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谈唐伯虎和他的劝世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寅是明朝一位能诗善画的才子,风流跌宕仅仅是他的外表,真实的他以正直的态度为人处世。唐寅的“劝世诗”亦是一个封建社会落魄才子饱经人世坎坷后发出的痛苦的呻吟,“权人重德”“宣扬知足常乐”“诲人以忍”“哀叹人生短暂”,一些诗作说理精辟透彻,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著名学者胡适曾在《追悼徐志摩》一文中概括了徐志摩的人生理想:“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这是很贴切的。美,是徐志摩的人生理想,同时更是他至爱的艺术追求,在《再别康桥》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其“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波洛克行动绘画具有很强烈的刺激性和感染力,在他简洁的绘画语言背后,隐藏着复杂而又隐秘的心理过程。“行动绘画”是波洛克对他所处社会现实的对抗或逃避,是他个人经历人生沧桑与不幸所积淀下的一种凶猛力量的宣泄。  相似文献   

4.
井研农民画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新兴的农民画种。这一画种通过独特色彩和构图,融合了川西南农民特有的审美意趣、情感诉求和人生价值观,呈现出特有的美学意趣。井研农民画多方吸收了民间美术表现技法,在艺术风格方面,具有鲜明的现实场景感和装饰性特点;井研农民画在题材选择上,强调“坝坝”为中心的公共生活空间,真实地表现四川盆地农村特有的生活形态,反映了川西南农民对幸福观的理解和朴实的生活信仰。  相似文献   

5.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观是以“表现人生,指导人生”为具体内容的。人道主义是“为人生”文学观的灵魂。文学研究会最初提出“为人生”,就是“要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但是,在社会先进思潮的影响下,“为人生”的方向逐步得到了明确和发展,由略带全人类性的“为人生”向略带阶级性的“为人生”转化,强调要“同情第四阶级,爱被损害者和被侮辱者”,要写出他们的“血和泪”,并要求“文学在揭露罪恶社会的同时,应该负一部分制造光明的责任”,充分表现了文学研究会以文学反映时代、批判现实和改造社会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
前苏联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确实,动手动脑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有利于萌发幼儿的造性。幼儿正处在人生求知欲望最强的启蒙阶段.我们必须紧紧地抓住幼儿好奇的心理特征.发挥绘画活动对幼儿创造力早期开发的特定作用,认真开展绘画教学改革。让幼儿从绘画中发展创造力。  相似文献   

7.
艾巍 《文学教育(上)》2008,(20):100-100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跳跃的文字常常将我带人清波荡漾的康桥,欣赏一首悠扬的康桥乐曲,从中领略徐志摩诗化的人生。诗中表达的阵阵轻乐和徐志摩深崇闻一多先生在诗歌创作上关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有关,《再别康桥》将“音乐美”发挥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8.
路过人生     
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无数的先哲给我们太多的答案,但各有各的道理。文中作者通过观察各种人生,赋予人生色彩,并以“巨书”、“旅行”作喻人生。以“路过”、“走过”作为对人生的思考,同时字里行间有着对“纯真”、“多彩”人生的思考与追求。  相似文献   

9.
《中文自修》2005,(12):16-18
茅盾有自己的文学信仰,那就是文学要“反映人生并指导人生”,从20年代的《蚀》、《卖豆腐的哨子》到30年代的《子夜》《林家铺子》再到40年代的《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风景谈》,茅盾以他丰富的创作实践着“为人生”的文学主张,绘制了一幅幅多彩的时代人生画卷。走进这些作品,走进作品中的人物,我们似乎仍能感受到那风雨飘摇年代的动荡不安,各色人物的苦闷和挣扎,以至最终摆脱困境,走向新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马莉 《河西学院学报》2002,18(6):96-102
“具象”、“抽象”都有一个“象”字,这个“象”就是“形象”。同样有形,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这里引入“图式”一词,说明“图式”在创作中,以及在风格的形成中所起到的作用。力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风格”之谜。  相似文献   

11.
等待     
选自《经典杂文》责任编辑/珊珊几个老友聚在一起,讨论一个问题:“人生是什么?”第一个人说:“人生就是奋斗。”第二个人说:“人生就是麻烦。”第三个人说:“人生就是奉献,奉献就是幸福。”第四个人说:“人生就是受苦。”第五个人说:“人生如梦。”第六个人说:“人生如戏。”第七个人说:“人生什么都不是。”后来补充说:“你要是知道了人生是什么,你也就没有人生了。”第八个人说:“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人生。人生不同,各如其面。”众人点头称是,觉得个个都活了七十多岁,都有了点沧桑,也对人生真谛有了点体味了,至少是自以为懂了点事情了。只有…  相似文献   

12.
“内卷”“躺平”“45°人生”是相互交织的三个维度,是社会竞争环境与青年社会心态变化的集中表现。因此,有必要梳理从“内卷”到“躺平”再到“45°人生”的演化机理,剖析“45°人生”的培育困境,进而思考“45°人生”的培育理路,从而引导青年在“45°人生”这一最佳平衡点中奋起追梦,将个人奋斗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3.
在《论艺术的精神》中第二部分“绘画”的第五节“色彩”的效果和第六节“形式和色彩的语言”中,康定斯基分析了色彩在绘画心理感觉中的作用;在《色彩科学》中何国兴先生提到过色彩感觉是一个主观量而非客观量。文章认为绘画色彩中的主观量是一个更复杂、包含了更多情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人生是什么?“困难”说,人生是布满荆棘的坎坷道路;“沮丧”说.人生是无穷无尽的烦恼;“失败”说.人生是被击倒后的眩晕; “自私”说,人生是不择手段达到目的的窃喜。而我说.人生是从生命中开出的一朵灿烂的鲜花, 因为“痛苦”这片绿叶的点缀而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15.
郑敏是“九叶诗人”之一,在诗歌的创作中,善于从鲜明具体的形象中,概括、升华出具有相当深度的思想,以思想知觉化的途径传达人生经验及宇宙思考.文章以《金黄的稻束》为例,通过其塑造的“稻束”这一鲜明的形象,感受诗人深邃的哲思及其运用雕塑或油画的表现手法来创造意境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学研究会“为人生”的学观是以“表现人生,指导人生”为具体内容的。人道主义是“为人生”学观的灵魂。学研究会最初提出“为人生”,就是“要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但是,在社会先进思潮的影响下,“为人生”的方向逐步得到了明确和发展,由略带全人类性的“为人生”向略带阶级性的“为人生”转化,强调要“同情第四阶级,爱被损害和被侮辱”,要写出他们的“血和泪”,并要求“学在揭露罪恶社会的同时,应该负一部分制造光明的责任”,充分表现了学研究会以学反映时代、批判现实和改造社会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7.
既为人也为己的人生,必然拥有“人生中最伟大的东西——爱与友谊”。而“爱与友谊”则在入际与性际之间展开,鲁迅与茅盾自然也不例外;一切内在与外在的追求都是为了充实人生,鲁迅与茅盾也由此成为真正的“人生派”。从“为人生”包括也“为自己”的“人生”角度来看鲁迅与茅盾,可以更真切地走近他们的人生世界和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这对理解他们的个性和文学,辨析他们的异同、关系和遗训也会有所帮助。论文主要从交友和婚恋这两个人生基本主题,来考察和理解人生场和文学场上的“人生派”鲁迅与茅盾——说到底人们关注鲁迅与茅盾,也是为了建构今生今世的人生世界。  相似文献   

18.
我们往往会混淆图像与绘画的关系,绘画绝对不是与作为“机械图像”的摄影相对应的“人工图像”。正如贾克梅蒂的绘画,就是超越美感、直指真实。  相似文献   

19.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人生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人生分别奠定了入世与遁世的文学人生理论 ,各自体现了“士”积极参与社会建构的实用人生理想和“士”与社会保持距离的审美人生理想。中国古代作家入世与遁世的人生模式 ,分别体现了“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人生价值 ,儒道互补的人生选择是调整入世与遁世人生价值冲突的有效手段。入世与遁世都存在着诸多困惑。整合多元文化精华是升华和超越文学人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诚明”之境是儒者“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是儒者的安身立命之地。“存在”的“澄明”为“此在”的人生追求,亦为“此在”的“无何有之乡”。两种不同人生境界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