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丰富多姿的汉画像马说明汉代崇马。马在汉代或整个农耕时代,有耕作和食用、运输和作战等功能。马政的发达,表现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如养殖和食用等相应法律制度的保障,使马成为汉代社会生活荣华富贵的标志。汉代对有关马的饲养和能力观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系统知识;因耕战的需要,驭马就成为汉代社会生活中更重要的事情。这样有关马的知识和信仰,就由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马则成为汉代精神自由的象征。汉画像中的“马舞”和“马杂技”,当是马作为汉代精神张扬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2.
汉画中有很多悬挂兔肉的画面,也有很多捕猎兔的画面,说明汉代兔信仰是因兔有食用的价值。汉画中的捣药兔成为一个固定的形式,陪伴在仙人西王母身边。这说明兔有药用价值;可以说,捣药兔是汉代人对于远古发现中医药部族的怀念和记忆。汉画月中兔形象既表现了汉代人的天文月相知识又表现了汉代人的养生修炼观念和长生成仙的愿望。北京地区的兔儿爷崇拜,正是汉代兔信仰的现代依存和活化形态。  相似文献   

3.
汉代人以能吃到猪肉为自豪。汉代猪的获得主要是饲养和狩猎。猪在汉代已经是财富的主要标志。汉代丧葬中或雕绘猪像,或陶制冥器猪。汉画“虎猪戏”图中的“虎”是西王母部族的象征,“猪”又是饲养猪部族的象征,“虎猪戏”所表达的就是西王母族和旆韦氏族的婚姻或政治的结合,这既是一幅合欢图,也是一幅象征民族融合团结的吉祥图。汉代猪信仰的构成,有“猪龙”和“猪神”两个互相关联的形式,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取猪作为地名或人名,甚至创制神话,将猪作为刘汉王朝的保护神。  相似文献   

4.
汉画像中的鼠图像,说明汉代鼠害极其严重,消灭鼠害是汉代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事情,其法有挖洞烟熏或借助于猫和狗。在汉代谶纬思想和原始的巫术思维笼罩中,鼠的贮粮备荒习性被借用为粮仓的象征,表达了人们祈求粮食丰硕和粮仓满溢的愿望。妇孺皆知的童话传说"老鼠嫁女",其生活原型,当是汉代刘邦妃子戚夫人的事迹,其旨趣所在,既鼓励人们攀附权贵,又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身份。四川乐山虎头湾崖墓的画像鼠啃瓜是鼠咬天开的形象叙述,说明鼠作为创世神在汉代民间受到信奉。  相似文献   

5.
汉砖石画像中的伏羲女娲,在汉代作为始祖神被信仰崇拜,而其背景神像则是远古初民的走婚者,先女性,后男性,再后为西王母、东王公和铺首。蛇身交尾体现了汉代人讲究夫妻关系,包括女子的性高潮和坚贞不渝并强调外婚制。各举日月或胸含日月图像则是日月神的象征,说明伏羲女娲是连接人与天的桥梁,是构成天人合一精神的纽带。伏羲女娲画像是以直观的形象表达抽象的认识,即通过具象思维将阴阳看作是构成整个世界的本原性的东西,并体现在其他画像如二龙交尾、双龙穿璧、双凤穿璧、绶带穿璧上。汉代之后的伏羲女娲画像,由神的特征变为人的特征,由伏羲举日女娲举月而变成伏羲女娲头上绘制日图形、脚下绘制月图形。而其传说,一是吸收了佛教的因素,二是融入并保存、流传在少数民族传说之中。  相似文献   

6.
祭祀礼俗是民间信仰和官方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代地方祭祀系统中,官民共祭一方良吏、同守岁时宜忌,颇多相融;同时民间又有独自的祭祀对象和方式,某些祭俗发展到一定程度与官方意志两相悖离,亦多冲突。针对不同的民间祭俗,汉代地方官吏采取了适当利用和大力限禁及个别支持等综合治理措施,使得一方政治稳定,民情官意互动相谐,体现了传统社会地方政治运作中"官民共治"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口头神话与民间信仰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者浑沌为一,难解难分。云南彝族马樱花口头神话与原始信仰相适应,先后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等阶段,口头神话使民间信仰得以传承、延续,而民间信仰使口头神话得以再生、强化,并最终由神殿复归人间。  相似文献   

8.
汉代民间信仰分为皇帝、官僚贵族、百姓几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特定的信仰形式.但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动、社会风气习俗的影响等,导致民间信仰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层级之间交融.神仙信仰在西汉中期以前还是限制在皇帝和宗室贵族间,此后在民间兴起并迅速传播.东汉以后.受到道教的影响开始发生转型.  相似文献   

9.
浅析中国的民间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民间信仰,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沃壤之中,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有着它固有的本色.本文主要考察并研究了中国的民间信仰的概念、传播途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民间信仰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且广泛存在的、非官方的、非组织的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敬畏和崇拜,是围绕着对于超自然力的信仰而形成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民间信仰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多元性和民间性、功利性和实用性、渗透性和包容性等特点。民间信仰与道德信仰有着本体论、价值观的相通,德福统一是民间信仰与道德信仰共有的理想,民间信仰为道德信仰提供教化途径。  相似文献   

11.
论闽台民间信仰的社会历史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闽台素有“好巫尚鬼”的传统,民间信仰特别发达,它以深不可拔的传统和无孔不入的力量,对闽台社会历史产生重要的影响。闽台民间信仰曾经为闽台先民拓展生活空间提供精神支柱,并在维系基层社会的政党秩序,传承文化传统,丰富民众经济文化生活,以及参与社会教化,凝取民族精神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时至今日,闽台民间信仰仍然在民间发挥其特有的社会作用,其中联系海峡两岸骨肉亲情关系的纽带作用还得到一定的强化。  相似文献   

12.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道教吸收了大量民间信仰成分,形成了庞杂的体系,道教法术洗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法术包括符策、禁咒、斋醮、祈雨、占卜等等内容,这些均与唐代民间习俗有着紧密联系,并且深刻影响着当时的民众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3.
民间神信仰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聊斋志异》从民俗的角度对城隍神、伏魔大帝、花神、文运神等民间神信仰进行了描写,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观念。民间神信仰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传承文化,始终在变迁中适应着人们的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4.
漳州古称"佛国",民间信仰之风盛行。漳州民间信仰具有多样性、兼容性、功利性等特点。其在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的影响有利于加强交流,促进统一。  相似文献   

15.
扶灵瑶有相互渗透的佛道信仰.有与农业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崇拜和烙上了扶灵瑶历史痕迹的神先崇拜.还有多样化的习俗禁忌。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汉文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魏晋隋唐时期民间百姓阶层形成了有中土特色的佛教信仰,各地普遍建立寺院、石窟等物质化的佛教道场,民间各种佛事活动也蓬勃展开,甚至表现出极端的宗教狂热。中国佛教文化至此走向了大众化、世俗化。  相似文献   

17.
民间信仰的信对象繁杂,表现形式多样,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由于民间信仰的自身特点,人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等原因,上海地区祠祭形式的民间信仰总体上趋于衰落,但近年又有复苏的迹象,而散在的民间信仰活动,如巫术,占卜,预兆,禁忌以及祖灵崇拜等现象还时时可见,其社会原因是深层次,多方面的,民俗传承的滞后性决定了信仰习俗的演变不可能与社会发展同步,上海在步入现代化的进程中应重视其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民间信仰具有宗教性和文化性,它在传承文化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有进步意义,但是民间信仰崇尚唯心主义和有神论,阻碍着人们对科学真理的传播和接受。高校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长成熟的关键阶段,容易受到有着深厚文化背景的民间信仰中的消极部分的影响而产生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文章以民间信仰的界定为着手点,深入分析了高校学生民间信仰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探索科学信仰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畲族族源有炎帝说、秦献公之后和高辛之后等说法。闽南畲族分布于漳浦、华安、晋江等地,虽然汉化程度较深,但是,其民间信仰以盘瓠为中心的祖宗崇拜,同时也信仰汉族神明,可是不喜欢塑雕像供奉;重视巫术“做生”,其信仰与汉族有较大的区别。这些带有浓厚的民族特点的做法,表现了独特文化心理,值得学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民间信仰研究是当前宗教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关注的热点.通过对近三十年来浙江民间信仰研究成果进行以点带面的综述性介绍,梳理出其研究的发展脉络.主要涉及浙江民间信仰的重要著作、浙江民间信仰史的研究、以神祗信仰为代表的专题性研究和当代浙江民间信仰的田野调研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