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市场经济、公民社会与我国民主政治的成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而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条件又是市民社会的发育和成长。如同市场经济相对于市民社会的不可或缺.公民社会相对于现代民主政治也是不可或缺的。随着市场经济日渐走向成熟.我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已经迈出了最初的一步并且也已经成为一支政党政府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公民社会强有力的政治要求将会使政治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向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人民参与下的民主,最应当具有公民参与的特征和优点。中国目前的反民粹思潮与公众参与的精神不符,包含着遏制公众参与的可能。民主社会就是平民社会,平民化是民主化的必然结果。参与是民主的要求,平等是平民的特点。民主法治的平等性正是平民社会的本质特点。而一个民主和法治的国家,维护民主社会的主体平民的利益不但合理也具有充分的正当性。公民是平民化时代的社会主人。要以最大的政治勇气和法治保障推进社会的民主化和平民化。公民参与的社会是离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最近的社会。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促进公众的参与并尊敬公众的参与,就是促进社会的平民化。平民化社会的核心是对特权的否定,民主法治建设必须将反特权纳入反腐败轨道,社会主义在社会平等和取消特权方面应当比资本主义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在科学概括出抽象的市民社会概念的基础上对具体的市民社会形象给予历史区分,构成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两个重要成就。它不仅决定了马克思既对现代政治国家进行批判也对现代市民社会进行批判的革命彻底性,而且决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正确理解现代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无疑具有社会启蒙的意义,对于当代中国推进以个体主体性的生成、社会公共性的回归和国家合法性的落实为归依,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前提的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公民个体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为核心的公民理念是现代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超越传统的“人民”的理性界限而倡导公民理念。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落实公民理念要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公民社会、弘扬公民文化这三个重要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有助于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社会对政府的制约机制没有形成,权力体系内部失衡,法治建设相对滞后,行政道德失范导致行政权力滥用。因此,要积极稳健地培育市民社会,强化人大和司法机关对行政权力的制约,推进依法行政,构建政府与民众之间和谐的信任关系。行政权力有效制约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民主法治建设,有利于充分调动公民的积极性,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6.
法治精神是公民公共参与的强大武器。面对大学生法治精神缺失的现状,高校应以权利本位理论为依据拓展制度形态的法律文化教育,以公众参与为切入点培育观念形态的法律文化,形成大学生的尚法观念,从而塑造大学生的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法治社会”与中国特色“契约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的发展,内在吁求并必然孕育、催生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法治社会--一个以契约、自治等为鲜明特质的高度理性化的"市民社会".市民社会的原生秩序是以契约性关系为网络的.中国社会近几年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表明,以自由交换、自由权力与自组织行为为基本标志的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契约化过程已经实实在在地得以发生和开始."契约文化"是市场经济社会文化精神的血脉,包孕了独立人格、自由个性、权利平等、科学理性、民主法治、社会责任感等丰富的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契约文化",本质上是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文化.市民社会的"契约文化"理念的确立与市民社会成员"公民意识"的培育不可分割,这是现代文化观念所奉行的人性自主、自律的深层要求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市民社会是以社会团体为基本构成要素,独立于政府公域和市场经济私域之外的一个中间地带。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以法治、民主政治及其完善为基本条件。市民社会多元权利能够消解国家集权,遏制公权专断的倾向,促进法治的完善;社会团体成员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享有平等的社会权利,为民主政治提供组织条件,建设市民社会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市民社会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西方社会。从古典时期至近现代的市民社会理论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市民社会理论发展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人文要素,这些要素是构造社会自主交往和自治机制,孕育民主法治体制的核心价值。因此,市民社会的现实发展和理论创新对于推进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以及文化创新性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法律地位、政治地位的自我认知,包括平等意识、参与意识、权利意识、公共意识、法律意识、监督意识等内容。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执政的基本方略,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公民意识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强法治、推进民主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当通过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等方式,提高全社会的公民意识,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的时代际遇下,法治观教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必然要求,可作为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软性支撑。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实践性以及创新性,应列为其重要内容之一。在进行法治观教育的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深化理论研究、开发隐性教育模式、营造法治环境以及加强舆论引导,是培育公民良好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引导公民感受法律中蕴含的社会价值取向,支持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苗连营 《红领巾》2005,(5):33-36
法律意识是法治模式构造、运行与变迁的先导和基础,直接决定和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法治状态和法治水平;法治的实践,不仅意味着社会管理结构的改革与制度模式的变迁,更意味着人们的法律意识与法制实践的同步更新与发展.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总体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与法治的内在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公民法律意识只有根植于丰厚的法治社会生成的土壤之中方能得以历练和提高,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自由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塑造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多元文化环境,用民主和法治铸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社会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的高低不仅直接体现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程度,而且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时代、社会和国家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学政治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加强中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对于提高广大中学生自身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以及推动法治国家的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经济生活教  相似文献   

14.
法治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对法治的内涵进行研究,探究了法治与法制、法治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与人治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分析了法治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必然性,一是法治是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的统一体;二是法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与德治相互联系;三是法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纽带作用。此外,法治与市民社会关系密切,涉及到市民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法治自觉和价值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法治国提供了价值支撑,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依法治国的价值目标,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依法治国的价值内核,公民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依法治国的价值追求。依法治国的各个环节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立法以民主为本,执法以公正文明为重,司法以公正和谐为要,守法以爱国诚信为理。  相似文献   

16.
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产物,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民主化和有序化。公民意识作为民主政治主体参与政治生活的主观条件,有效地促进政府与社会的良性对接,推动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形成。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公民意识也不断觉醒,体现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法律意识的空前提高。其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治体制的改革、法治国家的建设、网络舆论的巨大力量,这些无一不呼唤着公民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7.
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社会生活领域。独立的市民社会是法治形成的必要社会条件。市场经济作为市民社会的经济形式促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发展,并孕育社会普遍的法治理念。市民社会权利以各种形式制约国家权力,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社会条件。中国在探求法治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市民社会的基础作用与决定作用,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提供富有价值的借鉴意义。同时,有必要对西方市民社会理论做出正确的鉴别、吸收。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公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阐述了法治国家在文化和道德等方面的效应,其次主要论及了法治国家效应生成条件中的公民要素。其中重点强调了公民法治精神的培养、公民理性意识的形成、公民法律信仰的养成及公民道德方面的建设。公民的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统一于公民行为中,对于实现公民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9.
试论法治文化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文化是法律文化发展的近现代阶段产物,最早形成于近代西方,以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存在为前提,有着特定的内涵,具有依附性、大众性和主导性等特征。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未导致传统法律文化的消亡和法治文化的树立,其原因对当前法治文化的培育具有重要启示。中国应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制度和市民社会的完善,为法治文化的生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应致力于西方法治文化中国化的理论研究以及法治文化理论的普及工作。  相似文献   

20.
民主与法治之间具有依存性、契合性,并且在公共领域一开一合,互相融合。民主不是简单的多数,应是法治之下维护个体权力、防止"多数人"暴政的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原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路径方面,需贯彻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推进人民当家作主的民生政治建设,在平稳安定的秩序中有序渐进地推进民主,并以一种看得见的方式,即主要是选举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应关注民生,对民主、法治一体同等看待,同时要关注公民选举权,培育公民责任,有秩序有步骤地适时扩大直选范围,建构公共领域,推动和发展协商型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