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关注语文学习的内蕴及其人文性的体现,引导学生写出具有原始的生命色彩、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自然的表现形式的作文,还小语作文的童趣、形象、情感的本来面目——这应该是学生习作的真谛。寻求作文内容的生活本色,尊重作文构思的个性本色,回归写作语言的自然本色,这是我们探讨的本色作文三个切入点。学生习作要复归本位,返朴归真,让习作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当课堂教学真正开始关注个体生命,回归学生学习、成长、生命体验的原点之时,课堂生活才有可能回到“道”上。  相似文献   

3.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感到作文课的遗憾就在于我们教给学生过多的作文套路,而忘了让学生走进生活,去积极感受。在作文课上,我们经常讲开头用什么方法,人物描写等等的写作知识;阅读要求学生摘录优美词句,积累语言:在批改学生习作时甚至细致到不放过一个标点。唯独忘了关注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为生活而作文”,而不是为作文而作文。因此.我认为小学生写作文。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安排一些“生活作文”,让写作真正融进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生活化作文是习作,不是创作,也不是文字游戏,它展示生活中的发现和感悟,标志着沉甸甸的生命质感的存在,映现了一个活泼的我的灵魂。现代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多多练习,作自己要作的题目。久而久之,让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5.
一、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把你的眼睛开足马力,仔细地看一看我与你们的语文老师有什么不一样?  相似文献   

6.
郑少卿 《新教师》2022,(1):85-86
"生命至上,以人为本"是中华文化的基本底色,"强化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命理念"已经成为教育者的共识.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生生命教育的主阵地,每一位教师都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课堂上,我们应该围绕教材,结合实际,渗透生命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全面地了解自己,更要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  相似文献   

7.
上课了,同学们安静地坐着,我在大屏幕上出示:把快乐告诉别人,你就能得到双倍的快乐;把忧愁告诉别人,你就会减少一半的忧愁。——培根学生朗读后,我说,培根是英国思想家,他的很多话都富于哲理。读懂了吗?陈波蓉一语中的: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可以分享快乐,分担忧愁。这堂课就让我们敞开心扉,尽情释放心底的喜怒哀乐,好吗?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学生为主""学生主体"的理念广为提倡。然而,就我国小学一线现状来说,"学生主体",特别是回归生命、还原生命意识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远远得不到体现。生命和道德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依附,生命是德育的原点和起点,脱离生命的德育是不完全、不彻底的。为此,小学德育要以儿童生命为主体,要关爱儿童生命,突出儿童生命,更要基于儿童的生命体验开展活动,从而达到提升儿童生命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我认为幸福是由两大块组成,一个是生命的单纯,一个是精神的丰富。说到生命的单纯,我觉得特别要区分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质欲望的不同。生命本身的需要其实就是大自然规定的,它应该是比较容易满足的,但是超出生命本身需要的那些物质欲望,其实是社会刺激出来的,是人比人比出来的。当然,像私家车这样的东西,你有条件,可以去追求,但是要弄清楚一点,这些东西并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曾经听过两节有关表达感受的习作指导课,一节是靳家彦老师执教的人教版教材上的习作课,一节是邢跃武老师上的自主开发的习作课。两节课的授课对象都是六年级的学生,两位老师在课堂上都注意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唤醒学生习作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捕捉感受、表达真情,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情境中放飞思想,完成习作。这两位老师的精彩教学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反思和改革习作教学提供了鲜活可感的实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一般来说,教师批改作业大都是单独完成,批改之后,会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选择合适的时间在课堂上进行反馈。但是,教师以单独的形式来批改作业,缺乏与学生正面沟通的环节,即便在作业批改之后找学生谈话,恐怕也难以真正叩开学生的心扉,因为这当中少了一种师生"同在场"的情境。  相似文献   

12.
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是德育显性课程,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在生命教育中更是承担了极其重要的责任,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要让一个孩子了解和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笔者认为,必须让品社课回归儿童的生活,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让孩子用心体验与实践,在师生平等的交往中让孩子生成与感悟,才能真正渗透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3.
《经典美文》2009年第9期的经典主题——《家书,内心深处的那根长藤》刊发之后,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反馈。在这个浮躁功利的年代,一封真诚质朴的家书,温暖了无数人的内心。读者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这期"经典主题"的感想。许多读者表示,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人们,已经很少拿起纸笔,来为远方的亲人和朋友写上一封书信  相似文献   

14.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许多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在写作时内容空洞,形式单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让学生与真实的社会生活接触,在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让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互动起来,让学生用生活上的所得去进行作文实践,去深入体验,把生活上的激情延续到学习中去,确实为学习服务,实现儿童在生活以及学习方式上的真正改善,使他们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达到知行统一,实现真正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胡军伟 《文教资料》2011,(9):146-147
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回归生活是品德课程改革倡导的核心理念之一。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品德课程要回归生活必须通过教学回归儿童生活才能得以实现。本文旨在探求在品德课程教学中,从儿童的生活问题出发生成教育主题,从儿童的认知水平出发确定教学目标,从儿童的生活需求出发选择教学内容,着力体现品德教学立足儿童的生活,融合儿童的生活进行,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和生活品质,引领儿童过有道德、有创意的生活,让品德教学真正走进儿童生活,走进儿童心灵。  相似文献   

16.
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是德育教学实效性的首要任务,必须植根学生生活,整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涵;贴近学生生活,打通生活通道,促其感悟提升,使品德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真实可信的生命磁场。  相似文献   

17.
《窗边的小豆豆》是一部享誉全球的奇书,书中记述了二战期间作者在日本东京郊外的一所私立小学——巴学园中的学习生活。校长小林宗作以他独到的教育思想和方式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无穷的启迪,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巴学园是怎么做到寓教于乐的?笔者试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分析巴学园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8.
所谓作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将作文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习作,在习作过程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睛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生活化习作教学必须植根于丰富的生活,放飞童真,返璞归真,让学生写原汁原味的、纯粹的、具有生命活力的作文。  相似文献   

19.
【缘起】:在一次午间阅读课中,孩子们正在阅读《木偶奇遇记》,有几个孩子在悄悄议论:长鼻子好还是短鼻子好?这也引发了笔者的好奇心,说长鼻子好吧,可他爱说谎;说不喜欢吧,可皮诺曹实在是太可爱了。孩子们的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担负着“初步了解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生活,懂得个人成长与家庭、学校的关系,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初步了解公共生活的规则”等教育任务。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