理解具体语句意思的质疑;三是深层理解文章主题意义的质疑。第一块问题切分为:…  相似文献   

3.
一次七年级(下)语文期末考试,文言文阅读材料出自脱脱的《包拯》。学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某校教师对命题者颇有微词,纷纷指责其脱离中考考试实际:“《包拯》既非经典课文,也非中考命题范围,选择这样的课文来考试,毫无针对性。”对此言论,笔者不敢苟同。语文版七年级(下)《语文》的文言文有《黔之驴》《陋室铭》《爱莲说》《口技》《强项令》《包拯》《岳飞》《杞人忧天》《杨布打狗》,照他们说来,《陋室铭》《爱莲说》《口技》是泉州市中考的命题范围,平时考试只能从这三篇课文中选择,至于其他课文,教师教与不教,学生学与不学,似乎无关紧要。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根据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从三个方面来解读:  相似文献   

4.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北宋哲学家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朱熹也说:“读书无疑者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看来古人根据自己教学和读书的经验对“质疑”持褒扬态度。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这种教学方法值得作进一步探究,使其发挥更大作用。一、质疑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育者自己要带头打破迷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新的见解。如《我的叔叔于勒》、《麦琪的礼物》这两篇课文,按照教参书上的说法以及多年来的传统观点:《我的叔叔于勒》通过菲利普夫妇对自己亲弟弟于勒,由厌恶到盼望再到躲避的态度变化,表现了…  相似文献   

6.
《教育文汇》2006,(9):14-14
一堂语文公开课上,老师讲解《爱莲说》课文,先放了一段短片:微风拂过碧绿的池塘,朵朵粉色的莲花摇曳生姿……随后,屏幕上罗列了这篇课文的知识要点。学生一边看“电影”,一边听老师讲解课文,课  相似文献   

7.
《爱莲说》和《陋室铭》是两篇脍炙人口的文言作品,两文在内容和形式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情态各异。因此,比较两文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对理解、把握课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同中之异从主题上看,两文表述的都是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但《爱莲说》的作者表达的不是隐逸,而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陋室名》流露的则是作者消极遁世、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从立意方式看,两文都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但《爱莲说》是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陋室铭》则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写“陋…  相似文献   

8.
虞春琳 《考试周刊》2013,(81):45-45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其“课程目标”中提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语文阅读中,要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就必须加强质疑引导,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由此可见,让学生“疑问和惊奇”是提高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质疑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9.
《爱莲说》是一篇文质兼优的文言文。如何教好这样的课文,使学生学有所得?我想,目前还普遍存在的“老师逐字逐句地串讲,学生一字不漏地记录,翻译完毕,授课结束”的传统教法必须改革。以发展智能为目的组织课堂教学,不仅适用于现代文,同样也适用于文言文。在此,我如实写下《爱莲说》一课的教学构思和课堂讲授过程,以求得众多同行者的指教。一、联系课外,激发兴趣激发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教《爱莲说》一文,正值“遍地黄花分外香”的金秋。在学校进行菊展的  相似文献   

10.
《旅行家树》通过对生长在非洲的一种叫旅行家树的外形特点和生长情况的描写,赞美了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努力为人类造福的崇高品格,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旅行家树由衷的敬爱之情。本文是一篇阅读课文,文字通俗易懂,适宜指导学生自学。笔者根据课文特点,采用下面方法导读课文。一、导预习,培养自学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特级教师张平南也告诫自己的的学生:“读书要自己读,自己发现问题,不要等着老师提问。”在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和开篇剖题时即启发学生质疑:“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然会提到如下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天,初三政治复习课上讲到了“民族自尊心”,我自然而然地发问:”你们学过鲁迅的《藤野先生》吗?”学生的回答却出乎意料——“不知道!”“初三不是有这篇课文吗?”我问。“老师不上。”学生说。原来语文老师为全力复习,备战中考,对第六册语文教材的课文已有取舍:因为中考试题从教材里来的只有古诗文,所以本册的现代诗、散文、小说、戏剧等单元就登不了课堂,只能作为课外阅读,这些经典就落了个不能“经传”的下场。紧张的中考总复习开始了,有多少学生还会自己去精读这些与中考无关的课文呢?于是,《藤野先生》、《孔乙已》,《我的叔叔于勒》…  相似文献   

12.
王芳 《教师》2012,(6):76-76
一、在鼓励学生质疑中培养创新能力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大疑则进”。在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质疑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探果索因,追根问题是学生创新的开端。例如在学习《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这样引导:同学们,  相似文献   

13.
罗贤良  凌浩然 《江西教育》2009,(12):16-17,23
肖莉属于“爱荷一族”,这位赣州市章贡区教研室主任,最喜欢的画是办公室墙上悬挂的水墨画《荷韵》,最爱背诵的古文是周敦颐的《爱莲说》,连开博客也取名叫“清清心荷”。她对《爱莲说》情有独钟,对篇中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着独到的感悟——莲之”不染”“不妖”是因为它具有“我思故我在”的独立精神。  相似文献   

14.
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一篇很著名的作品,历来为文学家与教育家所重视。古往今来的很多选本,都把它收入。建国以后,还曾编入中小学课本,让青少年学生作为范文来阅读。从文学角度看,《爱莲说》篇幅短小,语言平易,文字简炼,既有文采又颇富哲理性,确是一篇难得的散文佳作。然而历代读者往往仅把该文作为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来颀赏,而对它的真实意蕴与深层内涵却不甚了了。笔者自少年时阅读此作,尤爱其“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数句,所理解的亦仅皮毛而已。近读侯  相似文献   

15.
初中教材中的《陋室铭》《爱莲说》是两篇短小精悍的散文,写法上同中有异,可采取“一次两篇”组合教学。现将组合教学的过程及方法设计如下。第一步,疏通句意这两篇散文虽是用文言写的,但课本注释较详尽,可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逐篇自读,疏通句意,然后指名学生口译课文。基础较差的班级的学生,在自读  相似文献   

16.
1.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质疑能力。如《草船借箭》一课,引入课题后,学生质疑:“我觉得诸葛亮不是借箭,而是骗箭。”他的这种想法,充分说明孩子在预习课文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教者首先充分肯定他善于动脑,大胆质疑,这是会学习的表现。请大家读课文后说清自己的意见。究竟是“借箭”还是“骗箭”?孩子们兴趣大增,调动自己探究的意识,同时分小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2.引导学生在课中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  相似文献   

17.
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情感”单元里的一篇“略读”课文。从教学情况看,很少有学生会在初读这个文本时喜欢上它。在指导“略读”后,甚至以其为“精读”课文进行教学后,很多学生还是没能喜欢上这篇小说,因为故事还是那个故事,景物还是那些景物。至于那母爱的伟大,母亲情感表达的克制,作者的悲悯情怀,即便教师不指导、不实施教学,他们也知道得差不离。  相似文献   

18.
韦剑 《考试周刊》2014,(3):45-45
<正>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观点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但是事实上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就行的,而在于引导学生明白一篇课文、一段话或一句话要质疑什么。一、质疑要有价值,宁缺毋滥学生具有质疑能力,确实对他们学习课文大有裨益,但要把学生的质疑落到实处,体现出质疑的价值,不能为质疑而质疑。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读完课题以后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音乐之都维也纳在  相似文献   

19.
学习是从“质疑”开始的,没有自己的疑问,就永远没有创造。在语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质疑,变教师的“问”为学生的“问”。古语有云:“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教师在语篇教学中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然而,质疑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下而我将多年小学语篇教学心得结合《牛津小学英语》6B《Unit7 Aletter to a penfriend》一课,进行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20.
教学过程:一、比比谁的问号多———培养问题意识《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从发现“谜”到揭开“谜底”,充满着悬念和智慧的思考,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探究的欲望。学习课文可从质疑课题入手。如:谜底?山谷中有什么谜?怎样揭开谜底?山谷中的谜底是什么?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对课文作“鸟瞰全景式”的朗读,看他们了解哪些问题,又会产生什么问题。在与文本“远距离”对话中,学生不难发现山谷中特有的现象,知道山谷之谜是什么。但由于个体经验不同,关注点不一样,阅读困惑也不同,教师要再次鼓励学生质疑,如:东坡的雪松为什么能完好无损的保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