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学术前沿回到学理基础——跨文化传播研究对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加强,中外跨文化交流呈现出愈加繁盛的景象,推动着学界对跨文化传播理论的思考走向深入。就传播学重要分支领域的跨文化传播理论来说,学术的前沿从目前来看似乎体现为相对学理化的学科体系的构建,需要回顾中整理,概括中提升。本文从"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体系建设"的角度,对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对象作了初步的梳理、概括和思考。提出,跨文化传播学是以内涵文化和传播双焦点的文化他者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化研究和传播学领域的思想成果,研究文化在人、组织、机构、国家等层面的传播过程和规律,同时研究这样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的基础性和调解性作用,进行新的文化主体的生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知识生产,探讨如何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合作、共存、共荣的可能与机制的一门交叉学科。并期待以此为起点,逐步建构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2.
王妍 《传媒》2018,(14):94-96
跨文化传播学是一个阐释全球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活动的知识系统.本文以跨文化传播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液态的后现代"时代跨文化传播的实践,从建构液态身份认同、建构大众化知识结构、建构"液态乌托邦"的不可能性三个维度入手,进行全新的理论建构,以寻求跨文化传播新的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3.
姜飞 《编辑之友》2021,(11):前插2,6-15
在深入认识传播技术革新和传播理论阈限呈现的巨大思想张力基础上,经历了跨文化传播思想史语境前置、实践问题语境错置和全球传播实践主体空置的尴尬之后,全面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是否需要以及如何探索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学成为一个目前隐而未发但迟早要发的问题.笔者不揣鄙陋,对既往的跨文化传播研究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文化批判,对这个领域的认知无奈和实践沼泽进行了深描,对跨文化传播领域理论性变迁和学科自觉做了探索性建构,进而从叙事重建的视角呼吁是时候开启跨文化传播学建设,商榷于领域方家.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7,(11):102-108
柯泽教授新著《传播学研究的社会心理学传统》一书在整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其一,主要论证了美国传播学发展与社会心理学的共生共融关系;其二,大致给出了建设中国本土传播心理学的初步构想。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传播人本理念是美国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思想源头,而李普曼与拉斯韦尔带有强烈社会心理学色彩的战时舆论宣传研究促使传播研究中流折转,最终多重因素汇聚下的美国传播学研究在科学心理学范式主导下完成了学科建制化过程。本书落脚点在于建设中国本土传播心理学,为此作者大体给出了本土传播理论模式、研究方法以及建构原则,即理论适应性原则、理论效用性原则和理论批判性原则,而启蒙现代性构成了全书讨论问题的根本价值预设。  相似文献   

5.
跨文化传播理论由来已久,爱德华·霍尔被认为是系统研究跨文化传播的“第一人”,后续相关学者对于跨文化理论进行了一系列拓展研究,当下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跨文化的传播与文化认知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准确阐释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架构便成为一个基础性的要素。此前阐释大多局限于跨文化传播这一单一领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极少能够将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建构系统阐述,因此本文从文化属性、文化差异、文化认同以及跨文化传播四个板块对于跨文化传播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认为文化属性是产生跨文化传播的基础;文化差异是由文化属性决定的,具有必然性;文化认同则是愈合差异,建构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最终在此基础上形成并逐步发展了跨文化传播理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取向的知识社会学理论对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自主性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认为,包括新闻传播研究在内的社会科学自主性要求学者通过独立和反思性的研究,定义自身角色,承担道德和政治义务,以提出真问题、提供理解洞见的方式生产并推动学科的知识积累,并以此建构起与其他实践领域的合理关系.论文从问题意识的角度指出,自丰性研究要求新闻传播学者对自身与研究对象的关系、以及渗透在研究对象、知识工具和学科建制背后的各种价值,做彻底的质疑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王厚香  戴春阳  吴昊 《新闻世界》2010,(7):260-261,68
本文结合了全球化语境下国内外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分析我国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受众定位模糊、本土文化资源挖掘不深、创新精神缺乏、动画产业链不完整、动画技术不成熟、各环节人才缺失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尝试从受众定位、本土文化资源、题材、艺术、产业发展、技术、人才、新媒体等方面提出我国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理论基础的构建、文化认同和文化伦理的双重视点等几个维度详细分析了我国跨文化传播学科建构的相关研究现状,并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探寻本土化的跨文化传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跨文化传播的基本认识问题。文化是一个共享的系统,共同的历史和传统帮助每个人回答"我是谁?"这个首要的问题。关于对世界的认识,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所处的文化系统获得的。而跨文化交流指的是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他们的这些不同足以改变交流事件。应该认识到,在陌生人身上显现着社会距离、跨界生存、同质与异质的关系、开放与封闭的文化系统。跨文化传播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从各自的知识背景出发形成了不同的问题意识与理论关怀。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22,(3)
近十年间,国外跨文化传播研究者不断反思爱德华·霍尔的奠基者神话,寻找更多元的理论根源,但在本土跨文化传播研究,时至今日,霍尔的奠基者神话始终未曾受到质疑。在此背景下,文章尝试重新反思,为何本土跨文化传播研究群体独尊霍尔为奠基者,并延续至今?这又为本土跨文化传播研究带来了哪些影响?对此,通过回顾本土文献,文章发现,霍尔成为本土跨文化传播研究无可争议的奠基者的过程绝非自然发生史,该过程与本土学术场域及社会意识形态变化密切相关。而且,霍尔及其功能主义范式,在长期主导本土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数十年间,已如枷锁般禁锢着本土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拟通过对语言学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中一些观点的阐释,以及对汉语与英语词汇及语法的举例比较,讨论中英文时空观的相异之处,尝试对跨文化传播问题谈一些个人的浅近思考。  相似文献   

12.
祝建华 :本文描述的“传播机体”理论是“媒体依赖”理论在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的继承和发展 ,用于分析媒体、个人、社群乃至社会各层面之互动关系。陈力丹 :鲍尔 -洛基奇是前任《传播学研究》的两主编之一 ,她与德弗勒的合著《大众传播诸论》1 5年前就在中国出版了中译本 ,因而被我国传播学界知悉。她在理论传播学方面与时俱进 ,现在已经将她早年论证的“媒介依赖论” ,以美国洛杉矶不同文化区域的传播生态作为研究对象 ,发展到了现在的“传播机体论”。本期发表的是她发言的理论部分。  相似文献   

13.
《Communication Teacher》2013,27(3):150-154
Courses: Introduction to Human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Theory, Relational Communicati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bjective: Students will demonstrate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mises of 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 based on prior knowledge as a starting point  相似文献   

14.
2008年中国传播学理论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海军 《新闻界》2009,(1):7-11
2008年,传播学者一方面对改革开放30年来传播学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叉在传播实践的基础上,对知识社会学的地位,传播学本土化的路径、西方经典传播学理论的局限以及传播理论在中国新的传播语境下研究的新进路进行了探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15.
《传播学教程》是一本在传播理论研究上有所创新之作 ,它显示出理论著作独特的丰采和作者分析思辨的深厚功力。本书的逻辑框架结构 ,反映了作者试图使传播理论体系化的有益尝试。作者还在书中提供了许多传播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如深入剖析传播学基本概念 ,阐发因此而起的研究导向 ;如从宏观着眼 ,中观剖析 ,微观入手等。本文还就传播学宏观、中、微观理论研究提出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的新闻是什么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祝建华 :本文采用跨文化比较以及兼用定性和定量方法来研究新闻传播学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实为近年来少见的力作。陈力丹 :现任《传播学研究》杂志 (CommunicationResearch)两主编之一的休梅克 ,几年前访问过我国。她领导的研究小组最近对世界不同地区的 1 0个代表性国家 (包括中国 )的媒体进行了跨文化比较研究 ,从新闻理念入手 ,给人相当多的思考。本期发表的是她研究报告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Cours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or a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lass that covers co-cultural theory.

Objectives: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demonstrate a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co-cultural theory by creating scenes that illustrate different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and desired outcomes based 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marginalized and dominant group identities. In this experience, students will reflect on their own marginalized and dominant identities and consider ways in which they experience privilege and disadvantage based on these identities.  相似文献   

18.
媒介内容分析的相关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媒介内容分析作为传播学研究解决特定课题的辅助性工具和手段而存在,特定传播研究课题的理论定位和价值取向便决定了它的差异性,形成彼此不同甚或相互冲突的内容分析目的和指向。传统内容分析的根本特征或它的有效性,最终还是体现在贝雷尔森定义中的“显现传播内容”和“描述”这两个中心词的关系之上。它的最成问题之处在内容的分类上。结构主义/符号学方法,在处理定性的媒介内容时,无疑要比传统内客分析略胜一筹。它能描述媒介内容深层或潜隐的结构关系,显示信息传播过程必然涉及的文化意义。媒介内容分析的多种方法或可能性,显示它的任何结果都具有相对性。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nseling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he helping role of librarianship. The thesis is that in this information intensive environment, the art of helping a patron define and clarify the right problem is more crucial than ever before. Emphasis is on the beliefs that underlie the counseling role and the behaviors that allow the patron to move from the reference question to the real problem. Examples of non-helpful and helpful responses are presented and analyzed.  相似文献   

20.
《Communication Teacher》2013,27(3):161-164
Courses: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ignment can be adapted easily for other theory courses, such a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Rhetorical Theory, Communication Theory, or Persuasion)

Objectives: Students who successfully complete this assignment will be able to analyze critically and describe creatively an organizational concept or the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