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红楼梦》塑造了中国古代小说画廊中最成功的人物形象,薛宝钗即是其中之一。薛宝钗的形象历来存有争议。从小说人物的外在形象入手,兼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从细节中感悟薛宝钗这一艺术形象内在的丰富情感,以期达到对原著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中里程碑意义的名著,把明末清初社会各阶层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尤其对薛宝钗人物形象的诠释更是引人入胜。本文从薛宝钗的智慧、追求、美貌三个角度入手,全方位透视了其封建淑女的虚无完美性,也如实解析了其家庭奴隶和封建道德殉葬品的悲剧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中里程碑意义的名著,把明末清初社会各阶层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尤其对薛宝钗人物形象的诠释更是引人入胜。本文从薛宝钗的智慧、追求、美貌三个角度入手,全方位透视了其封建淑女的虚无完美性,也如实解析了其家庭奴隶和封建道德殉葬品的悲剧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薛宝钗是曹雪芹塑造的一个复杂的文学典,作者赋予了她丰满,立体的性格特征,她表面上"装愚守拙"一举一动显得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但其实,宝钗和黛玉一样可怜,一样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一样值得我们同情,只不过在她身上的社会人生悲剧,是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从另一个角度控诉了封建社会制度,而与黛玉相比宝钗的悲剧意味更浓,悲剧层次也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曹雪芹用饱醮血泪的笔,精心创作出的一部现实主义的鸿篇巨著。它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悲剧,而是一出人生的大悲剧。作者悲悼了全体年青一代,尤其是青年妇女的悲惨结局,展示了一幅"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悲惨画卷。作品的深刻意义在于作者揭示了整个时代的悲剧,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趋势。我们读《红楼梦》,一般认为黛玉之死是作品悲剧的高潮,这位具有叛逆思想的"世外仙妹"最终被封建制度扼杀了。但是,认真体验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理会到黛玉的夭亡是封建制度下叛逆者的必然结局,而薛宝钗,作为封建礼教塑造出来的完全符合道德规范的淑女,也没有找寻到幸福,而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影》是《红楼梦》续书的一种,也是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第一部由女性撰写的小说,作者清代著名女文学家顾太清将女主人公薛宝钗的情感世界刻画得细腻深刻,塑造出一个既端庄沉稳又时常真情流露的封建少妇形象。  相似文献   

7.
卢正雄 《现代语文》2009,(2):134-134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模块二《离骚》一课,有两个注释,值得质疑。其一,“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此句,教材注释如下:“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替,废弃。蕙,香草名,也叫‘薰草’,俗名‘佩兰’。纕,佩带。申,重复,再三。揽,采集。茝,香草名,  相似文献   

8.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它通过对采桑女拒绝五马太守无耻要求的生动描绘,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丽、勤劳、机智,敢于反抗强暴的女性形象,受到历代人民的喜爱.  相似文献   

9.
刘郁瑞,《天网》中描写的一个人物.作者张平在《文学报》上说.这是一位真人.看这位执法如山的县委书记办案,不是为他表现出来的气概、胆识、作为而惊叹,而是为他面对的世态想了很多.如何对待一个人,依我看,不只是汾西,也不自今日始,无论对什么人,都是有誉也有毁,不可能那么一致.其态度,如果不是因为利害分开的,也会因为立场而对立的.刘郁瑞当然也躲不过.为官一方,谁都要观察他、衡量他,何况他不苟且,要做事——那怕是招惹麻烦的事呢.社会在向前演进,目前正在裂变,也就是所谓的新旧转轨.在这个时期,或许确如孙犁所言,“没有形成‘新’的标准是非”,人的贪婪、邪祟、阴毒无论如何表现,尚且无所顾忌;人的自我,尤其是个人的价值取向就更不怕亮出来见人了.在风气不正之处,即使你身正行直,能免去责骂的话,也难免去非议和微词;要再蔑视一下邪气、显示一下正气,我看那是保准有苦头吃的.  相似文献   

10.
1904年,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在《教育世界》杂志上刊出,到今年正好是一百周年。一百年来,研究《红楼梦》的文章著作不啻汗牛充栋,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红学家,你尽可不必也不可能把这些文章著作都读过,但是你却不能不读王国维的这篇《红楼梦评论》。  相似文献   

11.
比较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性格特征:黛玉看似小心眼,不识大体,实则尊重自我,又尊重别人;宝钗貌似温柔,内实虚伪。黛王率真、纯真,心胸宽广,宝钗八面玲珑、损人利己。黛玉对感情专一、宽容,宝钗市侩、有“夫贵妇荣”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红楼梦》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以独特的学术札记形式,探究书之来历、宝黛根底、雨村出处、黛玉入府、宝钗出场、宝玉用情、太虚幻境、宝黛是非、宝玉论生死、才情初试等,呈现《红楼梦》研究的别致一体,论述关乎书之大要与撰者用心,文字独具特点,或赏析评议,或辨其疑义,发其幽微隐秘、妙趣会心之处,庶为研究红学之助。  相似文献   

13.
薛宝钗在众人眼中无疑算是完美女孩儿,有人做过调查,如果从红楼梦中选最佳妻子,她的得票数最高,林黛玉最低.可见其温柔敦厚、贤惠大方,即使在当代也令人称赞.但我却心疼这个懂事乖巧的女孩儿,更多的时候,她努力活成了别人眼中应该的样子,很少有做回自己的时刻.  相似文献   

14.
15.
细细算来,读《红楼梦》已经不下五次,其间零零散散地读,则更多. 四年级的时候,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发现了《红楼梦》.书皮是梅红色的,“红楼梦”三个字就突显在那上面.拿在手上,感觉书本散发出阵阵古朴的气息,便觉得,那三个字,是我见过的最神秘、最充满古韵的字了,同时还觉得它们隐隐散发出淡淡的悲戚.我的心告诉我,在这动人的名字之下,定有更加动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失误原文】我读《红楼梦》一考生从认识字起,我就抱着一本大字典啃《红楼梦》。爸爸深知,女孩儿家对《红楼梦》有种天生的迷恋,因而这本书成了惟一一本经爸爸许可,初中前就可看的“禁书”。小时候,还幻想着能有林妹妹那样的才情与灵秀,长大后,才知在爸爸疼妈妈爱、快乐单纯中生活的自己永远也不会成为林妹妹。《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几乎都是美好的,遇到有人问我,金陵十二钗中最喜欢谁,我总是笑而不答,结果对方总会说“:你一定喜欢林黛玉。”是的,我一直喜欢林黛玉,甚至认为她是爱使小性子的美人。(黛玉之美,美在何处呢?也许是一种人性之…  相似文献   

17.
在新教材选篇中,国学大师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可说是一个另类,这篇被认为是“厚重而奇妙”①的文章体现了作者对世相人生独特而睿智的见解.不失为一篇启迪心智、从另一个侧面提高我们对人生世相认识的不可多得的好文章。但限于作者的超常思维及超常规的表现手法。人们在理解本文时往往碰到较大的障碍。有专家评曰:“就文章本身而言,思路奇崛,生面别开,借古寓言传新意,化腐朽为神奇;就阅读效果而言,多重意味,似是而非,亦庄亦谐,藏头护尾,把捉不定。”②因此,要较透彻地理解钱钟书《读<伊索寓言>》中似是而非、藏护着的所要表达的真正内涵.了解其超常思维及把握其超常规的表现手法就成了一个必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爱上语文,缘自父亲。父亲是个文学爱好者,我家的书架上摆满了中外名著、文学典籍。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喜欢啃书。语文的屐履走过,留下唐风宋韵的淋漓酣畅;留下诗林词苑的慷慨激昂;留下美文小说的婉转悠扬。翻阅自己的藏书。我的最爱是那一本《红楼梦》。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一书写了四百多个人物,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十几年过程的生活史,中间有无数离合悲欢、矛盾冲突。它的形象鲜明,能使读者眼前呈现着荣宁二府和大观园的巍峨景物,和那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音容笑貌。书中也直接写出了许多生活制度、人物服饰、器物形状等等。特别是清代旗籍里上层人物的家庭生活,更写得逼真活现。  相似文献   

20.
<正>《红楼梦》涵盖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世界的重要载体。《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远远大于单一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即本作品在作者的笔下,通过民俗性的语言、文化等,将剧中的各类人物、景色、服饰等文化元素描写的惟妙惟肖,尤其是塑造的两大家喻户晓的形象——贾宝玉和林黛玉。与此同时,整部作品看似繁华,实际上沧桑又不失纯洁,最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