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抓住课文的重点,通过教师设疑的方式来达到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不利于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大力鼓励诱导学生质疑,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使小学生学会提问、培养质疑能力呢?本文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2.
“五疑”启发式化学教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生于疑 ,小疑小进 ,大疑大进。在教学中 ,教师若能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充分设疑、质疑 ,启发学生排疑、解疑 ,帮助他们消除学习中的障碍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就能有效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疑”启发式教学法是以疑问为主线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原则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主要教学过程分为“师生设疑———讨论排疑———精讲释疑———练习解疑———创造质疑”五个步骤。这五个基本步骤环环相扣 ,步步深入 ,相互联系 ,很好地体现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较好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五疑”…  相似文献   

3.
魏永才 《辽宁教育》2007,(11):35-35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广大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让学生主动学习,很多教师精心设疑,积极引导学生探究。但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仅仅靠教师“设疑”、学生“探究”是远远不够的。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的问题设计,更要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4.
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而且质疑能力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化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疑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5.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见的教学策略,是语文课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从而促进师生有效互动,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充分发挥与课堂提问有很大关系。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从问题开始。在阅读教学中,巧妙设疑布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能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根据课文实际,巧妙运用“设疑布障…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也就是说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从质疑开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元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我想,关键在于刨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质疑问难。  相似文献   

7.
解,就是讲解,解疑,解题答问。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解教材之疑,解教师设疑,解学生质疑,解作业之疑。“解”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解”的能力直接制约着学生学的能力。教师解得明白,解得深刻,解得透彻,解得形象,解得艺术,学生就会听得清楚,理解透彻,学得灵活,记得牢固,用得准确。下面谈谈笔者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运用“解”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8.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抓住课文的重点,通过教师设疑的方式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这种教学形式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限制学生的思维,也不利于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大力鼓励诱导学生质疑。  相似文献   

9.
设疑教学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以设疑解难、激疑促思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是阅读能力的核心。设疑法抓住阅读的本质,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设疑教学法的基本要领是:  相似文献   

10.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尤其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已引起了国内外教育专家的高度重视。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研究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及培养学生的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呢?古人云:“学贵自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质疑是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可见质疑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中,教师借助文本提供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巧妙设疑,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进而诱导学生积极地思索和探究。这种师生间的一引一探,所依托的前提是巧妙的提问,这种提问应有较强的情境性、开放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笔者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巧妙设疑,诱导想象”,有助于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意识和表达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巧妙设疑诱导“入境”李吉林老师倡导的“情境教学法”,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重要原因之一,正是教师创设的情境极大地诱发了儿童的想象。巧妙设疑,诱导想象,可跨越时空,缩短距离,将文本“还原”到…  相似文献   

12.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笔者听了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刘闽老师的“神奇的升力”一课,感到受益匪浅,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刘老师创设质疑的情境,层层设疑,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在质疑的情境中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教学实践表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针对文本不同情况质疑的方法;教师要通过“研疑”“、择疑”和必要的“设疑”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把“解疑”落到实处,达到认真研读课文,全面思考、深入理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不少文章都提到 ,教师设疑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对教师设疑的做法表示疑问 :教师设疑的这一行为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把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到什么层次上来 ?通常理解的教师设疑是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根据教材的知识联系 ,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我认为 ,从本质上看 ,教师设疑的行为仍然是在“授之以鱼” ,而非“授之以渔”。它在一定程度上从一开始就损害了学生“渔”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一 ,单一的教材使得学生的视野变…  相似文献   

15.
教师设疑提问,学生质疑问难,是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如何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呢?首先,教师要精心设疑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做到提问适时、适度、适量。其次,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到尊重学生,给他们一个勤于提问题的心,引导学生,给他们善于提问题的"脑",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最后,教师"设问"应与学生"质疑"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须教有疑     
教学过程是求知的心智活动过程,也是学生不断生疑、质疑和释疑的过程。怎样设疑,于何处设疑,往往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品质。教师要巧妙设疑以启发学生生疑,尊重学生的质疑.鼓励大胆提问,提倡先思后问,尽力帮助学生自己释疑,以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试着探讨了设疑教学、科学提问、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等几条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和信息传递的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  相似文献   

18.
解,就是讲解,解疑,解题答问。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解教材之疑,解教师设疑,解学生质疑,解作业之疑。“解”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解”的能力直接制约着学生学的能力。教师解得明白,解得深刻,解得透彻,解得形象,解得艺术,学生就会听得清楚,理解透彻,学得灵活,记得牢固,用得准确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之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结束。我们培养的是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在质疑中发展思维,个性飞扬。  相似文献   

20.
能否提出问题是衡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因素,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化学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角度出发,阐述了在化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意义,教师如何设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并结合教学实践和案例探讨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设疑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