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宫廷通过征收赋税、内官进奉、外官进奉和外蕃进奉等手段使得国库丰盈,这样唐代宫廷就有余财频繁地举行宴饮活动。唐代宫廷宴饮的主要类型有节日宴会、皇帝游宴、皇家醣宴、庆功宴、朝会及伴随祭祀活动而举行的宴会、宫廷内宴、皇帝为任命的外官饯行宴、皇帝迎接外蕃的宴会。唐代宫廷宴饮中主要的佐乐活动有行酒令、乐舞表演、百戏游艺节目表演等,这些活动一方面有效地调节宫廷宴饮气氛,另一方面也使得唐代宫廷宴饮风俗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唐代宫廷宴饮风俗作为一种上层丈化,为唐代社会各阶层所效仿,同时这种风俗也被五代直接继承。  相似文献   

2.
人们的生活中渗透着跨文化交流。文化差异的存在催生了大量文化负载词,它们在文化传递中扮演重要角色,却给译者的翻译增加很大难度。本文从关联理论出发,探讨豫剧《三哭殿》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人郑谷曾在《读李白集》中写道 :“何事文星与酒星 ,一时钟在李先生。高吟大醉三百首 ,留著人间伴月明。”诗与酒 ,和李白几乎是不可分开的 ,所以李白有“诗酒英豪”之称。李白的劝酒诗也是古代宴饮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将进酒》是其劝酒诗中的代表作。诗以豪迈狂放之语 ,抒发压抑困苦之情 ,成一泻千里之势。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的时候 ,除了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及诗歌的艺术特色之外 ,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引领学生品味诗歌瞬息万变、跌宕起伏的抒情特色上 ,因为这是一首劝酒诗 ,同时更是体现作者抒情个性的诗。全…  相似文献   

4.
祭祀和宴饮:先秦酒诗的主旋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酒诗的主旋律是祭祀和宴饮,其反映这两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酒是祭祀时的主要祭品,酒的质量的高低和数量的多少表明祭的诚敬程度。宴饮内容在先秦酒诗中仅次于祭祀,其目的是向上苍、祖灵祈求福寿,企赐光明前程,也是贵族统治享乐的主要方式之一。酒与维护封建秩序的“礼”相互交融,按照礼制,宴会有等级规格,还制定有“酒礼”。酒是宴饮不可或缺的项目。  相似文献   

5.
《老年教育》2008,(9):39-39
朋友聚会,总会被人劝酒,见招拆招,一些经典的劝酒令和挡酒词也因逐渐流行在酒桌上。  相似文献   

6.
文章立足于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主要以《红楼梦》为例,对宴饮礼仪文化空间关系的现代流变进行研究。首先分析红楼宴会座次空间和场所的实际分布情况,最后探讨总结了宴饮礼仪文化空间关系的一种现代流变。  相似文献   

7.
鸿门宴的故事,家喻户晓,但鸿门宴出名的原因,不是宴会何等丰盛,而是该宴会是刘邦项羽矛盾和性格的集中体现,更是楚汉相争的转折点.正所谓“一念定生死,一宴定天下.”但“一念”何以定生死,“一宴”何以定天下,就要从宴会中去分析人物性格;要真实地剖析人物,就要回归到历史中,回归到《史记》中,在特定的背景下去分析人物.选入苏敦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的《鸿门宴》,其选取的事件是刘邦和项羽在咸阳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在这次宴会中真正体现了英雄本色.席间一系列明争暗斗直接影响到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相争的结果.后世认为此次宴会直接导致了之后的项羽兵败和汉王朝的建立.细细品读全文不难发现,鸿门宴的结果看似偶然,但若是从这个宴会的两个主角的性格上来分析,这样的结果又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亲爱的各位观众,各位辩手,大家好.宴饮聚会乃生活常态.古有百官宴、大婚宴、鹿鸣宴;时至今日,宴会形式多样发展,宴会名目林林总总,譬如国宴、家宴、招待会、婚宴、寿宴、接风宴等等.有一种宴会近来盛行,它为学子们而摆,谓之“升学宴”.今天,我们就以此为话题,来辩一辩:升学宴到底该不该摆? 正方一辩:所谓“升学宴”就是学生结束某一阶段学业后,由本人或其家庭举办的以庆祝为目的的宴会.我方认为升学宴应该摆.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9.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通过改编民间神话故事表达通过抗争改变身份主题的中国动画电影,具有现实意义。这种建构身份的主题除了运用电影技术手段来呈现,还可以通过语言手段来表达。从语法层的语气系统和关系小句以及词汇层的态度词入手,我们可以分析语言如何通过表达评价意义来建构人物身份。总之,语气系统、关系小句和态度词构成了电影中用以建构主要角色身份的词汇语法资源,因而对语言评价资源的分析不仅有助于电影人物刻画和身份建构,表达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对剧本创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谢肉节简介 谢肉节是斯拉夫民族的节日.产生在基督教形成之前.其象征意义与古斯拉夫送冬迎春习俗有关。因为民间的送冬节恰好是在复活节前的第八周.即封斋前一周,因斋戒期教会禁止食肉.因此此前举行各种宴饮活动,称为”谢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