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面的题,仅用算术方法至少就有五种解法。甲、乙二人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并以对方出发点作为自己的终点,在距全路程中点三公里处相遇;巳知甲走完全路程要15小时,乙走完全路程要12小时。问两地相距多少公里? 分析一:要求两地相距多少公里,由甲走完全路程要15小时和甲每小时速度是多少公里即可求出。要求甲每小时速度是多少公里,可考虑甲从相遇处到中点这3公里路程用了多少小时。由甲走完全路程  相似文献   

2.
例 :甲、乙两人同时从 A、B两地出发 ,相遇后 ,甲用 9小时到 B地 ,乙用4小时到 A地 ,求甲、乙两人从 A、B走完全程各用几小时 ?【解法 1】设甲的速度为 x公里 /时 ,乙的速度为 y公里 /时 ,则相遇后甲到 B地所走的路程为 9x公里 ,乙到 A地所走的路程为 4 y公里。由题意可得 :4 yx=9xy,则 4 y2 =9x2 ,∴ 2 y=3x。则甲走完全程所用的时间为 t甲 =4 y 9xx =6x 9xx =15(小时 ) ;乙走完全程所用的时间为 t乙 =4 y 9xy =4 y 6yy =10 (小时 )。【解法 2】设甲从出发到相遇走了 x公里 ,乙从出发到相遇走了 y公里 ,由题可知相遇后 ,甲 9小时到 B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近年中考试题为例,谈谈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的几种解题思路,供参考.一、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路程= 速度×时间二、常见的几种形式及数量关系 1.相遇问题相遇前的路程=两人速度和×相遇所用的时间. 2.追及问题追及前路程=两个速度差×追及所用的时间 3.时间比较问题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前往B地,结果甲比乙早t小时到达,则它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4.
路程问题在小学乃至中学的计算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很多同学都在考试中面对“变化多端”的路程问题叫苦不迭。其实,只要掌握了路程问题的精髓s=v×t,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就没有做不出的题目!要想解决路程问题,首先要记住公式s=v×t,并由此推出另两个公式v=s÷t,t=s÷v。只要在做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这三个公式,就可以轻松解决路程问题了。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例1小明去爬山,上山时速度是10km/h,用了三个小时到达山顶,下山时用了一个半小时,问:小明下山的速度是多少?解:已知上山速度及时间,可以求得上山所走的路程s=v×t=10×3=30(k…  相似文献   

5.
飞越北极     
本通过建立坐标系,得出北京至底特律各点的坐标。将地球看成球体时,求出北京到底特律两条航线的路程,算出在空中10公里高路程差为3960.867千米,折合时间为3.974(小时),在第二种情况下,地球为旋转椭球体时,给出了原航线采用缩小近似计算路程,新航线“飞越北极”航程采用扩大近似教育处,得出空中10公里高的路程关蒌3888.365千米,折合时间为3.968小时。在模型证明与计算中,通过误差分析得出两种情况下,北京到底特律将提前4个小时到达,说明《扬子晚报》消息:“中美航线下月飞越北极,底特律至北京的飞行时间可节省4小时”是合理的。最后对模型进行优缺点分析,讨论了模型的成性,并将模型推广到航海、太空探测、导弹轨亦研究等其它领域。  相似文献   

6.
一、应用量的对应关系设计题组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速度和×相遇时间=两地路程。其中,速度和包括甲速度和乙速度。在这四个量中,已知三个量,便可求出另一个未知量。由此可以设计下列题组。1、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30公里,乙车每小时行40公里,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公里?  相似文献   

7.
行程问题是小学数学中经常遇到的题型,它包括一般的简单的行程问题、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行船问题、列车问题等等,下面就给大家介绍这种题型。一、一般的行程问题例1.一辆汽车从A地出发,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开了3个小时到达B地,然后继续以每小时120公里的速度经历了2个小时开到C地,问从A经B到C的距离。解析:从A到B的距离是80×3=240(公里)从B到C的距离是120×2=240(公里)所以从A经B到C的距离是240+240=480(公里)这种题型很简单,将各段相加即得到总的路程。下面来看一个比较复杂的题型:例2.火车从A地到B地,因为机车故障影响了速度,使…  相似文献   

8.
行程问题是应用题的一类典型问题,这类问题有三个基本县:路程、速度和时间,它们的基本关系是:路程=速度×时间.应用时,必须弄清以什么速度、在哪段时间内走了多少路程.对于较复杂的题目,需要采取图示法或列表法进行分析,这样较容易找出等量关系.现就行程问题的几种主要类型分别举例说明如下:一、相遇问题1.甲、乙分别由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通时有如下等量关系:(1)甲走的时间=己走的时间;(2)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两地距离.2.甲、乙分别由两地相向而行,已比甲晚出发t小时,相遇时有如下等量关系:(1)田所…  相似文献   

9.
一、抓住关键,寻找规律 例1.某校1000名师生要到距该校100公里的某地参观,现有汽车五辆,每辆装50人,汽车速度每小时25公里,人步行速度为每小时5公里。问全体师生要同时到达目的地最少要多少时间? 分析:将参观的师生分为4组轮换乘车,途中保持一组乘车另三组步行,为使他们同时到目的地,则他们步行(乘车)路程(时间)相等,如图所示,  相似文献   

10.
假设 T=ABC 是一个三角形,它的边满足 AB相似文献   

11.
一、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同学们应该把这个定义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计算公式v。s八有机地联系起来,不能把v=s/t纯数学化、在下面例1中把D作为正确答案,是许多同学常见的一种错误.例1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八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速度V跟路程S成正比B.速度V跟时间t成反比C.速度V跟路程S和时间t都不成比例关系D.速度V跟路程S成正比,跟时间t成反比分析与解一个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V就是一个确定的恒量,是不变的.由于“匀速一快慢不变”,因…  相似文献   

12.
一、运动学问题例1甲、乙两汽车同时从甲地驶往乙地,甲在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乙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则甲、乙两汽车,哪一辆先到达乙地?解设甲、乙两地距离为s,甲用时间为t1,乙用时间为t2,据题意得:  相似文献   

13.
在解小学数学较复杂的应用题中,常常用到假设法。运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假设的数据应尽量简单,假设的条件应尽量完备例:一辆汽车上山每小时行驶30千米,下山(按原路返回)每小时行驶40千米,求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这道题看上去缺少路程和时间这两个条件。我们先把路程这个条件假设出来。假设的路程是多少最简单呢?假设路程是往返速度的最小公倍数最简单。即假设路程为120千米,那么上山的时间就是120+30=4(小时),下山的时间是120+40=3(小时),这样,路程和时间这两个条件就完备了,根据往返总路程。…  相似文献   

14.
本刊1989年第1期《单位“1”在解答分数应用题中的作用》一文,读后受益不浅。但该文例7的算理是欠通的,现谈谈个人看法,供大家讨论。原文例7是:某人从甲地步行到乙地办事,每小时走10公里,返回时骑自行车,每小时走25公里,骑自行车比走路少花6小时,求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原文分析是:本题已知速度和时间差,若把路程看作单位“1”,可得如下解法;  相似文献   

15.
当推着载有重物的手推车上坡时,人们习惯于走直道,实践证明,走弯道上坡往往更省劲,没有人从理论上对此进行过探讨。为此,文章首先建立了人推车直接上坡的简单数学模型,求出了人克服重力所做的功和功率的表达式;其次建立了人推车走"之"字型路线上坡的数学模型,由物理学和高等数学知识求出功、功率和路程的表达式,依据高等数学知识求出一个最佳路线对应的角度;最后分析了不同范围的推力对应的最佳上坡路线。  相似文献   

16.
列表法或画树形图是求概率最常用的方法.概率问题常与代数、几何中的有关知识相综合,并用概率知识处理诸如游戏规则是否公平、怎样选择最合算等实际问题,综合性强、富于创新性,是中考命题的热点题型.  相似文献   

17.
很多物理公式需要同学们自己推导、概括、归纳、总结和比较,下面就两组形式相同的公式进行推导和比较,便于同学们应用和记忆。1、物体先后以υ1、υ2的速度在相等的时间里匀速运动了两段不同的路程s1、s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推导:υ=t总s=s12+ts2=21(st1+st2)=21(υ1+υ2)即:υ=21(υ1+υ2)Ⅰ2、相同体积的两种物质相混合,密度分别为ρ1,ρ2(假设混合前后体积不变),求混合后液体的密度。推导:ρ=Vm总=m12+Vm2=21(mV1+mV2)=21(ρ1+ρ2)即:ρ=21(ρ1+ρ2)Ⅱ3、物体先后以υ1、υ2的速度在不同的时间里匀速运动了两段相等的路程s,求这段路程…  相似文献   

18.
A组1.正方体的棱长为 a,表面积为 S,则 S与a之间的关系式是 ,当 a由 2 cm增加到5 cm时 ,S .2 .甲、乙两人在一次赛跑中 ,路程 S与时间 t的关系如图所示 ,那么可以知道 :(1)这是一次米赛跑 ;(2 )甲乙两人中先到达终点 ;(3 )乙在这次赛跑中的速度为 .(第 2题 )3 .星期日 ,小明一家外出旅游 ,开始以正常速度匀速行驶 ,但途中车出了毛病 ,只好停下修车 ,车修好后 ,由于担心车又出问题 ,所以他们放慢了速度匀速行驶 ,下面是行驶路程 S与行驶时间 t的关系的图象 ,哪一张符合小明一家的行驶情况 (   )(第 3题 )4.一根蜡烛点燃后每小时燃烧 5 c…  相似文献   

19.
看了《湖南教育》1988年第7期“课例征评”栏中的《应该先求两人的速度》,有三点感受。第一,课堂教学过于呆板。“王成3小时走14公里,李明辉5小时走23公平。谁走得快一些?”学生在比的过程中,至少有两种思考方式,即在同样的路程里,谁花的时间少;或在同样的时间里,谁走的路程多。基于这点,解题也应有两种不同的策  相似文献   

20.
等量思想,是小学简易方程中列方程的基本思想。等量代换的方法,也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数学思维方法,不仅在求积计算中用到,而且在有些算术应用题的求解中,通过等量代换,使算理容易讲清楚,计算更简便。下面举几例说明。 [例1] 两辆汽车同时从某地出发,运送一批物资到距离165公里的工地上。甲车比乙车早到0.8小时,当甲车到达时,乙车还距工地24公里。甲车行驶全程用了多少小时? 这是一道同向行进的路程问题,解法很多,如可用小数解,也可用分数解,还能用比例解等等。但其中最简便的一种,是用等量代换的观点来解释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即甲车行完全程时间与乙车行完(165—24)公里的时间是等量。因此,算出乙车每小时的速度后,用路程除以速度,便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