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论是文艺评论还是创作实践,沈从文都以强烈的读者意识注重对读者大众的关爱、阅读对象的论析和接受效果的评价。他的接受美学思想深植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民族危亡的隐忧,高扬着"民族重造"的文学理想和严肃文学的奋斗旗帜。尽管他游离政治的人性书写和艺术探索有悖于革命读者政治需求的期待视野,但他始终以伟大而沉重的历史使命感关注文坛动向,瞩目读者变化。他强调文学社会价值、重视作品接受效果、坚持艺术品质创新和对读者高度负责的理论主张正是其接受美学思想的鲜明表现。  相似文献   

2.
读者意识与张恨水的通俗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通俗小说作家,他的作品流传持续时间长、覆盖地域广,读者数以亿计,文化跨度大。这与他创作时有自觉的读者意识密切相关。他的作品从内容、形式到写作技巧三个方面都体现出对读者接受因素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文论的研究重心由作品自身转移到了读者,伽达默尔受海德格尔的启发,对审美主体(读者)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释。他指出作品必须经过被接受、被参与、被读者再创造,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将读者推上了决定性地位。针对赫施等人"保卫作者"的论调,他提出文本的"真意"是流动和无限的。读者对同一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缘于其"先行结构"的不同。"读者中心"论的提出真正打开了解释学大门。  相似文献   

4.
张辛欣和桑晔的“新”电影与实体,使人对作品产生一种新奇的感对受。因为读者无意中偷听到别人的录音。正当一次采访接近尾声,也是在全书的半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物得知他要在读者面前亮相,大吃一惊。他并不知道他是被“采访”。他要求张与桑别把他说的话写出来  相似文献   

5.
鲁迅作品难教、难学与鲁迅对其作品预设的读者有关。鲁迅作品的预设读者及实际读者与其文学启蒙的终极对象存在脱节。他预设的作品读者及其作品的实际读者是当时的知识精英,而非普通民众,即:他文学启蒙的终极对象。这种悖论主要原因是鲁迅文学启蒙遭遇三重困境,进而做出的权宜选择。  相似文献   

6.
秘鲁著名作家、拉美结构现实主义文学的旗手巴尔加斯·略萨 ,对社会、形式和读者提出三重挑战。他认为“文学永远是反抗压迫的武器” ,“作家的天职就是反抗”。他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封建主义和军事独裁的文学主题 ,向社会提出挑战。他提出“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是发展拉美文学的宝贝” ,提出创设“特殊的艺术程序” ,向传统艺术形式提出挑战。他宣布“挑战读者”时代的到来 ,对读者的思维认知结构和阅读欣赏模式提出挑战 ,创立结构现实主义 ,培养与时俱进的创造型读者群  相似文献   

7.
此前写过一篇谈"好文章"的短文,认为表达意思鲜明有力,对读者有所帮助,又生动好读便是好文章,否则便不是。这里,再就对读者有所帮助的问题说几句。 说到底,文章好与不好都不是作者说了算,而是要读者说好才算数的。那么怎样才能使读者说“好”呢?很简单,就是要满足他的需要,需要得到满足,读者就高兴,就喜欢,就叫好。如果不能满足,甚至跟他的需要相反,这时还指望他喜欢、叫好,当然不可能。  相似文献   

8.
鲁迅作品难教、难学与鲁迅对其作品预设的读者有关。鲁迅作品的预设读者及实际读者与其文学启蒙的终极对象存在脱节。他预设的作品读者及其作品的实际读者是当时的知识精英,而非普通民众,即:他文学启蒙的终极对象。这种悖论主要原因是鲁迅文学启蒙遭遇三重困境,进而做出的权宜选择。  相似文献   

9.
林柯 《文教资料》2011,(22):35-37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具有不确定性,读者在对文本的诠释过程中起主体性作用。在此,接受美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接受角度看,译者翻译的只是他头脑中的文本,即是译者和文本对话、达到视域融合的结果。译者对文本未定因素和空白的具体化,是语符—意象化中译者再创造的根源。另外,译者不同于普通读者,他必须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的意义,此时译语文本的隐含读者作用于译者语言符号的选择。意象—语符化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创造性运用译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吴丹 《考试周刊》2007,(51):127-129
王佐良的翻译观,即文化意识、"神似"、读者至上,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佐良认为译者应当胸怀两种文化,追求译文与原文的整体一致,并以读者为先。本文首先对王佐良的翻译观进行试探性的分析,而后说明他是如何运用其翻译思想来成功翻译《一朵红红的玫瑰》的。他的译文完美地结合了以上三个方面,展示了他高超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1.
D.H.劳伦斯的诗歌中不仅善于创造意象,而且他还写了一些意象诗。在意象诗的创作中,他遵循了意象诗的原则。通过对他的几首诗的解读不难发现,劳伦斯创造的意象对读者有强烈的吁请,使读者在品诗中渗入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情感经验,与诗人一道参与诗的创造,从而领略诗的美妙意境。  相似文献   

12.
秦小红 《海外英语》2014,(4):121-123
奈达是一位世界闻名的翻译理论家,他的著名的"动态对等论"、"等效论"和"读者反应论"不管是对翻译理论还是实践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在此,我们仅对他的"动态对等论"和"读者反应论"做一简单介绍,并就一些理论家对奈达翻译理论中的缺憾发表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论述了端木蕻良小说的叙事特色,他通过自己的艺术手法让读者忘记自己的读者身份,能驱使读者不自觉地以剧中人物的身份沉迷于作者所描写的人物的情绪中去。他的小说具有震撼性,能使读者的心灵产生独到的审美效果,这都源于他小说叙事的抒情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奈达的读者同等反应论进行反思,认为奈达提出的将目的语读者读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读原文的反应作比较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同等反应是不可能的。这种理论追求“同一”.对译文读者实质上是一种蒙蔽,对“他者”也是一种不尊重,其结果只能是阻碍文化交流.进而阻碍文化发展与繁荣。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学会尊重“他者”,欣赏“他者”,包容“他者”,这样才能实现文化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5.
周君祥 《山东教育》2004,(27):49-49
儿子今年5岁半,是个目不识丁的读者。说他是读者,是因为他“藏书”颇丰,拥有一大堆卡通故事书。说他目不识丁,是因为他大字不识一个,所有的故事都得靠两个“伴读”——我和妻来讲。  相似文献   

16.
从全球化语境视角出发,探讨新词翻译中解读“他者”的理性诉求。首先通过三向度解读“他者”来构建“自我”,进而提出新词翻译的有效性不仅来自对新词信息内容的透彻解读,还取决于目的语读者的能力;再指出目的语读者获取异质他者时,通过对其文化政治语境的必要了解而将信息同相关文化情境联系的能力必不可少。得出结论:新词翻译应当在有意识性构建自我的基础上,接受和引入“他者”。  相似文献   

17.
他是小博的一个读者,注意到他是在腾讯微博上。微博控的姐姐发现每到周末他便不停地转发编编的微博,评论又潮又猛。你知道,所有小博的读者一定知道一个栏目叫“老编发微”的对不对(哈哈哈,坏笑飘过~)所以,姐姐当时就想啊,介不就是现实版的小piu吗? 之后姐收听他,私信他,看他的文字,考察他对栏目的感觉——原来这哥们儿曾是校刊的...  相似文献   

18.
邹韬奋的“读者中心观”是指导他个人进行编辑实践的原则。“大公无私”的高尚职业道德是其“读者中心观”的思想基石。他主张:要为读者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把读者利益放在首位;认真做好读者工作,热心为读者服务;善于倾听吸收读者意见。“读者中心观”是邹韬奋编辑出版思想的特色与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9.
十月革命使马雅可夫斯基从封闭而令人窒息的文学圈子里解脱出来。将他吸引到一个既广阔又具体的、现实的群众斗争中去反对资产阶级世界。这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所给予他的第一件礼品。 其次,十月革命也给了他一批新读者和新听众,他们给了他应得的尊敬。这是一些不需要哗众取宠的手法的读者,而是需要他去向他们学习的读者。马雅可夫斯基也是这样看待他们的。  相似文献   

20.
莫言 《考试》2013,(1):1
米兰·昆德拉在他的新书《相遇》在台湾出版时,特意写给台湾读者一封信,他说:"所有我小说的故事都发生在欧洲,也就是在一个台湾读者所不能嘹解太多的政治与社会状况当中。但我更感幸运能由你们的语言出版,因为一个小说家最深的意图并不在于一个历史状况的描写。对他来说,没有比读者在他的小说中寻找对一个政治制度的批评来得更糟的。吸引小说家的是人,是人的谜,和他在无法预期的状态下的行为,直到存在迄今未知的面向浮现出来。这就是小说家为什么每每在远离他小说所设定的国家的地方得到最佳的理解。"我不敢说在米兰·昆德拉之前我说过类似的话,尽管我确实说过类似的话。尽管我不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