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初教育是近代中国教育的转折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研究民初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故本文仅就民初四川教育进行探讨,以就教方家。 一、民初四川教育的恢复和改革 20世纪初年,清王朝迫于内外形势的压力,不得已废科举,兴学校。四川地方当局对发展新式教育较为热心,故学校发展较快,到1911年,学校数、学生数均为全国第一。 1911年秋,辛亥革命爆发,教育事业在变乱中受到很大破坏。据载:“各属变乱时起,学子或纷纷四散,教具或折毁鲜存,学款更多遭挪用。”清季刚兴起的新式教育面临严重的危机。  相似文献   

2.
清末毁学风潮与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受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初,科举制度的停废使现代教育制度在乡村获得很大发展,同时也导致乡村教育矛盾的不断激化,教育冲突日益激烈。毁学是一种群体性破坏新式教育的暴力行为。清末十年间,毁学事件在各地乡村屡屡发生,几有遍及全国之势,对刚刚起步的乡村教育现代化产生很大影响。几十年中,新、旧教育的冲突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直困扰着中国乡村教育,是导致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步履蹒跚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被誉为“高原明珠”的红枫湖畔,坐落着一所国家级重点中专———贵州电力学校。如果说红枫湖是以其秀美的湖光山色向世人展现其自然之美的话,那么,她身边的贵州电力学校则充分表现了自然与文化、自然与教育相结合的和谐美。在近年职业教育普遍陷入低谷之时,贵州电力学校却是一年一个台阶奋力向前。从1997年起,先后被授予“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学校”等多个荣誉称号,2000年,学校顺利跻身国家级重点中专。一个原本不甚起眼的学校,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声名鹊起,与“明珠”辉映,这无不归功于学校发展的领路人欧晓东的热血浇铸。走…  相似文献   

4.
正视贵州民族地区自然、社会、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现实,从多元文化视角出发,分析在自然、社会及文化发展多元化背景下贵州民族学校教育发展的现状,研究贵州民族学校教育与其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中民族学校教育的发展模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贵州苗族音乐的学校教育传播萌芽于上世纪50年代,"文革"时期曾一度中断,上世纪80年代初期,贵州部分学校再度将苗族音乐引入学校,开始了苗族音乐学校教育传播的真正创建。进入90年代以后,苗族音乐的学校教育传播逐步扩大,新世纪之交,贵州苗族音乐学校教育传播进入理论探析和反思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开拓前行。贵州苗族音乐学校教育传播的萌芽、创建、扩大和反思,与近半个世纪社会文化背景、教育文化背景以及音乐教育研究的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贵州古代学校教育继东汉以私学形式出现萌芽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北宋千年断层,至南宋及元代初步兴起.汉代郡县制在贵州的推行,导致了贵州古代学校教育萌芽的产生.南宋经制州(正州)的发展及元代土司制度在贵州的建立,促使贵州古代学校教育的初步兴起.贵州古代学校教育无不是伴随着中央王朝对贵州统治的不断深入而产生、兴起的.  相似文献   

7.
黄胜  代鸣  黄泽梅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1):77-80,91
贵州毛南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历史不长,明清时期才有学校教育的记载,而且发展缓慢。民国时期贵州毛南族地区学校教育得到一定发展。解放后,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和措施,从多方面对贵州毛南族地区学校教育给予支持,毛南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发展成效显著,但也存在诸多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东汉皇帝宗庙礼制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汉初期,皇帝宗庙制度沿袭西汉中后期七庙制度。建武十九年庙议后,宗庙之制有所变革,表现为:变以往异庙之制为“同堂异室”之制;除殇、冲、质、灵四帝外,其余东汉诸帝庙皆谥以“祖”、“宗”庙号,宗庙毁庙礼制废而不行。直至东汉献帝时,在蔡邕建议下,重新实行皇帝宗庙立庙、毁庙礼制。  相似文献   

9.
伯格理来华前在英国接受的公学教育对其后来在贵州威宁石门坎民族地区从事教育活动影响颇大,无论从创办学校、招生对象、人才培养、教学内容,还是在学生品格塑造方面均能看到受其影响的结果.通过从分析英国公学教育基本思想入手,观察伯格理在石门坎教育中的具体实施,希望对研究贵州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贵州教育史上,明代是极为重要的时期,在明代之前,贵州设立学校极少。自贵州开省之后,贵州战略地位逐渐凸显,其教育事业才得到一定的重视和发展,同时其教育表现形式较为多样,如司学、儒学、卫学、社学、书院等。无论这些学校形式怎样,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贵州文教相对滞后的状况。参阅方志,试浅析明代贵州教育的发展情况及特点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和《贵州教育》结识多年了 ,她是我做人、工作、学习的良师益友。几年前 ,我有些厌倦学校生活 ,不愿从教 ,当我在无意中拿起《贵州教育》翻阅时 ,看到了“贵州省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便强意识地看下去。受到中国教育发展纲要和贵州教育发展动向的感染 ,我便从贵州教育发展联想到本地区的教育发展 ,想到为适应素质教育 ,山村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师资问题。此后我坚定了为山村的发展教书育人的信心 ,后成为了本村的骨干教师。而今 ,我顺利地参加了学校优化组合 ,赢得了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的信赖、尊重。是《贵州教育》及其他教育刊物…  相似文献   

12.
<正> 师范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不是按照人的主观愿望如何而定,而是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决定的。人类为了要生存和生活。社会要延续和发展,这就必须要有教育。要办教育,兴学校,就要有教师,所谓“古之学者必有师”。要教师,就要有专门培养教师这样一类的学校。我国废科举、兴学校之初,即于一八九七年(清光绪二十三年),  相似文献   

13.
<正>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回望21世纪以来20余年贵州教育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是国家和贵州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为中国式现代化贵州教育实践打下了坚实基础。眺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有着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着眼于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贵州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从贵州教育发展的宏观视角回顾历史、总结规律,在历史之变中探寻历史之常的内在逻辑,回答贵州教育从哪里来、经过了什么、将到哪里去,从而为建设高质量贵州教育体系汲取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4.
贵州苗族地区的教育与发展问题(下)周星刘援朝五、建国后苗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发展建国后到1957年,贵州苗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事业有了初步的发展。当时,不仅迅速兴办了一批中、小学和民族师范学校,对苗族学生还实行全部免缴学杂费和书本费、生活困难的学生由国家包管...  相似文献   

15.
清代是贵州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各级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学田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清代贵州学田主要来自官府赐拨、私人捐赠等。大量学田的设置,保障了教育机构的正常运转,扩大了教育的基础,对贵州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清代义学是清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针对贫寒子弟设立的带有蒙学性质的学校。仅就清代贵州义学的创立过程、办学性质及功效进行探讨,认为清朝在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区兴办义学教育,其功效在于完善贵州民族地区教育体系、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以提高民族素质,并为清末民初新式学校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清末新式教育进入乡村社会之初,农民家庭抵制新式教育,出现了毁学现象。其后在乡村教育学者和教育政策的推动下,虽然还存在教育不能融入民众生活的缺陷,乡村学校与家庭的关系走向相互联络与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政策不断推动家校合作,但是社会政治与文化、农村家庭结构、教育管理政策和农村学校发展状况都影响着农村学校家校合作的效果。城乡二元背景下,家校合作政策在农村学校的执行受到社会结构制约而不尽如人意,家校关系疏远,农村家长对学校管理与教育参与较少。这就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具体措施引领,更需要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进而获得农村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相似文献   

18.
达德学校是贵州第一所实施现代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新型学校。由最初只有20多人的混合班,渐次发展到有初小、初中、高中,包含女子教育及女子师范,随后又扩展到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和乡村教育,几乎囊括了现代教育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是具有一套完整教育结构的现代新型学校。达德的产生根源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冲击与融入,及在这种冲击和融入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就其渊源,可追溯到1901年创立的算学馆,形成于1904年的民立小学堂,于艰难跋涉中几经辉煌与挫折,在光荣与梦想中直到迎接贵州解放,创下了贵州现代私立教育成功…  相似文献   

19.
对贵州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中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教育观察、实地访谈等方法,对贵州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当前贵州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中素质教育现状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改革与发展对策,为深化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1905年废除科举制,这既是近代中国社会急剧变迁的集中反映,同时又对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严复说:“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从教育的视角考察,科举考试的停废,改变了久被非议而又不可触动的传统教育制度,提高了教育在中国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