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海旗 《东南传播》2020,(8):101-104
1983年,美国学者戴维森在《民意季刊》上首次提出"第三人效果假说",认为在大众传播中,面对劝服性的信息,每个人都认为他人所受的影响要比自己所受的影响要大。经过30多年的发展,该理论已成为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文章追溯、梳理了第三人效果研究在我国的发展脉络,通过影响第三人效果认知的相关变量、中间过程及后续行为三个部分,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研究发现:近20年来,我国第三人效果研究在数量、内容、方法上得到丰富和完善;但就研究质量和水平而言,仍然具有较大上升空间。最后,文章就我国第三人效果的未来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第三人效果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3年戴维森提出第三人效果假设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第三人效果研究从多方面得到了丰富和深化.但该研究也遭到了一些批评,如对其方法论的质疑,在行为与第三人效果的关系上尚待厘清,各种发现未被整合进一个统合的理论模型中以说明效果产生过程等.未来的第三人研究除了要回应这些批评之外,还要从网络环境的适用性以及更广阔的社会实践运用等方面来不断促进理论发展;理论模型;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第三人效果(third-person effect)是最近十多年来西方传播学者极为重视的研究题材之一。在一些传播效果的个案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人会认为大众媒介对别人的影响力较大,而对自己的影响力较小。换句话说,人们会倾向于低估大众媒介对自己的影响力,或高估大众媒介对别人的影响力。这一发现在许多国家的控制实验中得到证实,从而引申出了一个有意义的结论,即第三人效果可能对大众传播行为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第三人效果概念的缘起 最早提出第三人效果的学者是美国人戴维森(W.Daviso…  相似文献   

4.
"第三人效果"由美国学者戴维森提出,它解释了个体受众的认知偏差及其影响下的行为选择,其得到验证的后续结果,有个人支持对媒介活动加强限制以及显性行为的出现等,这一理论的研究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试图解释社会恐慌造成的抢购等集群行为,并为消减此类行为的出现提供可能。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寻"第三人效果"的作用机制,突破了从单一事件中进行探讨,而是将"第三人效果"看作一个循环作用的过程,提出"第三人效果"的三个阶段,针对每个阶段影响"第三人效果"的因素,分析新媒体的应用可能对这些因素造成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第三人效果假设放在网络意见形成的过程中进行分析,发现第三人效果存在延时现象,并就此现象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6.
王萍 《新闻世界》2014,(8):419-420
"第三人效果"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人们在面对信息时产生的"第三人效果"认知偏差很容易导致一些非理性行为,这种"高估自己,低估他人"的认知偏差正是受众媒介素养欠缺的表现。因此,研究"第三人效果"与媒介素养之间的联系,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7.
2016至2020年期间,国内在第三人效果理论的领域的研究稳步推进.从研究内容、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来看,第三人效果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对社会重要传播事件的研判,对具体的传播实践的指导中.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下,该理论具有良好的发展张力和适应性.对已有成果的考察也显示了国内对第三人效果理论本身的研究进展较慢,滞后于理论本...  相似文献   

8.
1983年戴维森提出了"第三人效果假说",该假说强调感知定势的作用,并指出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近年来,随着美容整形产业的快速发展,美容整形广告也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本文以美容整形广告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分析美容整形广告与"第三人效果"之间的联系。一方面结合理论来研究美容整形广告发展的实践效果,另一方面从实践出发来反观"第三人效果"对消费者尤其是女性受众在心理和行动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高一萍 《东南传播》2014,(12):15-17
"第三人效果"一直以来是以"理论假说"的面貌出现的,三十年的多方研究已有诸多支持性证据出现,近来学界出现第三人效果理论体系的认识。在梳理了理论假说、理论体系和理论方法的概念之后,以2010-2013年国内外有关"第三人效果"的研究论文为例,认为当前"第三人效果"的理论定位应当是"理论方法",并探究了这种理论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网络信息计量学实证研究:对国内20个大学网站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从中国大陆20所大学网站的总链接数、站外链接数、教育网站外链接数入手,比较总网络影响因子、外部网络影响因子、总科研网络影响因子、科研网络影响因子、教育网影响因子的效用,并对站外链接数、教育网站外链接数与我国较有影响的两所大学排名的相关关系进行测度。  相似文献   

12.
叶峰 《图书馆论坛》2007,27(3):61-63,42
在对数字环境下的信息用户及其行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数字信息行为的主体、概念、控制、类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曹霞 《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4):145-151
[目的/意义]系统梳理归纳我国图书馆界小数据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未来我国图书馆界小数据研究领域值得关注的问题,为未来我国图书馆界小数据研究领域的拓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CNKI为样本来源库,检索并整理国内在2015年1月至2019年9月间发表的全部学术文献,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献作系统梳理分析,重点从小数据内涵、图书馆小数据内涵、小数据为图书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基于小数据的服务模式、基于小数据的服务模型和图书馆应用小数据的策略6方面进行深度剖析。[结果/结论]国内图书馆界对小数据的研究具有对小数据及其在图书馆中的运用研究十分敏感、重视度不断提高、尚未形成核心作者和核心团队、研究主体集中和重理论轻实践等特点。未来国内图书馆界对小数据的研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小数据运用的评价、提升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4.
当前反盗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当前反盗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反盗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传教士办的期刊,它创刊于广州,所以是国内第一份中文期刊.该刊的出版情况说法极多,除了它道光十三年六月(癸巳,1833年8月1日)一条外,其他情况说法就很不一样了.该刊现存实物比<察世俗>要多,海外有148本,国内有5本.这153本除去复本(包括再版),共有33期.最近黄时鉴先生设法将哈佛大学藏39期(其中6期卷号虽不同,内容与33期中的相同)组织影印,为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功德无量.可以肯定,该刊5年中共出33期:  相似文献   

16.
17.
国内学科馆员制度理论研究及实践探讨文献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系统而全面的文献调研,对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学科馆员制度建立的具体措施及其完善手段、学科馆员的职责作用、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等进行概括和总结。同时,对目前开展的学科馆员制度理论研究及实践探讨进行评价,并就学科馆员制度的推广及其他相关问题提出见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十年来中国大陆广播电视教育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玉明 《现代传播》2006,(1):123-126
本文为作者1993年《中国大陆广播电视教育的回顾与前瞻》的续篇。结合前一篇对中国大陆广播电视教育60余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此篇又对中国大陆近10年来广播电视教育的新发展作了概括描述与补充。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开放存取期刊实践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上开放存取期刊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学者关注开放存取期刊的研究也超过5年,但我国大陆地区的开放存取期刊建设现状却很落后。据国际开放存取期刊收录目录DOAJ数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陆地区仅注册33种。文章从开放存取期刊建设现状入手,分析其建设落后的原因并提出建设建议以加快我国大陆地区开放存取期刊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构建的数字资源环境,以化学领域的15种电子期刊为统计分析样本,分析2003-2005年的全文下载量。利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院著者引用这15种期刊的引用数据,分析下载行为与引用行为相关的关系。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数字资源对科学研究行为的影响:期刊全文的高下载量为持续状态;期刊下载行为与期刊引用行为的趋势基本一致;高下载量的期刊引用次数也比较高;下载量低的期刊引用量也比较低。以期刊下载量为自变量,期刊的引用量为因变量,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利用皮尔松Person相关系数公式计算证明了下载行为与引用行为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