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正是市场经济的分配规律,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按生产要素分配,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着促进作用.因此,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才能激励生产要素所有者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否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难以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按生产要素分配即劳动力、技术、资本、信息和管理等诸要素共同参与收益分配。要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积极探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采有效措施推进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这无疑是我国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按生产要素分配将成为我国分配体制改革的重要支点,为分配机制和分配格局的创新开拓了广阔的前景。一、按生力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生产要素是指用于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经济资源,主要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本文讲的是除劳动力之外的其他生产要素。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根据生产要素对企业收益贡献…  相似文献   

4.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按投入的生产要素的贡献向其所有支付报酬,分配的依据是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对自己的劳动力也具有所有权,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不同于马克思描述的按劳分配,应该把按劳分配纳入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范畴,我国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大致可分为按投入的活劳动分配,按投入的物化劳动或投入的劳动成果分配,按投入的风险分配,按投入的自然垄断性资源分配,按生产经营成果分配五大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认为,任何一种收入分配的形式都由特定的生产方式决定。资本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分配完全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由资本主义生产要素所有制形式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据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统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有的要素所有权结构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按要素分配要受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下的基本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经典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时期唯一的分配方式的观点 ,在实践中已行不通 ,至少在中国现阶段是这样。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如果不承认这一点 ,那就否认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按生产要素分配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下的基本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经典马克思主义认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时期唯一的分配方式的观点,在实践中已行不通,至少在中国现阶段是这样。取而代之的是应该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如果不承认这一点,那就否认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的历史条件的分配原则,它既坚持公有制的基本分配原则,又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特点.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虽然在存在基础、分配客体、分配主体、分配尺度和遵循的原则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能有效弥补按劳分配的现实不足,有助于巩固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9.
十五大提出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对象不是国民收入,而是个人收入;从市场经济一般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以部分和总体的关系相结合的,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殊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以主次关系相结合的;知识经济不是对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否定,而只是使其具有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只能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和劳动价值论来解释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不能用要素贡献论来解释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相似文献   

10.
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承认生产要素分配的合法性,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不等于承认一切生产要素都参与价值的创造。价值创造和创造出来的价值如何分配,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存在着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允许和鼓励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经济发展,需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as是英语中使用率很高的一个词,而且其用法很复杂.本文主要对as的一些疑难用法进行了研究,重点论述了as作关系代词表示主句所表达的整个概念;as作连词引导让步状语从句;as表达类比;及as构成as much as,not as much as四方面的疑难用法.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方法的教育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蕴含三层旨趣,即作为课程的教育学、作为理论的教育学与作为方法的教育学。目前作为课程的教育学已基本成熟,作为理论的教育学也处在发展中,但作为方法的教育学才刚刚萌芽。教育学只有在“课程”与“理论”之外,在学科方法以及方法论的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学科视界与理解方式,才能称之为完备的学术性学科。文章认为,成熟的教育学不仅意味着一门课程、一种理论,而且代表着一种方法、一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宾阳客家话在当地称为新民话.语音跟梅州话相同的是: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和塞擦音时基本读送气音;假开三与假开二的主要元音相同,都是[a];没有撮口呼;声调6类,平入分阴阳,上去不分阴阳;少部分全浊上声今读阴平.跟梅州话不同的是:精组少数字读舌尖中音[tth];心母和部分邪母、生母字读边擦音[f];精见晓匣诸母读塞擦音或塞音的送气音;流开一读[£i];较多的全浊去声字今读上声。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将宗教归结为一种与世俗秩序并列又与其发生千丝万缕关联的信仰体系。文章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在信众心理层面考察了宗教的源起;解析了宗教对社会结构和信众所具有的多重功能;揭示了宗教在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5.
横渠易学作为宋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横渠在建易时在参考、吸收汉易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易学观,文章从物象与易象,易象与气象,太极易象三部分分析得出象在《周易》中有可见的象,有不可见的象。可见的象,即为物象;不可见的象,即为爻象。爻象虽不可见,但其性有阴阳,故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卦中的阴阳爻来体悟和感受吉凶变化、悔吝刚柔。太极是《易传》中的一个概念,张载以此作为太虚之气的称谓。太极作为《周易》中的一个最大的象,象的作用在于表意。张载取太极易象在于以此以象太虚,以象徵“合两”之性。  相似文献   

16.
“超验主义”是“应和”理论的理论背景,也是后来整个象征主义运动和思潮的安身立命之处。作为理论的“应和”与作为主义的“象征”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区别在于,前者由波德莱尔提出,而后者是波德莱尔去世后由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等所表征出来的;前者是一种哲学美学理论,而后者是一种下降到可操作(实践)层面的“主义”。其联系在于,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宇宙观,而后者则为前者“趟”开了向欧洲乃至全球扩展的具体路径。如果说魏尔伦、兰波对作为主义的“象征”的贡献在于对诗歌“音乐至上”和音色相通的呼唤,马拉美的贡献就在于类推、暗示方法的树立。事实上,作为主义的“象征”是将“应和”理论推向全球的一个中介。  相似文献   

17.
声乐艺术是一门情感的艺术,从其文本构成本体来说,是音乐与文学的联姻,这一本体特征结合声乐艺术的情感美学本质就是曲情与诗情的情感融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度创作情感;从其艺术美的本质来说,声乐艺术审美的生成是人声所负载的曲情、诗情和以此为情感依据的声情演绎,也可以说是二度创作情感。笔者从声乐艺术情感论的理论视角,探析声乐艺术的本体构成,即从诗情、曲情、声情三方面及三者的关系上论证了声乐艺术的情感美学特征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大米为原料 ,以纯种培养的酵母为发酵剂 ,用小曲为糖化剂 ,在常温下发酵 8~ 9天酿制清酒。成品颜色淡黄 ,酒度高 ,酒质淡丽爽口 ,经蔗糖和蛋白糖调配后 ,甜醇可口 ,风味较好。此外 ,还以复合酶制剂为糖化剂试酿了全酶法清酒。成品酒的主要指标和小曲清酒接近  相似文献   

19.
《孟子》中的“其”字总共出现571次,其中,用作代词的频率最高,为534次。用作语气词为32次。用作连词为5次。其中用作代词的情况最为复杂,包括用作人称代词、用作指示代词、用作兼语、用作作为造句成分的主谓结构的主语、用在数词前,表示“其中之……”或用在表示顺序的词前,表示顺序.“其”用作语气词,我们可以将它分为“语气副词”和“语气助词”。“其”字用作连词,有时表示假设关系,有时表示选择关系。  相似文献   

20.
小说的叙事艺术包括宏观结构中的脉络和主线,以及微观结构中的插曲、意象和道具等诸多元素。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启蒙时代》综合使用了这些叙事元素,小说以主人公南昌的精神成长为主线,以小市民阿明的故事为插曲,以“光”为意象,以“书”为道具,使得全篇结构浑融契合,细致绵密,从而使作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美学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