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新闻写作是一种技能,又是一门学问。学习新闻写作同做其它事情,研究其它学问一样,运用科学的方法很重要。有些人迷信所谓“诀窍”,热衷于收集“开头法”、“结构法”等作文的高招妙法;还有些人否认学习研究写作的必要,认为学习写作主要就是“多读,多写”。读多了,写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写了。这两种看法,一个将写作神秘化,一个将写作简单化,都是不符合写作实际的,因而  相似文献   

2.
新闻语言.有人以书面语为至宝。对于生活中的通俗语言.有些人觉得不能用到新闻写作中,认为生活中的语言.最多也就是在“白话新闻”中露露面,在严肃新闻作品中不宜出现。  相似文献   

3.
新闻写作要不要提炼主题?一般讲的新闻写作,主要包括消息和通讯。通讯写作必须提炼主题,这是没有争议的。消息写作是否也要提炼主题呢?我们认为,有少数消息,如简单地报道一种自然现象或一个社会动态,仅仅给读者提供一个新的信息,就无所谓提炼主题的问题。但就大多数消息来说,仍然需要通过提炼主题来说明某一问题,或宣传某一种思想,观点的,不可能都作“纯客观”的报道。新闻主题是从对客观事实、具体材料的分析研究中产生的。过去有些人习惯于“主题先行”的办法,“坐在家里想点子,跑到下面找例子,关起门来写稿子”;或把事实当作“面团”任意搓捏,用来说明自己想要说明的问题,或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有些报纸上存在着一种互送“名誉”的不正之风。有的记者把没有参加新闻采访和写作的人的名字,添署在自己的文章上,以此送人情。一篇几百字的新闻,署名往往一大串。文章署名人多,不见得是坏事,只要署名之人都真正参加了稿件的采访和写作。问题是有些署名人并没有参加该项报道的采写,只  相似文献   

5.
新闻写作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有人称它为新闻写作的规律.新闻的宣传作用同新闻写作的这一特点是一致的。“事实胜于雄辩”,只有用最有说服力的事实写出的新闻,才能有力地影响读者,起到真正的宣传作用.现在有些新闻,从写作角度讲,一个很大毛病就是不善于用事实说话,议论多,事实少,不是概念加例子,就是“事不够,空话凑”.对这样的新闻,读者不仅不愿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自然也削弱了宣传效果. 新华社记者解国记、刘云莱采写的关于中牟县落实“三挂钩”政策情况的报道(见附文),好就好在突出了新闻写作这一特点,生动具体,说服力强.  相似文献   

6.
学习新闻写作,不能停留在看书、听课上,主要还是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学到手。正象学习游泳,只有勇敢地跳进江河去游,才能学会。新闻写作的实践,就是要大家动手采写,反复修改,听取意见,不断总结。“打一仗,进一步”。可以赠给学员们三句话: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善于总结。除了自己动手写之外,还可以通过评析作品来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学习新闻采访与写作,要注意读报评报。我们的读报,与一般人读报要有些不同。一般人只是为了从报纸上了解一点最新信息、  相似文献   

7.
在编辑新闻稿件的过程中,我发现构成新闻要素的五个“W”,一个也不能丢;丢一个也影响新闻的真实性。 一条新闻要写清五个“W”,即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有人叫何因),五个“何”。无论是我们无产阶级新闻界的老前辈,还是西方资产阶级他们的老前辈,都是这样主张的。这似乎已是新闻写作的常识。可有些人偏偏在这个常识问题上发生问题:写新闻只写三个四个甚至只写一个“W”;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新闻学有“学”经过争论似乎已成定论,但对新闻写作是否有学尚有争议。不少人视新闻写作为一种“技能”,犹如汽车驾驶、理发、缝纫一般。有的新闻理论工作者虽将它的学术地位提高了一步,称之为“术”,然而,最终没能摆脱“技术”、“技能”的束缚。似乎,新闻写作与“学”无缘,充其量只能视为“术”了。这种观点是颇需商榷的。第一,新闻写作有独立的研究领域。新闻写作是以研究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与新闻写作方法为主要对象的专门学科。它所研究的对象,虽然与新闻学、写作学有关联,但又明显地区别于它们。新闻写作的研究对象,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谈新闻由头     
新闻写作中令人头痛的事很多,譬如,有些事件性新闻在事件发生时漏报,事隔一段时间后被记者或通讯员发现。报道吧,已是旧闻,不报道,又有些可惜;又如,一些非事件性新闻,有很多是报道实际工作、生产、经营或存在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获得或形成,写这类报道真让人有点“斗大的馒头不知从何下口”之感。 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新闻由头”。那么,何谓新闻由头? “新闻由头”包括两层意思:一、它是寻找一个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为由头,把旧闻赋予“新闻味”的借助手段;二、它是以借助一个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为由头,对一个专题或一个方面的问题,展开深层次挖掘,进行综合分析,向人们揭示一个宏观事实或新的思想认识问题。 在具体的新闻写作中究竟如何寻找“新闻由头”呢?下面笔者就事件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分别谈谈“新闻由头”问题。  相似文献   

10.
短篇小说的写作,讲究开头结尾“砍两刀”:开头要“抓”人,引人入胜;结尾要“留”人,让人回味。而新闻的写作导语的“刀法”通常比较讲究,结尾则“砍”得少见“功夫”,可谓“头”重“脚”轻。应该说,这是新闻写作的一个缺憾。笔者以为。一篇新闻要想写好,也应注意“砍两刀”。这样,可使新闻更趋完美,更能“抓”人、“留”人。 下面,从《人民日报》等报新闻报道中精选导语结尾几例,分别予以赏析。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事件性新闻不是每个记者都能经常吃到的“美味佳肴”,非事件性新闻则是记者须臾都离不开的“家常饭”。养身体还得靠“家常饭”。因此把握非事件性新闻的特点及其写作规律,对提高记者的业务能力实在非常必要。非事件性新闻的“时效”及特征一说改进新闻写作,很多人以为只要在所有稿件前加上电头就行了。其实,仔细琢磨一下,在有些稿件中,时效并不是决定新闻价值的关键因素。有的稿件今天见报与隔十天半个月见报其价值并无多大变化。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有的稿件本来就没有新闻价值,不管何时刊登,无所谓价值变化;另一种情况…  相似文献   

12.
新 闻作品的魅力一在真实 ,二在生动。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那么 ,赋予生命的活力就是生动的语言了 ,但凡上乘之作 ,都离不开“生动”二字。把新闻写活说起来容易 ,但写起来却常常是力不从心。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人忽略了新闻的语言艺术。这些人运笔只偏重叙述 ,写人与景物缺乏形感 ;表述人、事、场景缺乏动感 ;表达感情气氛缺乏情感。不能巧用叙述、白描、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 ,导致作品干瘪无趣味 ,甚至味同嚼蜡 ,哪里还有文采可谈呢。其实新闻作品的艺术魅力大都潜藏在“三感”之中 ,写作时只要由始至终地注重动感、形感、情感这三…  相似文献   

13.
赵秉新 《记者摇篮》2008,(12):62-63
新闻生产通常要求操作者(包括采、编等多环节相关人员)付出大量艰辛的调查研究,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是用事实说话,时效性、准确性是构成新闻价值的基本要素。然而,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新闻作品会把“日前”、“最近”、“近日”这类表示时间的模糊词放在稿件的最前面,还有些新闻作品会用“某某”这样的词代替一些必要的新闻要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建立论文新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实证研究评价机器人写作论文新闻的效果,为机器人更好地写作论文新闻提供参考,促进学术信息生产,推动学术成果传播。[方法/过程]以扎根理论构建指标体系,以层次分析法为指标体系赋权,综合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构建论文新闻综合评价模型,对“中国科学报”微博和“科学网”微博进行实证研究,对机器人写作论文新闻、人工写作论文新闻和“其他科技新闻”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机器人写作论文新闻与人工写作论文新闻和“其他科技新闻”存在差距,但差距不大;论文新闻与“其他科技新闻”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机器人写作论文新闻在时效度方面表现不如预期,在丰富度方面差于人工,在可读度方面表现较差。  相似文献   

15.
“广告新闻”,应该只有一种,即用新闻形式写的广告。尽管有些论文把它说得学问很深;但我以为无非是广告词写作上的一种改进,“万变不离其宗”,它终究是广告。然而,最近听说了一些报刊对  相似文献   

16.
短小精炼,简洁明快,是新闻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对一切新闻体裁的起码要求。美联社专门把“简短”作为编辑守则中的一条规定:“学不会把文字写得简洁有力的人,不必想为美联社写作。”我国新闻界的老前辈朱穆之则形象地比喻说:“我们可以把写新闻比做打电报,把写通讯比做写信。”打电报,就要字斟句酌,力争以最快的速度、最简洁的文字传递新闻信息。 然而,现在有些新闻报道,当短不短,拖泥带水,五六百字能说清楚的,偏偏要拉扯到千把字甚至更长些,既浪费报纸宝贵的版面,又浪费读者更加宝贵的时间。 有一种看法比较流行,认为“稿件短了说  相似文献   

17.
读者之声     
今年,矿党委宣传部为我们基层报道组订了一本《新闻与写作》,等刊物发到手里,我们几个通讯员争相传看,一致认为《新闻与写作》办得很有特色。特色有三: 一、内容充实。除了详细具体地介绍新闻写作技巧、知识外,还设有“视听之友”“美学漫谈”“知识与趣味”“大众传播媒介简介”等栏目。贵刊把新闻与文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相似文献   

18.
潘爱群 《视听界》2002,(1):78-78
笔者在新闻实践中常常发现一些“空洞新闻”,让人听后不知所云;还有一些新闻成了类似八股一样的东西,让人厌烦不已。“空洞新闻”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一、领导行程式。新闻反映领导的行踪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新闻采访者如何运用手中的工具去反映领导行程中所体现的事情本质。有些新闻只是简单地某某领导今天  相似文献   

19.
朱幼棣 《新闻记者》2001,(12):51-53
1新闻写作上有许多定式 ,有许多规定 ,许多限制。标题制作、导语写作到结尾 ,不管“金字塔”还是“倒金字塔” ,有些似乎永远无法摆脱。从学院式的教程对新闻写作技巧上的拆解 ,到通讯员面目相似的来稿 ,定式无处不在 ,简单实用 ,驾轻就熟。几代新闻工作者打磨出来的无坚不摧的“利器” ,可以叫“新华体”或者其他什么体。它把新闻 ,特别是消息采访写作 ,这种创造性的工作变成了简单劳动 ,记者变成了工匠。———有一个新闻界过去常用的词“练笔” ,现在听起来就像砍柴人磨刀或木匠锉锯。采访技巧似乎越来越无关紧要了。被采访单位往往都要…  相似文献   

20.
什么叫做“新闻语言”?至今还无定论。但是“新闻语言”这个衔头,却是常常可以听到的人们的慨嘆之声。这大抵是指在我们的新闻中常常出现的那些公式化、概念化的八股语言。久而久之,这“新闻语言”在有些人的眼中,就成了公式化、概念化语言的同义语了。然而这的确是很不公平的事。要研究达种公式化、概念化语言的历史来源,不能认为新闻的写作在这方面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