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美的声音     
大学时同寝室有一个家住哈尔滨的同学,他从不给家里打电话,说是家里没有电话,写信就可以了。那次暑假回来后,他每天晚上都躲在被窝里听一盘从家里带来的磁带,有几次还哭出了声。我们提出借他的磁带听一听,他说什么也不肯。一次趁他不在,我们从他枕头下翻出了那盘磁带,放在录音机里听,  相似文献   

2.
陪儿子     
儿子小学毕业后,进入一所重点中学,我希望他得到良好的教育,早日成才,于是买了许多书和习题集,在他完成作业后,总是不厌其烦地要求他做这做那,学科之间要他交叉进行,满负荷地学习。对于一次没做对的习题做了记号,累积起来,适当的时候再重新做;点滴时间也是好的,决不放弃,晚上睡觉前默记一下英语单词和课文;早晨一起床,听英语磁带;就连午间休息也要挤出时间;对于他不会做的题目,我也包揽包做,碰到难题也会死啃骨头……我就像一股风推着儿子走。这样的一段时间过后,儿子确有进步,期末考试进入班里前几名,我沾沾自喜,认为我的方法很有效。从此,…  相似文献   

3.
大爱无音     
上大学时,同寝室有一个家住齐齐哈尔的同学。他从不给家里打电话,问他,他说家里没有电话,写信就可以了。我们有些奇怪——他家住大城市,生活条件不错,家里怎不按电话呢?一次署假回来后,他每天晚上都躲在被窝里听一盘从家里带来的磁带,有几次还哭出了声。我们提出借他的磁带听一听,他说什么也不肯。有次趁他不在,我们从他枕头下翻出了那盘磁带,放在录音机里听,好久也没听出声音。我们很呐闷儿,他每天晚上听这盘空白磁带干什么呢?快毕业时,他才告诉我们原因。原来,他父母都是聋哑人,为了生活,他们吃尽了苦。为了他能好好上学读书,父母的心都放…  相似文献   

4.
大学时,同寝室里有一个家住哈尔滨的同学,他从不给家里打电话。我们问他为什么,他说家里没有电话,写信就可以了。我们有些奇怪:哈尔滨是大城市,看他的样子家境也不会差,家里怎么不安电话呢?一次暑假回来后,他每天晚上都躲在被窝里听一盘从家里带来的磁带,有几次还哭出了声音,我们提出借他的磁带听一听,他说什么也不肯。有一天趁他不在,我们从他枕头下翻出了那盘磁带,可放进录音机里好久也没听到有人说话。我们很纳闷:他每天晚上听这盘空白磁带干什么呢?快毕业时,他才告诉我们原因。原来他的父母都是聋哑人,为了生活,他们不知吃了多少苦。为…  相似文献   

5.
大学时,同寝室里有一个家住哈尔滨的同学,他从不给家里打电话。我们问他为什么,他说家里没有电话,写信就可以了。我们有些奇怪:哈尔滨是大城市,看他的样子家境也不会差,家里怎么不安电话呢?一次暑假回来后,他每天晚上都躲在被窝里听一盘从家里带来的磁带,有几次还哭出了声音,我  相似文献   

6.
催眠磁带     
罗纳不是歌星,他老人家五音不全,奇怪的是,他却发行了一盘磁带,而且销量很大,很快超过了周杰伦的新专辑。他像天皇巨星似地到处签名售带,忙得不亦乐乎。他成了狗仔队追逐的对象。那些娱乐记者们提出的问题刁钻古怪,让人防不胜防:“罗纳同学,你是怎样想到发明催眠磁带的?”“全天下失眠的人太多了。”罗纳说,“他们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好可怜。”“你是受什么启发才发明催眠磁带的?”“主要是从歌星们发行的磁带上受到启发,”罗纳沉着应对,“某些歌星唱的歌软绵绵的,一听就想睡觉。于是我发明了催眠磁带。”“有效吗?它真的能催眠?”“百分百有…  相似文献   

7.
最美的声音     
冰戈 《高中生之友》2008,(20):13-13
大学时同寝室有一位家住齐齐哈尔的同学,他从不给家里打电话。问他,他说家里没有电话,写信就可以了。我们有些奇怪——他家住大城市,生活条件不错,家里怎不安电话呢?那次暑假回来后,他每天晚上都躲在被窝里听一盘从家里带来的磁带,有几次还哭出了声。我  相似文献   

8.
最美的声音     
同寝室有一位家住齐齐哈尔的同学,他从不给家里打电话。问他,他说家里没有电话,写信就可以了。我们有些奇怪—他家住大城市,生活条件不错,家里怎不安电话呢?那次暑假回来后,他每天晚上都躲在被窝里听一盘从家里带来的磁带,有几次还哭出了声。我们提出借他的磁带听一听,他说什么也不肯。有次趁他不在,我们从他枕头下翻出了那盘磁带,放在录音机里听,好久也没听出声音。我们很纳闷:他每天晚上听这盘空白带干什么呢?快毕业时,他才告诉我们原因。原来他父母都是聋哑人,为了生活,他们吃尽了苦,受尽了别人的白眼冷遇。为了他能好好上学读书,父母的…  相似文献   

9.
爸爸是个音乐迷,嘴里经常哼着各种各样的歌曲,有空的时候还吹笛子和口琴。他的这点爱好深深地影响了我,从上小学时起,我就爱上了音乐。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商场的音像柜台上发现了一盘磁带,上面写着“萨克斯名曲”几个字。当时我还不知道萨克斯是什么东西,就去问爸爸。爸爸告诉我,萨克斯是一种西洋乐器,外观精致,造型优美,声音浑厚圆润,十分动听,不过价钱很贵。听爸爸这么一介绍,我就买下了这盘磁带,谁知一听就入了迷,从此,要买萨克斯的念头就在我的心中悄悄地发了芽。  相似文献   

10.
问:我儿子快满3周岁了,平时非常喜欢听大人讲故事,我们也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但有时实在没有时间给他讲,不得不让他自己看书,这时他就极其不高兴,甚至会把书摔在地上。为此我还买了很多故事磁带,又把书上的故事录在磁带里放给他听,但是他没听几分钟,就又拿着书追着我,让我给他讲。还有,他在玩玩具时要我陪着他,不管是拼图还是搭积木,自己不动手,一定要我来做。我儿子的行为是不是太依赖大人了,我该怎么办?新疆赵越答:根据你信中介绍的情况,我觉得你孩子的“问题”实际上与你有关,是你本身的行为不当造成了孩子的“无理”。另外你的孩子还存在…  相似文献   

11.
敬畏自然     
他不知道这是他第几次望向飞船的窗外,那里除了点点闪烁的星星之外,几乎是无尽的黑暗。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这儿便是他们的家。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的内心却总是被一股无法言明的强烈的回家欲望所占据。直到有一天,他无意中得到一盒很旧的磁带并将它放入阅读器里,好奇地倾听着,伴随磁带磨损的沙沙声——一个低沉的声音缓缓说道: “我们曾经生活在一个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上。这颗星球的主宰是自然。中古时期,恐龙是这里的强者。但  相似文献   

12.
留语音作业     
英语教学中如何监督学生在课外进行口语操练,朗读课文,是一个难题。在一次省里举办的课改培训会上,沈阳的特级教师杨日东老师所留的语音作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学生回家读课文,然后把成形的东西灌到磁带里上交,上课时,老师  相似文献   

13.
那天,我和小柯在新华书店买了一盒林俊杰的磁带<江南>.小柯说俊杰是一个音乐才子,我很喜欢听她这么说.我想我是喜欢他的,喜欢他的单纯,喜欢他害羞的样子.在我眼中林俊杰永远是个乖孩子,一个爱音乐的感情细腻的孩子.  相似文献   

14.
2014年的最后一个周末,我回到上海郊区探望爷爷.一进门,80岁的爷爷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听说周杰伦要结婚了?” “是啊,和一个模特,比他小很多.” 爷爷又问:“唱歌和念经一样,你还听他唱吗?” 我爷爷不是什么老年潮人,他只是一个和蔼、节俭、关爱我喜好的普通老人.对于他来说,孙子从十几岁就喜欢的周杰伦,是他们难得的共同话题. 2002年,我刚刚上初中,那时班主任鼓励我们在午间休闲一下.有一天我们班里的一个“女汉子”带了一盘磁带,借来了英语老师放听力的录音机,就这样,我第一次听到了周杰伦那模糊不清的声音.  相似文献   

15.
有一次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练习题:请给没有电打上标点符号,并用其所代表的语气色彩,运用多向思维各写一句(段)话。现摘录部分练习如下:例一:爸爸进来了,盯着无所事事的儿子,神情严肃:为什么不听英语磁带?没有电?情绪不  相似文献   

16.
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用录音机录制了我咿呀学语的声音。一天我收拾抽屉,看到这些已经泛旧的磁带,真担心时间久了,磁带会坏掉。对了, 电脑里不是也有录音机吗?可不可以把磁带上的声音保存到电脑中呢?呵呵,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经过一番周折,我终于把磁带上的声音录到了电脑上。这里我要郑重声明,我可不是对着麦克风录的。主机箱  相似文献   

17.
1997年,我在一个好朋友那里第一次读到了《彼得·潘》。浅绿色的三联版,看上去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一本书。她很爱惜地把《彼得·潘》递到我手里,然后把耳机给我戴好。磁带“沙沙”地转动起来,音乐声渐渐变大,耳机里响起TheBeatles的《Strawberry Fields  相似文献   

18.
<正>我的姐姐比我大8岁,哥哥比我大5岁。他们上初中那会儿是二零零几年,还是港星闪耀的黄金时代,他们学校发的英语教材都会附送一卷听力磁带,借着为学习着想的由头,家里有了第一台录音机。有了录音机后,那些港台歌手的音乐磁带也开始出现在家中。  相似文献   

19.
《热工学》是我校机械设计专业(四年级)的必修课程。我选择了其中的传热学部分(12学时)进行磁带教学试验。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是理论阐述和公式推导较多,图示不复杂。为了便于分析磁带教学的效果,采取对比试验的方法。随机确定磁带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抽签结果,前者19人,后者18人。磁带教学的具体作法是:把课堂上要讲的内容提前录制在磁带上,同时写出与板书大致相同的讲授提纲;把磁带和提纲发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戴上耳机边听磁带边看提纲,教师随堂答疑;每次教学  相似文献   

20.
这个电话专访所有的通话时间加在一起不超过半个小时,却分了三次才完成:第一次是何润东在他工作的间隙,抽空接受这个访问,却在聊到一半的时候被工作人员要求间断;第二次我们聊到了他所钟爱的摄影,我趁机向他索要了他的作品;在经纪人将Peter的作品给我的第九天--我以为他抽不出时间再接受采访的时候,手机上又显示了那个久违的号码。"收到我的照片了吗?"就算在截稿前最后一天重写整个专访, 为了何润东的这份认真负责,值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