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演示热传导的实验(图2—13),由于实验中用来导热的金属棒是真的,学生易产生“热从物体的温度较高部分沿着直线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的错觉。因此,我们可将金属棒做成一~形,实验效果并不受影响,这样可防止部  相似文献   

2.
小学自然教材第九册《热辐射》一课 ,是继“热传导”“热对流”之后 ,指导学生认识热现象的又一重要内容 ,在能力培养方面 ,属于“实验能力”的系列。课本中的实验是让学生站在阳光下 ,左手戴用白纸做的手套 ,右手戴用同样厚的黑纸做的手套 ,来感知黑、白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热的多少有什么不同。要使这个实验效果明显 ,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必须有太阳光 ;二是必须有一定的温度。这个实验是限制在一定条件下而进行的 ,如果不具备以上两个条件 ,实验就无法进行。针对这个问题 ,我在教学中多次进行研究 ,为了使每个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热辐射…  相似文献   

3.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实物演示:点燃酒精灯,用外焰给铁勺、铝勺加热)这些物体在火上放一会儿,物体的把儿就会烫手。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得出结论:这是因为热会沿着物体传到物体的把儿上来的缘故。)师:同学们能想像出热是怎样传过来的吗?(炉火烧热了锅,热传到把儿上来。)师:同学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同意吗?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同走进科学领域,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出示课题:第16课热传导)。【评析:通过谈话和联系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立刻全身心投入到学…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六年制自然第九册《热传导》一课中的实验2,旨在培养学生比较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的能力,从而自己归纳得出结论。笔者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当14个实验小组的热水都倒在烧杯中,它们均有一定的温差,第1实验小组与第14实验小组在时间上至少相差3min。这样,学生在感知物体露在杯外的一端时,就会有差别,结论也就大相径庭了。因此,笔者经过多次实验,觉得如下方法较好,以飨同行。1 实验器材铜棒、木棒、铁棒、塑料棒、玻璃棒、铝棒、(直径均在1.0cm以上)各1根,纸条6~8张,酒精灯1盏等。2 实验步骤及现象a.将1张纸条依螺旋状…  相似文献   

5.
《物体的热胀冷缩(一)》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人教版)第六册中的教材,它与《物体的热胀冷缩(二)》、《温度计》、《测定物体的温度》三课构成第六册教材的“热”教学单元。本课的课型从教材内容分析,是属于认识自然变化规律的中心内容的课型。在教学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三点:①在知识方面,要指导学生认识液体、固体在冷热条件下的变化规律;②在能力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③在科学自然观方面,要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物体是在不断变化的,并且变化是有规律的。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1 观看…  相似文献   

6.
初中物理热学部分的“温度”、“热量”“热能”等概念,是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不少学生,以为“热传递中传递的是温度”,以为“温度高的物体热量就多”,以为“物体温度升高后热量就增加”,等等。总之,他们把温度、热量、热能当成是差不多的概念,搞不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对这些概念的叙述,帮助他们正确理解、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课本说:“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来表示。”(初中物理第二册第33页)这就是说,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物体在任何情况下总有个冷热程度,因此都有相应的温度。温度是个状态物理量。热量则不同。课本说:“物体吸收或者放出热的多少叫做热量。”(同上书第58页)这就是说,热量是物体在吸热或放热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物体如果  相似文献   

7.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热”的部分要求学生“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并开展“调查材料的导热性能”的活动。为了在课堂演示实验中让学生更加清晰形象地观察到各种现象.笔者动手制作了教具“热传递及导热材料导热性能演示器”。该教具最大的特点是,控时、单列演示或可并列演示、成功率100%、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热”的部分要求学生“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并开展“调查材料的导热性能”的活动.为了在课堂演示实验中让学生更加清晰形象地观察到各种现象,笔者动手制作了教具“热传递及导热材料导热性能演示器”.该教具最大的特点是,控时、单列演示或可并列演示、成功率100%、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怎样测定物体温度》是侧重于训练学生测定和记录物体温度的技能训练课。要上好这类课,必须运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正确分析、理解教材,合理设计教学过程。1 运用认知过程理解课文编写模式 《怎样测定物体温度》的课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简介温度表的用途和原理;第二部分介绍摄氏温度的读写方法;第三部分指导学生测定水温和气温。三部分的编排基本模式是:  相似文献   

10.
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就是在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中积累丰富的表象 ;在民主的研讨中进行总结概括 ,以形成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在人教社小学自然第九册《热传导》一课的教学中发现 :仅通过课本中的实验一 ,形成的感知不够丰富、表象不够清晰 ,很难让学生形成并牢固掌握这一概念 ,为此 ,我们精心设计了一组有层次的实验 ,以充分展示出热传导的本质。a .展示出热在“线”上传递。热沿着铁丝朝一个方向传递是热传导中最简单的形式 ,学生也最容易理解 ,所以我给学生准备了一些铁丝 ,为了加深影响 ,体现出层次 ,又把铁丝折成了几种不同的形状 (如图…  相似文献   

11.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第五册第七课)是学习声音方面知识的开始。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道理,培养他们归纳、演绎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手边的材料设置一些简易可行的实验,培养他们从实验中发现物体的发声都和振动有关的观察能力。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物体停上振动则不能发声,这是教学重点。其中,引导学生自己设置实验,并运用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是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2.
何树德 《科学课》2009,(1):60-60
1.特点和用途;用本教具可做物体的热传导现象实验和不同金属的导热性的比较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均适用。  相似文献   

13.
物体材料与传导热能力湖北省竹山县麻家渡镇小学(442212)高建富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第九册第16课《热传导》实验设计介绍如下:1实验材料粗细、长短相同的铝丝、铁丝、玻璃棍各一根,蜡、火柴、铁丝架、泡沫塑料垫块6个、酒精灯。2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出现在《谁热得快》一课中,之前学生探究了热传导、热对流。本课中,学生继续从生活现象人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验证,获取“黑(深)色物体比白(浅)色物体吸收辐射热的能力强”这一科学结论,从而明白“夏天穿浅色衣服人多,而冬天穿深色衣服人多”的科学道理,使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认识到工具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中《冷和热》单元的第四课。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物体吸热和散热知识的基础上,研究冷和热对物体所造成的影响,了解一般的物体在受到热或者冷却后都会发生变化,知道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继续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展开探究活动。本课分三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以蜡笔在冷和热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为例,认识物体受热和冷却后都会发生变化。安排两个活动,就是给蜡笔加热和做蜡画。在这儿,我选择了蜡笔作为探究的对象,而没有选择糖。因为糖在受热融化后非常不便于学生的操作,课堂的学习效率不高;另外,…  相似文献   

16.
在学习热学的过程中,有下述7个基本物理概念,必须让学生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1.热现象:我们知道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体的许多性质也将发生变化,例如,物体受热以后,温度升高,体积膨胀;水加热到摄氏100℃,再继续加热就变成水蒸气;钢件经过淬火(物体受热后,使其急速冷却)。可以提高硬度……,所有这些与温度有关的物理性质的变化,称为热现象,研究热现象的方法通常有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热力学不涉及物质的微观结构,只是根据由观察和实验总结出来的热学定律,用严密  相似文献   

17.
(一)对教材的理解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自然教材第三册第13课《摩擦起电》,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通过实验,观察物体摩擦后能吸引轻小东西的现象;第二部分是通过实验证明物体摩擦后能吸引轻小东西的原因是因为物体带了电;第三部分通过做几个游戏,验证课文第一、二部分的现象和道理,加深物体摩擦起电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和研究其中道理的兴趣。本课第一、二部分是重点,第二部分不但是重点,  相似文献   

18.
l蒯州11明|J一引州|「卜称l内“_____上__生竺-热膨 一般物体都是受热时膨胀.冷却时收缩,在相同条件下.固体膨胀砖小,液体膨胀较大,气体膨胀最大。其它液体不同,水从0℃不但不增大.反而编体积才随温度的升高而膨密度最大。热传 热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这一部分传递到那一部分的过程.叫做热传递. 热传递永远自发地从温度高的物体传至温度低的物体.或从物休高温部分传至低温部分,并且将一直继续到温度相同时为l}]七。若热传递的方式本对流:依靠液体或气体本身的流动而实现的热传递过 程叫做对流。传导:热由物体的一部分传…  相似文献   

19.
《怎样加快溶解》□兴城市胜利小学张淑杰一、教材简析本课在学生学习了水能溶解别的物体的性质之后,指导学生研究怎样加快溶解;从能力培养来看,它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系列。本课是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思路编写的。课文大体分三部分:第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凸透镜》(人教版自然第5册第11课)一课的教学要求是指导儿童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具有聚光线、放大物体、使物体成像的作用,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寻找规律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往住感到本课的实验内容多,教学时间不够用。难点是学生不易做好凸透镜在阳光下点燃火柴的实验和成像实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突破教学难点,达到教学要求,教学中可以这样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