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所谓媒介[1]生产,是指媒介生产者运用媒介生产资料,将其生产劳动加于生产对象之上,形成适合于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媒介产品的过程。编辑者无疑是生产者之一。可编辑究竟如何参与媒介生产,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媒介产业和媒介经济□刘强媒介产业在当今美国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产业,目前,它已成为美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媒介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新的媒介产品的不断涌现,形成了媒介产品生产、销售和研究开发的媒介经济。媒介经济是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代表了未来经...  相似文献   

3.
张萍 《青年记者》2012,(30):49-50
在传统意义上,记者、编辑的职责泾渭分明,而在媒介融合时代,记者和编辑的身份界限日益淡化,新闻报道的完成已无法由记者单独承担。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生产模式是:由记者完成素材采集,再由精通各类媒介业务的编辑进行差异化加工,制作成多种媒介形态的产品,提供给不同的媒介平台。  相似文献   

4.
新闻的作用之一是更新社会的认知模式和受众的知识结构,但在特定社会情境下的媒介产品,只是复制了原有的社会认知模式,再一次把原有的社会权力结构和固定成见生产出来,受众在其中受益很少,甚至得到了更多的思想束缚,减弱了社会行动能力。本文从记者的专业教育与其在媒介生产中的地位、媒介生产组织的管理与分工、采写编排的模式、新闻源与媒介生产的关系、新闻价值的社会制约因素等方面来理解和批判媒介的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和传媒改革深入,媒介管理学热点在不断转换。结合2010年研究动态,本文将媒介管理学概括为传媒公司制度研究、媒介生产、媒介营销、媒介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媒介财务与资本管理五大板块。  相似文献   

6.
杨继英 《传媒》2021,(2):57-59
媒介教育是新媒体时代衍生的全新概念,强调的是人、媒介和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生成,而这与媒介生态学存在本质共通.就现状来讲,我国从信息生产、媒介形态到媒介使用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都反映了我国媒介教育缺位的现实情况.媒介生态学则为媒介教育提供了全新视角和支撑,主张在理解把握媒介特性的基础上,通过人文教育和批判性思维,促使人、媒介和社会达成和谐共同体.美国作为媒介生态学的发源地,在媒介教育方面也进行了成功探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重点对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美国媒介教育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来势汹汹、不可阻挡。当前,传统媒体如何应对已经发生的变化显得尤为紧迫。传统媒体转型和媒介融合,几乎是学界和业界多年来难得一见的共识。那么,在世界范围内,未来媒介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其总的发展趋势又是什么呢?一、未来媒介生产的变化。媒介生产元素将进行大胆的重组,一些其它产业元素和创新因子将会被纳入未来媒介生产的过程之中,有时甚至会取代原来的主体元素。随着受众参与、社群参与、远程参与等生产形式的出现,媒介融合生产、混搭制造、反复生产、合作创新会成为趋势。专业传播者身份淡化给媒介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而追究其责  相似文献   

8.
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媒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它们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一的媒介。而变成了融合的媒介。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媒介内容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闻的生产已不是由单一的媒介单独作战进行的“作坊式”生产,而是出现了真正现代化意义上的跨媒介融合生产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的推动下,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伴随着媒介的融合发展,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也发生了变化。本文将探讨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在生产、价值判断、工作流程和传播方式上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媒介产品是大众传播媒介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和工具生产出的产品,它借助媒介的传播渠道进行传播和交换,能够满足特定的需求,因而具有了商品属性。媒介产品的市场交换过程即是消费过程的体现,受众的消费需求决定了媒介产品的生产,而媒介产品具有引导受众消费的功能,所以受众是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媒介应当依托受众进行媒介产品的生产。  相似文献   

11.
传媒的区域化发展导致区域传媒产业集群乃至区域传媒集团的形成。合作竞争应当成为传媒区域化发展的战略。在传媒区域化充分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广泛的合作增强中心城市对区域的增长极扩散效应,形成传媒产业集群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手机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手机传播的实践活动使一些经典传播学理论失效,并对手机传播中的用户特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试论新旧媒介的划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在传播学界在提到“新媒介”时一般指的是互联网,但是由于新媒介越来越多并且在传播上相互依赖的程度越来越高,以网络指代新媒介已无法清晰地体现出现代传播与传统传播的真正区别。笔者主张突出“数字化,”并以其作为新旧传播形态的分界。  相似文献   

14.
论非正式媒体关系活动导致的媒体伦理失范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关人员开展的非正式媒体关系活动会导致特定媒体伦理失范现象发生。媒体关系领域的研究者以公关人员与媒体人员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对相关现象进行了关注。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试图对非正式媒体关系活动及其导致的媒体伦理失范现象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5.
整合传媒:新媒体进行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整合、融合和汇聚已成为当代传媒形态发展的主流。并存是现象,互补是功能,融合是趋势,创新是结果。作为媒体形态创新的努力,整合传媒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今天新媒体的进行时态。  相似文献   

16.
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提出,肇始自将传统媒介融合于一体的想象,但是,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新的媒介形态不断涌现,这也使媒介融合呈现出诸多全新的特质,本文尝试从媒介融合的现状、媒介融合所引发的媒介的裂变与重组、媒介融合所引发的媒介生产方式的革命等层面切入探讨媒介融合现象,进而分析由此而来的媒介化社会浪潮和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传媒数字化管理是对业界提出的传媒数字化、网络化之后做什么、怎么做的一个回应。本文分别从传媒数字化管理的概念、特点、意义以及媒体资产管理和媒体决策支持这两个实践的重点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关于媒体融合的几点思索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媒体融合”概念越来越频繁地进入人们视线,美国已有新闻传播院系设立“媒体融合”专业或方向,更在研究者在美国佛罗里达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尝试,将30多个媒体放在了同一个大平台坦帕(TAMPA)上运作;对这次自觉的试验,我们需要进行理性的思考,即“媒体融合”假设是否成立;是否已形成理论、或在理论上能表述清楚;通过试验能否提供一些数据、定律供研究者检验操作;它将为新闻采写和传播模式带来怎样的变革等等。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使用"经常作为与"传统媒体使用"相对立的概念获得学界的关注。然而,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家族的迅速壮大,"新媒体使用"在量化研究中的内涵外延也日渐模糊。对此,本文提出了一个元测试(meta-instrument)问题--在用户使用行为和媒介效果两方面,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是否清晰可分?基于对二手数据的分析,本文发现不同的网络信息渠道/平台在使用频率上呈现异质性,在媒介效果上也难以作为同质化的"新媒体"或"网络媒体"一概而论。同时,门户网站在用户使用频率和使用效果上,更接近于传统媒体(如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而非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等)。本文的研究发现为新媒体使用及其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新媒体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资料。  相似文献   

20.
Recent theorizing in hostile media perception (HMP) has focused on the impact of news content on perceptions of media bias. Using a 2 (an outcome frame versus a value frame) × 2 (a societal frame versus an individual frame) experimental design (N = 114),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news frames on perceptions of media bia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n outcome frame induced relatively less HMP than a value frame. Further, a societal frame was more likely to elicit HMP than an individual frame when the medical abortion controversy was framed in term of values (vs. outcomes).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news framing on HMP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