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只问不答,激发思考,读者可以直接从问话中得到答案,这就是反问。反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准确、恰到好处地运用这种修辞,就能平中见奇、入木三分,比直接说出的答案更鲜明有力,感情、语气更强烈。使用反问,也讲究技巧。联系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反问的技巧,可归纳出以下几种。一、抒情性反问这是一种为了抒发反问者情绪和感情倾向的反问。例如:  相似文献   

2.
反问是一种只问不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又叫诘问、澈问,或反诘、反激。它的运用产生的效果一般是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  相似文献   

3.
在日常的师幼互动中,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对话"通常是"教师问,幼儿答"这种单向的、封闭的模式.之所以说它"单向",是因为"对话"中的大多数问题是由教师发起的;而说它"封闭",是因为"对话"中的提问往往是为了发现预定的答案,而答案的出现又往往意味着主题的结束,或是简单地从答案中寻求预先设定的线索作为下一步动作的依据.我们认为这种"对话"方式值得反思,并提倡以教师的"反问"为突破口的另一种"对话"方式.  相似文献   

4.
<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构建是一种最常见也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具体来说,就是指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展开思考探究,教师顺着学生的思维,或点拨,或启发引导……进而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关于课堂提问的方式有许多:激问、趣问、设问、追问、反问、探问等。那么,在这么多的提问方式中,教师应如何选择呢?笔者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把准"问"的方式,唯有如此,才能  相似文献   

5.
课堂理答是一门艺术.它充满智慧、情感、技巧。发展性理答的四问(探问、追问、转问和反问),更需要智慧和艺术。  相似文献   

6.
有问求答     
辛诚的话 本刊搞过一次“有问求答”征稿活动,让读者来解答读者的难题,效杲很好,参与者踊跃。这再一次说明,编辑的力量是有限的,依靠读者才是办好杂志的根本保证。 现在又有几个难题请读者帮助解答。能够回答这些难题的读者请在收到本期杂志的一个月内将答案寄来,我们将择优发表。  相似文献   

7.
所谓的"置问",就是诗歌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有意地设置问句,从而产生富有韵味的艺术效果。唐诗中的"置问"应用广泛,其类型、方式以及作用也多样。梳理这些"置问",对深入理解诗的内涵诗人的情感,不无裨益。一、问句的类型就问句的内容和形式而言,大致包括反问、设问、拟问三种类型。(1)反问,也叫反诘。是借助于诘问的语气、表达与辞面相反意思的修辞手法。反问的形式是疑问的,内涵却是肯定的,即所谓明知故问。问的目的在于加重语气,强化感情。比如:  相似文献   

8.
学问与学“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重要:一个是他能否提出独特的问题并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的本领。另一个是他能否综合使用所学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这两点恰恰是我们现在教育所忽视的地方。为什么不善提问,不敢反问,不勇于挑战权威成了我们学生的共同特征?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我们的  相似文献   

9.
激问──一种尚未定名的修辞格/江苏茅一辉人们习惯上把疑问句分为,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都是有疑而问,是真问,有四种问法:特指问,是非问,正反问,选择问。特殊疑问句有反问句和设问句,它们都是无疑而问,是假问”无疑而问的句式,可看作为一种修辞...  相似文献   

10.
正所谓创造性阅读,根据美国学者阿普斯的说法:"这是带着创造某些新事物的目的而从事的一种阅读,是去发现以前从来没有过的问题的答案。"这是最高级的阅读过程,也是最困难的一种阅读形式。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同一读物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阅读过程中会产生新的意义,从而产生了新的问题,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探究这些问题,站在现在所达到的认识高度上来提出疑问,明确回答的是什么,从而不断发现新的意义,感受到新的启示,产生新的见解,得出比旧有材料中所论及的答案更完备、更精细、更有说服力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难道”一词,在现代汉语中被人们广泛地运用着。一般语境下,它被用来表反问,加强肯定语气,明确观点。但是,在一定的语境中,“难道”还表推测性疑问语气。试做以下比较分析。通常情况下,“难道……”问句作用有二。其一,表反问语气。反问是无疑而问,故意用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不做回答,而将答案寓于问句之中,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其二,表推测性疑问语气。这类问句,  相似文献   

12.
反问是一种无疑而问的问句。在《史记.列传》中,作者多次使用了反问,其类型、出现的语境、运用的方式都值得我们学习。它比一般句式具有更强烈的语气和感情色彩,增强了语言的感染性和有力性,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感情更饱满。  相似文献   

13.
问青春     
黄琰 《新读写》2014,(4):33-33
我问父亲什么是青春?他说“打架,当兵”。我问祖母青春是什么?她反问我青春是什么?我问自己什么是青春?我默然不语。  相似文献   

14.
"问""对"是语文课常见的形式和状态。本文从以"问"激"对",打通文本研究"关节"角度阐述,提出了"问"的趣味性、探究价值、发散性和开放性。强调"问""对"之间的和谐共振,既要突出"双主体",又要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三问     
<正>一问:什么是阅读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叶圣陶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章熊结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得言、得意、得法。二问:小学阅读教学应该怎么做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充分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  相似文献   

16.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起着激趣、导思等重要作用.善教者,必善问.何时何处问什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呢?  相似文献   

17.
引·问教学     
<正>"引·问教学"以"问题"作为一根主线,以"问题"引入学习活动,以"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又以"问题"归结。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仅是为了增进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引发更多的新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整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教师仅仅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突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这个理念,教学中做到:引导质疑,发  相似文献   

18.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解读并感悟文本是一项重要任务。文本解读时应放飞学生的思想,放开学生的思维。教师不妨借助"问东答西"式的教学方法,换一个角度来启发学生,使学生迅速找到答案,让文本解读更精彩。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最具探索性、挑战性的环节。长期以来,"为作文而作文"的教学模式禁锢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更是"畏作文如虎",激不起写作兴趣,更谈不上提高写作水平了。因此,作文教学应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采用多种渠道,调动其积极因素,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逐步达到敢说、能说、爱说、善说。  相似文献   

20.
弗里德曼在《怎样学会解数学题》"致读者"中分析学生解了大量的题但还"不开窍"时指出:"这些学生没有在应有的程度上分析所解的习题,不能从中分析出解题的一般方式和方法,解题常常只是为了得个答案."他强调:"解题不单单是为了找到答案",解题过程"不单是由叙述已经找到的解题组成的."他呼吁"应当学会这样一种对待习题的态度,即:把习题看作是精密研究的对象,而把解答习题看作是设计和发明的目标."这些论述表明,解题"不开窍"的一个基本原因是,解题过程中和"获得答案"之后都没有充分暴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