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论:古今歧义,审美贯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论,在今天就是文学论、文章论的意思。然而,对于中国古代的文论作如此理解,就有削足适履之嫌了。因为中国古代的文论不仅仅是文学论、文章论,而是包括文学论、文章论在内的审美论、形式论或文化论,其涵义比今天要宽泛得多。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对“文”这个古老范畴的涵义及其历史演变要有真正的了解,要进行必要的历史考察,才能说得清楚。 一、“文”比“文学”、“文章”古老而涵义宽泛 “文”是中国古代使用很普遍的一个审美范畴,其  相似文献   

2.
本文揭示了刘勰“文”思也即“文”的观念的四个层次——道文、人文、文章之文、文学之文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并分析其特性,以说明他不仅意识到了文学具有人类文化的普遍共性,且抓住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质。刘勰“文”的观念自成系统,既开放、又辩证,相当深刻地把握了文学的本真。  相似文献   

3.
方苞的“义法”说与刘大櫆的“神气”说不是继承和补充的关系,而是存在着对文章本质认识的根本对立,是古代文论中“文”与“道”关系论争的延续和具体化,“义法”说的实质是文章工具论,“神气”说则是文章审美论。  相似文献   

4.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雪地里的红棉袄》一文以情动人,按时间顺序结构全文,深情叙写了嫂子对“我”的关爱。文章情感浓烈,真切动人,如一曲动人的歌谣,飘荡在冷冷风雪中,回肠荡气,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5.
文质问题主要是讨论文章形式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历代文章学家对此都有不同层次的论述,但相对来说,却没有章学诚说得明确,论述得全面、深刻、辩证。他认为,“文”生于“质”,“质”是起主导作用的,是第一性的,“文”是居于从属地位的,是第二性的;但是强调“质”对“文”的决定作用,并不是不要文章形式不讲文章辞采,恰恰相反,他又十分重视文章的审美愉悦作用和文章本身的特殊规律。章氏辩证的文质观是建立在他朴素唯物主义的“道器观”尤其是“名实观”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6.
元曲是与此前任何一体文学都判然有别的、融大俗大雅于一体的新诗体。大量的生活口语与俚俗方言入曲,形成了质朴自然、显豁直露、鲜明泼辣、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独特风格,达到了“格律与自由”、“文与言”的统一,审美标准与传统诗词截然不同。其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俗”、“露”、“动”、“谐”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在教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时,常常被作者所创造的审美境界和艺术技巧吸引.于是想就此谈点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大家.一、立片言以居要,乃通篇之警策.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文章中最能传神的语言,人们通常称之为“文眼”.“文眼”是作者感情的凝聚点,也是文章内容的精髓.理解与掌握“文眼”,好象开门找到了钥匙,能帮助读者理清文章的脉络与构思,把握文章的内容.而这种“立片言以居要,乃通篇之警策”的手法,朱自清是常用的.  相似文献   

8.
“文忌直,转则曲。”清代诗人袁枚很幽默地谈到这个问题。他说:“贵直者人也,贵曲者文也。”无论什么文体,特别是记叙文,尤其需要一点腾挪跌宕,因为仅有罗列过程的平铺直叙,会显得索然无味。要使文章转折跌宕,设置悬念当为首选。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诗文审美文化即乐感文化,是审美理想主义滋生形成的土壤和基础。这种审美理想主义对我国现当代散文特别是“乡村散文”创作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其影响之所以至今余绪不断,也与“另一部分作家”对“另一种文章”的迷恋和寻找有关。欲振兴“乡村散文”写作,必得要糅人“杂感文”的“否定性”因子,如此,“乡村散文”创作才有生机和潜力。  相似文献   

10.
审美理想主义与乡村散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诗文审美文化即乐感文化,是审美理想主义滋生形成的土壤和基础。这种审美理想主义对我国现当代散文特别是“乡村散文”创作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其影响之所以至今余绪不断,也与“另一部分作家”对“另一种文章”的迷恋和寻找有关。欲振兴“乡村散文”创作,必得要糅入“杂感文”的“否定性”因子,如此,“乡村散文”创作才有生机和潜力。  相似文献   

11.
亭在唐人生活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其功能由实用逐渐转为审美,亭记文遂成为唐人创作的重要文体之一。唐前文人较少以亭为吟咏对象,盛唐出现以亭为描写中心的文章,开元时期出现了以“亭记”为名之文,且在“记”的同时开始语涉议论。中唐的亭记文“记”“论”兼重,不少文章的中心已移向议论,多表达作者的理念。晚唐如杜牧与皮日休等人的亭记文甚至越过“记”而直接以“论”为重点,亭记文也在唐代完成了由“记”转“论”的历程,对宋人的创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李旦初对当代散曲创作的探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提出的“新散曲”概念认为,凡当代作者创作的反映现代生活的散曲,包括按传统曲律和不严格按传统曲律写的自由曲、自度曲、仿古曲,均应统一称之为“新散曲”;二是其对“新散曲”创作审美诸维度包括审美宏观、审美微观、审美导向、审美辩证作了可贵的系统探索。李旦初“新散曲”创作曾获中华诗词学会首届“华夏诗词奖”二等奖和第二届“华夏诗词奖”一等奖。其“新散曲”创作理论与实践成就被写入中华诗词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当代诗词史》,实现了其“入史”的宏愿。  相似文献   

13.
中国神话中有“文曲星”之说,从侧面道出了作文的真谛:文要曲。文如此,诗亦如此。那么,怎样“曲”法呢?一、矛盾冲突法。文学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社会生活是充满矛盾和斗争的。《项链》中的路瓦栽夫人,家庭欠宽裕,与她那种奢侈、讲排场的性格形成矛盾,所以才有后面的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等一系列的波澜起伏的情节,发生形成文章的曲折。在景阳冈上,醉意朦胧的武松与穷凶恶极的老虎形成“要么你死,要么我死”  相似文献   

14.
清人方扶南所谓“摹乐三至文”为我们提供了考察音乐审美意象的范本。以音乐审美意象理论为基础,考察“摹乐三至文”的意象类型和组合方式,在欣赏音乐方面体现出“有我”和“无我”不同的审美境界,本文认为韩、李二人较之白居易更接近“无我之境”,在欣赏音乐时也就更接近音乐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同现代汉语绝大多数双音词一样,当初的“文章”只是一个词组,无论是“文”,还是“章”,它们都有独立的意思。“文”字在甲骨文中象一个人站立在那儿,身上画有许多花纹,反映了古代氏族社会时期的审美趣味和宗教信仰。如《礼记·王制》有句话说:“被发文身,雕题交趾”。郑玄注曰:“谓刻其肌以丹青涅之”。这种解释,从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上来看,是解释了“文”字的本义。在上古时代,人们对于词类的  相似文献   

16.
从“文”义角度分析白居易诗中的品色衣描写,旨在还原诗中品色衣的历史文化语境,体现出品色衣这一“文”义实体所包含的“文”义内涵、文用与“文”理。白居易诗中的品色衣表现出政治、人格、审美三层“文”义内涵,三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作用。作为政治实体的品色衣强化了白居易诗的“文”用;作为人格实体的品色衣表现出“兼济之志”或“独善之义”的文用;作为审美实体的品色衣体现出白居易诗写实性的“文”理,并表现出多重的诗歌意蕴。  相似文献   

17.
郑方在《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试探先秦两汉文、文学、文章之关系》中分析到:“文章”即指写作且有文采,与今日所谓“文学”有关,但仍不等同今日之“文学”。因为当时“文章”所指范围甚广,富于审美性质的辞赋、诗歌固然在内,而一切实用性文字也包含在内。  相似文献   

18.
朱熹伦理美学的主要范畴是“文”和“美”。“文”在朱熹的学说中是个宽泛的概念,有众多的解说,但在朱熹美学中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含义,几乎涵盖了朱熹美学中的所有审美现象。“美”在朱熹的著作中也有不同的解释,但与审美现象也有密切的关系。“文”和“美”共同组成朱熹伦理美学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19.
一、找准“切入点”激发审美意识小语课本中入选的教材 ,多是经过千锤百炼 ,反复推敲的名篇佳作 ,其文质兼优 ,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资源 ,其审美点也往往与语文知识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因此 ,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 ,应引导学生审美。如《鸟的天堂》一文 ,这是写景状物类的文章 ,它所描述的“大榕树”长势茂盛时期的段落 ,确实是精妙生动、形象传神 ,其知识点与审美点又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学生在读文章时便能感受到得到。因此 ,教学时 ,可以此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推敲细读 ,品味其美。有的说 ,“情”字无比贴切地描绘了树叶…  相似文献   

20.
声音     
<正>《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22年2月刊发的《学校中层角色的审美想象与建构》一文,从学校中层角色定位的博弈关系、审美想象、建构路径三个方面,分别回应了压抑中层主体性、消解中层完整性、束缚中层创造性的根本问题与症结所在。文章针对复杂而不确定的学校运行要素,以浪漫的“想象”进行了重新定义,描绘了“共同体意识”下合规、合理、合宜的学校中层“合目的性、主体间性、自组织性”的画像。同时,文章以召唤“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为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