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玄学对陶渊明归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的归隐历来引人注目,对其归隐进行探讨的文章更是层出不穷,但大多仅从儒家思想出发。魏晋时期玄学思想炽畅,处于那个时代的陶渊明不可能不受到影响。本文在玄风盛行的大背景下,结合其时仕时隐的经历,并与玄学名士对比,探索玄学对陶渊明归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俊民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的经历,但是他的归隐主要是明哲保身、追求自由,遗民的色彩比较淡。李俊民主要推崇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不是陶的不书刘宋年号、不与新朝合作的政治态度。和李俊民同时的南宋文人多赞颂陶渊明的忠贞,李俊民等金代文人则认为保存文化的意义远远大于效忠于一姓一朝。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别具一格而举足轻重的人物,是田园诗的鼻祖,出生在政治动乱的年代。在官场上他三次入世又三次归隐,尔后留下了一些自然质朴,耐人寻味的佳句。就他的归隐原因作一点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对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历来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和评价。但无论是归因于道家思想的影响,还是责罪于社会的黑暗,似乎都有失偏颇。若对陶渊明出仕前的思想基础以及出仕过程进行解析,则可明瞭其辞官归隐的思想成因和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追求的理想生活是符合人性自然状态的 ,那便是物质的富足与精神的自由闲适。他出仕是为了博取怡养性情、享乐人生的雄厚的物质资本。陶渊明决定彻底归隐时的心态很复杂 ,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并不那么美好 ,陶渊明只能以古圣先贤和委化任运来安慰自己了。他的一生是无奈的  相似文献   

6.
据《晋书》等史书记载 ,陶渊明于太元十八年 (公元 3 93年 )开始走入仕途 ,进入官场 ,任江州祭酒 ,但他“不堪吏职 ,少日自解归” ,没干上多少时间就归田了。后“躬耕自资遂抱赢疾” ,于元兴三年 ( 4 0 4年 )为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 ,不久又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又辞归。义熙元年 ( 4 0 5年 )任彭泽县令。在职 81天 ,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后又被征著作郎 ,他称疾不就 ,从此在农村过了 2 2年比较艰苦的生活。对于陶渊明的归隐 ,一般的说法 ,是由于他不满黑暗的现实 ,厌倦官场生活。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不能说不对 ,但也不能…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的归隐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那就是形隐而神未隐。他的归隐当中包含着极为浓重的入世思想,归隐是入世的一种变相追求。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和苏轼,一个是东晋的隐逸诗人,一个是宋朝文官政权下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归隐情结,而在面对仕与隐的人生命题时,他们做出了不同选择。陶渊明历尽仕途坎坷,经过一番心灵挣扎,最终隐居田园,"归隐"之于他,是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是一经决定绝不动摇的人生信念。苏轼始终徘徊在仕与隐之间,内心矛盾,最终没有迈出归隐的那一步,"归隐"之于他,是无奈,是向往,是对现实的逃避,却不是生命价值的终极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的一生经历了十三年的仕宦生涯和二十二年的隐居生活,归隐生活约占其人生的三分之一。美好的田园生活让他感受到了久违的快乐,他把黑暗的官场、残酷的现实暂时忘却,寻找到一种闲适无忧的田园生活。归隐后他亲事耕作,寄情山水,找到了自己精神的真正归宿。然而由于自身秉直的个性,旧隐只是一种无力的反抗,他曾经的豪情壮志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他的内心深处隐含有一丝丝的悲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初中教材中的重要古代作家陶渊明的归隐原因作了一些解读,因为作者个人认为只有正确理解陶渊明的归隐原因,才能正确理解陶渊明,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对陶渊明的归隐原因理解,本文从外部原因和内在原因作了一些探讨,以此想说明,陶渊明的归隐是他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人格操守下的必然选择,而并不仅是大家一直认为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所遗留下来的作品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晶莹的明珠,一千多年来一直闪烁着灿烂的光辉,这是众人皆知的。历来对他的研究甚多,对于陶渊明的归隐也有许多不同看法,本文将从时代背景出发,结合他一生的主要经历以及诗人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本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入仕与归隐的人生体验,呈现出复杂的文化内涵。既有“士志于道,大济苍生的理想追求,也有顺应自然,委之大化的洒脱陶醉,体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在契合;陶渊明回归自然的人生选择,为后人提供了面对生死痛苦的解脱之道,同时也暴露出传统知识分子人格的弱点。  相似文献   

13.
由陶渊明出仕与归隐看他的为人处事上的自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传统观点,陶渊明的个人思想和人格的魅力一直为人所推崇。认为他是中国历代以来文人的高风亮节和洁身自好的象征。同时,陶渊明的归隐,也被视为是他在壮志难酬的情境之下对于黑暗现实的自觉反抗。然而,本文旨在通过对其生平的研究,揭示陶渊明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据此得以更好地了解陶渊明为人。  相似文献   

14.
东篱下的那连菊子满压枝头,携一朵沁于清井,便飘然如茶。晴空里无端滴落的一串鸟鸣,惊动幽潭数条红鲤的曳尾,弄皱了一池秋水。目睹着此情此景的陶令公,手拎一壶清酒,品味后一抹淡香袅荡如烟,仿佛让整个南山都醉了。布衣桑麻,拈花而笑。归隐后的陶令公或与农民朋友们“时复墟曲中,  相似文献   

15.
王树雄 《甘肃教育》2014,(20):90-90
正《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是中学课本传统的入选篇目。教这些篇目,总要碰到一个问题,就是陶渊明归隐的原因。一般都认为,陶渊明归隐,是不满意司马氏的政治黑暗和官场腐败,他不愿"为五斗米来折腰向乡里小儿"。有些人也意识到了老庄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但却仅依据陶渊明的某些诗句,如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四》。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等,看到他  相似文献   

16.
对人际的超越与关怀——再论陶渊明归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陶渊明归隐的存在方式和情感体验等方面,阐明他归隐田园这种对人际的超越正来自他对人际的深切关怀,既挚爱人间又超脱人世,既然绝俗又平易近人,既身在世中又不染世累,是他归隐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并不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隐逸诗人。陶渊明在隐逸身形的背后,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陶渊明的隐逸是其从政到从文的转志。本文通过分析陶渊明的隐逸特征及诗文内容,来探讨其隐逸心态的实质。  相似文献   

18.
沈辽与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士人不同,他既在精神上与陶渊明契合,又在形迹上仿效之,最终走上了归隐的道路。沈辽与陶渊明的归隐都受道家委运任化思想的影响,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但沈辽参杂着道教的以归隐求长生不老的思想,这与陶渊明坚持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与无神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魏晋时代是一个政权更替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陶渊明以其平淡自然质朴的风格开辟了诗歌题材的新领域,他对自然的追求和理解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可以说归隐将他推向了文学的殿堂,成就了他的艺术人生。而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和动机也是后人迷惑、探求的,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舍弃来自不易的县令,而选择归隐呢?本文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为官中的自我矛盾和田园诗歌中一一探究。  相似文献   

20.
<正>在教学中发现,古代文人大多追求一种归隐生活,陶渊明堪称其代表,他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然而为什么他的许多诗文总是浸润着琼浆玉液的色香光影,难道在归隐的背后还有着别的苦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