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从一九七零年开始为党报写稿的。十多年来,我先后向路内外各级新闻单位写稿七百多篇,被十七家报刊电台采用四百多篇,被《陕西工人报》吸收为特约通讯员,被评为《西安铁道》、《中原铁道》报优秀通讯员。回顾十多年来坚持为党报写稿,我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提高认识努力写一九七一年,队党支部让我担任通讯员,为报纸、电台写稿。热情一来,我一月内就写了十五篇,却石沉大海。我没有气馁,认真找原因,终于明白了写稿不见报,主要是自己没有抓准问题,稿件质量低。从此,我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白天上班生产,晚上坚持写稿。这样见报稿件就慢慢地多起来了。一九七二年,我队二班担负咸铜线庄里至梅家坪  相似文献   

2.
经过多年的亲身体验 ,要当好一个通讯员 ,得做到“六不怕” :1 不怕冒风险。要敢于写批评性的社会新闻 ,只要事实准确又值得宣传 ,就不怕承担责任。2 不怕别人说闲话。不怕别人说写报道影响工作、图名利、挣表扬、出风头 ,因为写报道是搞宣传 ,也是工作。当然也要处理好写稿与工作的矛盾。3 不怕得不到领导支持。作为业余通讯员 ,下乡工作就是采访的好机会 ,要善于利用业余时间写稿 ,写出成效 ,领导自然就会支持。4 不怕投稿不见报。写了很多稿子不用 ,就灰心丧气 ,从此不写了 ,这是不对的。要多动脑筋 ,多想问题 ,多选题材 ,多写稿件 ,…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我学新闻也有一半多时间了,但很“低产”,不是说见报少,而是写稿少,总感到把本单位一些好人好事报道后,就再也想不出还要写些啥,平时看到有的通讯员好像总有写不完的东西,心里很羡慕人家,可自己就是学不来。因此,想请编辑解答一下。 广西柳州 史秋云 史秋云同志: 从信中看,你和部分通讯员一样,都存在这个问题,写稿走入了一个误区,片面认为新闻报道就是写好人好事,写工作成绩,似乎舍此便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了,因此报道路子越走越窄。很显然,这主要是报道题材单一,不会拓宽报道面的缘故。当然,写具有典型意义的好人好事,写工作成绩和经验,这是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继续坚持做下去。但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社会各个方  相似文献   

4.
在南京军区司令部直属队有这样一位军事干部——近10年来,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论文、搞报道100多篇,其中10多篇在全军和军区获奖。他连续7年被军区评为优秀通讯员,被干部、战士誉为“团长通讯员”。他,就是军区某防化团团长刘桂成中校。 1980年之前,刘桂成任作训参谋时,看到一些老通讯员经常写稿,对实际工作很有推动作用。他想,作为一个军事干部,我也要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两个文明建设鼓与呼。于是,他拿起了笔。但接连写了几篇稿件寄出,都杳无音讯。他冷静地分析失败的原因,虚心向老通讯员  相似文献   

5.
问:“我寄出去稿子,眼巴巴等着见报,想不到退回来了,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你看如何对待?”答:“谁写了稿子也是盼着能见报,这种心情是正常的。初学写稿时,偶尔也可能见报一两篇,但大部分还是进了编辑部的‘大麻袋’,这是常有的事。我在60年代当通讯员时,记得在两年内投寄给《山西日报》编辑部的稿件就有108篇,结果只被采用了90个字。你看,我收到的退稿有多少!就是现在,写稿也不是百发百中,被编辑‘枪毙’了的仍然有。退稿多当然不是好事,但我们应重视从退稿中学习,要把教训变为经验。”问:“听人说失败是块磨刀石,你能不能谈谈这方面的具体体会?”  相似文献   

6.
在基层工作的业余通讯员,常常因写的稿见报少或不见报而苦恼。有的埋怨编辑对“无名小卒”不重视,有的就“洗手”不干了.但却很少从自己身上查找原因.这段弯路,我也曾走过.我是工人,可是比较热爱通讯报道工作.我自1981年开始为党报写稿,由于写作基本功较差、见报心切,稿子写了不少,却一篇也没有被采用.后来我在读书时,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名画家,在访问德国著名画家门采尔时说:“自己一天画一张画,而要卖出去却需要一年.”门采尔让他倒过来试一试.即一年画一张,在提高绘画质量上下功夫,这样画出的画,会一天就可以卖掉。它告诉人们无论干什么,只有注重质量,才会得到预期的效果.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启发.我联系自己写稿实际,开始检查自身的问题,我是犯了只讲数量,不求质量的毛病.于是,我决心象门采尔说的那  相似文献   

7.
很多通讯员反映他们在写作上有“五难”: 一是难在工作忙,无时间写稿。处方——要善于珍惜和利用时间。在八小时工作外,还可在八小时业余生活及八小时的睡眠时间中挤出一些时间来,还有节假日也可用来搞写作。有志于写作的通讯员终能挤出时间来。鲁迅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歌德说过:“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  相似文献   

8.
初学写稿的通讯员,头一个伤脑筋的是发现不了新闻线索,选不好题目,感到被报纸采用一篇稿件太难.殊不知,编辑也常常面对众多稿件,为选不出适合编用的稿而犯愁:有些稿件内容充实,文字通顺,但不符合报道中心;有些稿适合当前宣传要求,而内容却单薄,写得又一般。一篇稿件能否见报因素颇多,见报的标准首先一条,得与当前报道精神相吻合.有经验的通讯员,在发现一条新回线索之后,先要动脑筋琢磨一番:要撰写的稿是否有针对性,会引起什么社会效果。经过思索确定的题目,写成稿件刊用率就高。反之,盲目地写,靠“撞大运”,结果常常是“无效劳动”。提到选题要有针对性,有的通讯员可能说,这个问题我们考虑到了。甭说给报纸、电台投稿,就是为厂里的广播、板报写稿也得有的放矢呀!此话有理,搞宣传工作都懂得这个道理。但针对性不强且先不说,针对面如何就值得研究了。在通讯员的来稿中,不是站在全局而是站在局部说话,是不能采用的  相似文献   

9.
近日,一基层通讯员对笔者说,他平时有不少稿件被记者修改并添上名字后刊出,或者记者再深入基层加工后登载,他庆幸自己的稿件见报,但也感到很自卑,搞了这么多年的新闻报道,水平怎么没长进。我在安慰这位通讯员的同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也深有同感。记者不厌其烦地帮助通讯员改稿,并深入一线挖掘素材重新写稿,其敬业精神令人感动。但如果记者只是在通讯员稿件上稍加“润色”,形变质不变,并无出新之处,这种“熟饭炒着吃” 的做法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0.
怎样当好通讯员?我的体会是要过好“三关”。一、毅力关。写稿见报.是我们每个业余通讯员的共同心愿。最近,有几个通讯员对我说,写了一年的稿件,连豆腐块、火柴盒都没有见到,有点失去了信心。觉得见报如登山,真难。要说难,新闻写作有一定难度,我认为,要克服困难,提高稿件见报率,就应坚持一学、二勤、三提高、四树立的思想,即一学,要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新闻业务知识,提高新闻敏锐意识;二勤,要勤写、多写.反复修改。稿件写好后,要善于多征求同志们的意见;三提高,要提高敏锐地捕捉新闻的能力,注意在社会生活中发现  相似文献   

11.
记得一位老通讯员说过这样一句话:搞新闻报道要嗅觉灵敏耳听八方,不放过写稿的每一个机会。这是经验之谈。作为一个通讯员确实要善于观察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才能得到好的题材,否则,即使有好的新闻题材也会从你身  相似文献   

12.
村学写稿的通讯员,因见报的心情比较迫切,凡是采访到可写的素材,总是匆匆地写,匆匆地发,尔后每天在盼着自己的稿子见报,这种采写的精神可嘉,见报的心情也可以理解。然而有一些初学写稿的通讯员因不知道编辑选稿、编稿的一些要求和程序,致使一些本来能够见报的稿子,由于在写稿时的疏忽和粗心,失去了见报的机会。笔者也是一名通讯员,通过几年的实践,加上接触一些报刊编辑,耳闻目睹编辑们编选稿件的过程,从中体会到,初学写稿应有三忌:一急食大求全,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通讯员刚开始写稿不是从一件小事或某件事的一个侧面写起…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从去年至今写稿110篇,被采用97篇;去年分别被《中国石油报》、《胜利报》和胜利石油管理局团委评为模范通讯员。同行们说我很幸运,是块料;厂宣传科请我去介绍写作经验。其实,我搞报道只有一年半,当初也和许多通讯员一样,感到基层活动范围太小,没什么可写的,或稿件写好后,匆匆地投寄,结果是一去无音。后来,我认真学习新闻写作基本知识,注意做到脑勤、手勤、嘴勤。稿件开始见报了。我  相似文献   

14.
近闻有一位初学写稿者的稿子见报后,因情节与事实不符,别人批评他,想不到他竟振振有词地说:“我写的稿子虽然有出入,可还是知情者少,受教育者多呀!”这位初学写稿者的话,令人深思。联想到报纸上的失实稿件老是难以绝迹,不能不说与写稿者存在的这种思想认识有关. 真实是新闻的生  相似文献   

15.
要说这个世界还存在什么没有限制的事的话,恐怕也只剩下想了。“精鹜八报,乙游万仞。”“我才知多少,将与风云而骈驱”。你尽可以海阔天空地想吧,随心所欲。这不,话刚说到这,我便想起一档子事来:给自己写本书,给通讯员写本书。 这不是做白日梦吧? 我到设计院那年,领导说:“给咱做个通讯员吧。”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心想:不就是写稿吗,小菜一碟。可是一轮到见真“章”的时候,便糊涂了,写出的东西说是通讯不是通讯,说是散文不是散文,非驴非马,投出去犹如石沉大海。无奈,只好找书来读。什么《新闻写作知识》,什么《新闻采访学》,什么《我怎样做记者》……书就读了不少,就是不顶用。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去请教一位老通讯员。他说:“写报道嘛,主要靠实践,吃透两头,多跑、多记、多写、多练。”你还别说,他这招还真灵,第二年我便发了38篇稿件,名列陕西电力系统通讯员榜首。 那么,大多数通讯员为什么都觉得新闻书籍读了不解渴,学了用不上呢?我经过多年的思考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新闻采访和写作是一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仅  相似文献   

16.
笔者是去年10月担任宜城县郑集镇人民政府专职通讯报道员的一位新兵,在写稿实践中,我悟出一个道理,若想多见报就要长文短写,化整为零。刚从事通讯报道工作时,急于见报的焦虑显而易见。我分析了自己的劣势和优势,决定放弃写难啃的“大块头”,主攻“短镜头”,多写多发一事一报的“消息”稿,收到了预期效果。去年12月29日在余营村采访时,该村民兵连长告诉我:7组村民肖元国既饲养珍稀家禽美国蕃鸭又放养意大利蜜蜂,年  相似文献   

17.
1983年10月,我高中毕业不久,从豫东平原入伍来到东海前哨的一个小岛上。两年多来,我利用业余时间写稿,先后被新闻单位采用七十八篇,连续被评为优秀报道员。1984年初春,上级把我从连队抽到团机关搞报道。一个月写了几十篇稿子,都是泥牛入海——有去无回。一次师里一位报道员到我们单位采访的稿件,不久就在报上登出来了。我想,发生在自己单位的事,我怎么没发现呢?这就是差距。“别人写的能见报,我也一定要见报!”于是,我从新华书店买来《新闻采访与写作》、  相似文献   

18.
说“跑”     
有位老记者说:“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话说得俏皮,然而并非玩笑。他的解释是:“新闻是跑出来的。如果不想跑,不敢跑,不会跑,就不能把事情搞个水落石出。”那样,还有什么新闻可言? “想跑”,是指为了多写新闻,写好新闻,乐于东奔西跑;“敢跑”,是指采访不畏艰难险阻,知难而进;“会跑”,是指善于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建立自己一套采访方法。过去的新闻界习惯把采访叫“跑新闻”,  相似文献   

19.
业余通讯员写稿,没人 给题目,全凭自己在生活的 海洋中捕捞,因而常常拉空 网。特别是初学写作的通讯 员,更是常为写稿难见报而 苦恼。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 究各家报刊的特点,根据各 家报刊的特殊要求和需要 写稿。下面结合个人实践, 谈谈通讯员采访写稿需要 注意的几点体会。 一是要善于发现“亮 点” 所谓亮点,就是通常所 说的“闪光点”。其实,基层 通讯员生活工作在第一线, 发现亮点的机会要比专职 记者多一些。关键问题是, 我们通讯员的新闻触角,也 就是新闻敏感性要特别强, 不能麻木不仁、视而不见, 更不能有所意识,而坐…  相似文献   

20.
据笔者观察,一些机关报目前在新闻宣传中,存在着三种病态。一、不求真实一次,笔者到某县采访,请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谈谈情况,提供些新闻线索,一位同志说:“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好了,工作性报道上的那些事,你有我有他也有,咱这里没有的,你把外地的嫁接过来就是咱的。”在另一个县,有位通讯员写了一篇稿子叫我看,我看后说,你稿子中有个情节是编造的,不符合常理和事实。他听了有些发急地说:“你这么认真怎么写稿,你若按真事一五一十地写,报纸准不采用。”某市有位通讯员给笔者打电话说,他写了篇现场新闻,想明天电传给我看看。我问事情是什么时间发生的,他说前天。我说前天发生的事情,你明天传给我看,然后再发往报社,如果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