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群英会蒋干中计》是《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十四课的标题,众所周知,《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著名片段,周瑜反间计能否成功,主要看蒋干是否盗取书信,而他只有盗取书信,曹操才能看到,才能上当杀掉蔡瑁、张允,周瑜才能除去心头之患。那么蒋干是如何上当的,请看以下我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2.
《群英会蒋干中计》是《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十四课的标题,众所周知,《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著名片段,周瑜反间计能否成功,主要看蒋干是否盗取书信,而他只有盗取书信,曹操才能看到,才能上当杀掉蔡瑁、张允,周瑜才能除去心头之患。那么蒋干是如何上当的,请看以下我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3.
语言鉴赏能力培养举隅──《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一得章朝阳名著中有许多片言只语的容量很大。表面上看浅显易懂,不值一析;然深挖一番却韵味无穷,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力和艺术鉴赏能力。下面是笔者在《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中的一个片断。师:为断绝蒋干劝降的念头,周瑜...  相似文献   

4.
《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更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文中对周瑜、蒋干的刻画细致入微而又相映成趣,令人击节赞叹。  相似文献   

5.
《群英会蒋干中计》中“蒋干”的“干”是念阴平还是去声,教学参考书和其它资料上均未涉及。依笔者愚见,应读阴平(gān)。何以见得?凭蒋干的字一推便知。“干(gān)”的义项有八项:①盾牌,如《韩非子·五蠹》中的“执干戚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五册《群英会蒋干中计》一课“参考和练习参考答案”中有这样一句话:蒋干“惊愕”,“不敢多言”,这  相似文献   

7.
历史小说的创作离不开历史事实。《三国演义》作者据以创作《群英会蒋干中计》的史料,是《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裴松之的一条注释。小说依凭的主要史实是:史有蒋干其人,史载劝降其事,史录婉拒其辞——周瑜回复蒋干的三段话,差不多原封不动被搬入小说之中。然而,仅仅叙述史实或对史实略作加工,还称不上成功的历史小说。《群英会蒋干中计》的魅力在于:依托史料,再行创造,用虚构的方法艺术地再现历史的真实。作者运用匠心独具的想象,设计出起伏曲折的情节,塑造出血肉丰满的人物,渲染出波谲云诡的气  相似文献   

8.
赵建茹 《语文知识》2005,(11):22-22
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对《三国演义》中蒋干的说客形象作了这样的评价:“蒋干‘惊愕’不敢多言,这‘惊愕’反映他实际上是一个胸无城府的怯懦者。”这里将“胸无城府”当作贬义成语,用来说明蒋干没有韬略算计,实属误用。  相似文献   

9.
也谈《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周瑜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杨学淦读了马双有老师撰写的《(群英会蒋干中计)疑难答问》(1994年第2期《中学语文教学》),受益匪浅。但对该文第二问的答案,笔者不敢苟同。因为关系到对《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和第四十五回故事情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班上开故事会,一个同学讲三国故事《蒋干盗书》。可讲了一遍后,同学们还要他再讲一遍。“蒋干偷的是什么书呀?”“他为什么要偷书?”如此等等,好像大家没有听懂故事。其实,这位同学如果把《蒋干盗书》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清楚的话,其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讲故事如此,写记叙文亦如此,一定要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相似文献   

11.
周瑜怎样堵住了蒋干的嘴杨光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高中课文《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曹操派人到江东下书,周瑜斩了使者,击退了曹军进犯.又连夜窥探了曹军水寨,引起曹操忧虑。正在这时,帐下幕宾蒋干毛遂自荐,“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并夸下海...  相似文献   

12.
《群英会蒋干中计》的“预习提示”中说:“同瑜巧施反间计,使曹操错斩了蔡、张二将。”而有的资料却别有异义,认为“周瑜是要破坏曹操和蔡、张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而蒋干又并非间谍,所以该是离间计”(《语文教学通讯》1992年第9期)。  相似文献   

13.
近来学习《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心中颇为周郎巧导天衣无缝之戏使蒋干上当而拍案叫绝。然而,仔细一玩味,又不禁为蒋干惋惜——因为周瑜在群英会之夜的表演,其实破绽颇多,可见这“天衣”也是有“缝”的,只不过这位蒋老兄因贪功邀赏之心太切,没有来得及过细推敲而已。  相似文献   

14.
《群英会蒋干中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它是赤壁之战的前奏。文章以传神之笔,生动地描绘了蒋干这个跳梁小丑在群英会上的拙劣表演,初步展示了曹败孙胜的必然性。节选部分从周瑜毁书斩使写起,以曹操斩杀蔡瑁、张允作结,情节曲折,跌宕多姿,其中的精彩之笔乃是周瑜大宴群英,巧妙设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课文的情节结构《群英会蒋干中计》虽然是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节选,但在故事情节上有着相对的完整性,情节紧凑,环环相  相似文献   

16.
一、创设情境,揭示教学目标导入语:《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请同学们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它的含义。学生:“兵不厌诈。”教师:《群英会蒋干中计》就是兵不厌诈实施反间计的典型。蒋干是《三国演义》中的特殊人物。两下江南,两次中计。群英会上,害得曹操中了反间计,杀了蔡  相似文献   

17.
班上开故事会,一个同学讲三国故事《蒋干偷书》。可讲了一遍后,同学们还要他再讲一遍。“蒋干偷的什么书呀?”“他为什么要偷书?”如此等等.好像大家没有听懂故事。其实,这位同学如果把《蒋于偷书》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清楚的话。其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讲故事这样,写叙事文亦如此.一定要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五册《群英会蒋干中计》的[预习提示]中说:“周瑜巧施反间计,使曹操错斩了蔡、张二将。”有的资料却认为“周瑜是要破坏曹操和蔡、张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而蒋干又并非间谍,所以该是离间计”。(见《语文教学通讯》1992年第9期)为此,笔者觉得有一辩之必要。周瑜到底施的什么“计”?我们先看文章题目:《群英会蒋干中计》。周瑜所设之“计”当是指他在“群英会”上所设的“计”,中“计”的是蒋干。蒋干到底是不是间谍,实际上是两说焦点之所在。因为,只有本身是间谍,中的那计才可谓之“反间计”。《孙子兵法·计篇》有“亲而离之”之说。曹操注曰:“以间离之。”王皙注曰:“敌相亲则以计谋离间之。”也就是说,当对方“君臣”或“交援”等相亲时,我们要破坏他们之间的相亲,就派间谍去离散。从课本中得知,曹操三江口败北之后,有“吾当作何计破之”之想。在这种情形下,蒋干盲目自荐,想利用他“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的  相似文献   

19.
《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三国演义》所描写的有名的赤壁之战的一个序幕,它写了周瑜利用蒋干前来劝降的机会,离间曹操跟蔡张三将关系的故事,反映了东吴和曹操之间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赞扬了周瑜的卓越才能.一、作者在叙述复杂事件中紧紧把握住中心以组织材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小说叙述的事件比较复杂:周瑜毁书,喝斩来使;两军交锋,曹营练兵;周瑜窥寨,谋除蔡张;曹操征计,蒋干来说;周瑜定计,会宴群英;周瑜用计,蒋干偷书;蔡张被杀,周瑜大喜.课文的中心事件是周瑜用计,而用计的核心则是一封“密  相似文献   

20.
张文成 《现代语文》2009,(11):19-20
蒋干作为曹操手下一个谋士,出使江东说服周瑜归降,可为何"乘兴而去,败兴而归",甚至还中了别人的圈套呢?一般人都将此因归为蒋干的愚蠢。但笔者通过通读《三国演义》一书后发现,蒋干的失败除了少一点机智之外,他与邓芝、李肃、诸葛亮等说客相比,还缺"勇",缺"谋",缺"援"。正因为如此,他不但没有说动对方,反而被对方将计就计,从而害苦了曹操,成就了周瑜,其教训是深刻的,很令后人警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