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连鹭霞 《海外英语》2012,(23):185-186,203
《辞海》中注释"善事父母曰孝",这是中国孝文化最直接的含义。中国自古就提出"孝道",并产生和发展出独特而纯粹的"孝"文化;然而,西方因注重个性和自我的文化氛围,衍生出完全不同的"待老"文化。中西"孝"文化是开展不同的文化土壤上的两支奇葩,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比较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孝"的本质,取长补短,促进中国孝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孝"作为父母子女之间相生相养的一种自然情感,是中国古代社会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最基本的一项伦理道德规范。文章以《论语》为中心,认为"孝"应从养亲、敬亲、谏亲、继志做起,子女对父母不仅要有物质上的奉养和精神上的关怀,而且还要能够做到谏亲、继志,这样的"孝"才是真正的"孝"。  相似文献   

3.
挪威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托比扬·埃格纳在1955年创作了世界名篇《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这部儿童小说中和暖清新的环境描写、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温馨友爱的人伦关系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小说中透露出的暖色基调,呈现出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种种状态,会不由自主地让笔者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仁爱精神的基调是暖色的,其核心是"孝"和"悌"。"孝""悌"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礼"。小说就是传递了这样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西方的"中国形象"从古至今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形象影响着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接受。林语堂以其丰富的西方学习、生活经历对西方文化当然也包括西方的"中国形象"非常熟悉。他知道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样,也知道西方人接受中国文化的方式。因此,他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注重对西方的"中国形象"进行吸纳和利用。从小说《朱门》可以看出林语堂是如何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对西方的"孔教乌托邦"形象加以利用的。  相似文献   

5.
周旋 《华章》2011,(29)
《弟子规》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精华之作,它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本文将阐述如何运用《弟子规》思想启导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6.
礼仪是人类为了维系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而需要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既表现为礼貌、礼节,又表现为道德修养。传统礼仪中有家礼,而家礼中又以父子之礼和兄弟之礼为重,《论语》即凸显出孝与悌这种家庭之礼的重要与可贵。现代人懂得孝悌不仅是承继中华礼仪文明,更是使"礼之用,和为贵"的中华人文精髓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7.
孝,做人之根,百善之本;孝,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做子女的来说,孝,是本分、是义务、是良知,是每时每刻都要牢记心头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8.
陶玲 《快乐阅读》2011,(13):8-9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它以《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为中心,  相似文献   

9.
陈宇  张诚 《广东教育》2007,(1):12-12
梁漱溟认为。与西方人先有“我”的观念。才要求本性权利,才得到个性发展相反。中国人恪守孝、悌、礼、让之训,处处尚情无我。自古便有儒家“克己复礼,以礼节情”,道家“圣人无己,绝圣弃己”等的主张可以为证。  相似文献   

10.
《论语》以“孝”为人的道德情感的出发点,使之层次化、系统化、普遍化。孝不但要养亲,还要敬亲安亲,愉色而养,真正成为人的道德情感需要;其次,还把“孝”、“悌”相连,由家庭推向社会,把家庭内部之爱普遍化;最后,还赋予孝以政治内涵,由“孝”而“忠”。深入理解领悟《论语》中的孝道观,对于我们今天更好重倡新时期的孝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1.
当代语境中宜将孝文化和家文化纳入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的大视野,回头重认中国传统文化之真价值,并充分接纳消融西方文化之真精神,将子女之孝延伸至成人之爱与成人之慈,将知慈伦、爱配偶、孝父母三者融会贯通,建构慈、爱、孝一体的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缪彩虹 《学周刊C版》2010,(8):181-182
“孝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入则孝.出则悌。”语文教学作为一门人文性的“载道”学科,更应该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语文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有着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孝悌”文化传统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孝具有文化、伦理、教育、政治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其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孝文化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是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心理是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是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反思现代文化的西式建构模式,我们应对中国孝文化结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先秦社会家庭组织的类型结构、地位形态加以认真审理,重建现代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才能对孝文化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意义有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孝具有文化、伦理、教育、政治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其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孝文化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是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心理是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是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反思现代文化的西式建构模式,我们应对中国“孝文化”结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先秦社会家庭组织的类型结构、地位形态加以认真审理,重建现代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才能对孝文化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意义有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王建红 《作文与考试》2022,(Z3):122-123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传统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传统礼仪形态丰富完整,是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古今中西的文化激荡中,如何保持中华礼仪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与吸收西方礼仪文化元素,传承与弘扬我们的礼仪文化,是必须面对与思考的现实问题。请以“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实践”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如果对西方人谈起孝道,保准会弄得他们一头雾水,事实上,在英文里的确有“孝”这个单词——Filial,但相信知道的人并不多。摩西十诫第五条“子女应当孝敬父母”,英文的表达是“Honoryourfatherandyourmother”,更多的是在说尊敬。而中国语境里,孝的那种顺从、谦卑、低人一等的姿态,在西方人那里是绝然看不到的。  相似文献   

17.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蒙学的典范之一,其中所倡导的"孝"文化思想,对我们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深入研究《弟子规》中的"孝"文化思想,将《弟子规》中的"孝"文化渗透到现实生活,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和平友善的人际关系,构筑和谐稳定的社会坏境,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杨佳 《考试周刊》2015,(30):15-16
《孝经》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虽然篇幅最短,内容最浅,却是我国儒家孝道思想的经典之作,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关于"孝道"的问题上重视程度与理解方式存在差异,由于中国今日社会与古代封建社会对"孝"的要求和标准不同,在将《孝经》进行英译时,教师应采用新的社会价值标准,从宏观的角度理解《孝经》所阐述的孝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着重其对现代生活的启迪作用,更需承认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这一事实,用崭新的观点和恰当的翻译技巧,实事求是、公正公允地将中国孝文化精髓传播到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19.
孔子维护并完善周礼,形成礼学文化,为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而奠基,其礼学思想价值在《论语》中有系统化的表述。《论语》中的传统礼学是现代秘书礼仪的传统文化根源,可以与中国现代礼仪进行对接,为秘书礼仪实践提供基本原则及文化依据。我们学习传统礼仪文化时,不是将古代的礼仪文化生搬硬套,而是更多地关注其精神内质的传承性,将传统礼仪文化融入现代礼仪精神和形式中,从而贯通上下。  相似文献   

20.
说“孝道”     
中国与西方关于国家的概念不同,中国以家为国之本,因此孝文化成为经国之大业,可见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为人类世界贡献的最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字从“笋”从“子”,先有“笋”而后有“子”,所以“孝”之本义,乃是爷爷对孙子的教化。孙子不听教化,则爷爷可以用“卜”去敲“支”,这便是“教”。“教”的目的是要弘扬孝道,“孝”的目的是要传延种族。正是这种强大的教化作用,使中华民族作为泱泱大国,绵亘不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