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中选入了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一文,这是一篇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的思念故乡的优美散文。在初始备课时,我为解读文本所设计的思路是:想北平——为何想北平——想了北平的什么——怎样想北平,试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思路的分析而达到全面解读文本、准确理解情感的目的。但在布置学生预习时,不少学生却对文中的一处比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读老舍的《想北平》,理解其深爱着北平的情感(即文章的主旨)应该是毫无障碍的,但要说出老舍《想北平》的好(即《想北平》的艺术匠心),则需要用心体悟。  相似文献   

3.
老舍是一位地道的北京人,他用浓厚的纯京味语言,贴近生活的表达展现了对北平的眷恋与刻骨铭心的热爱。《想北平》这篇文章是典型的以京味语言为主的散文,从一些细微之处就能看到作者的真情流露。究竟在他的笔下北平的哪些事物能让他流连忘返呢?他那份难以割舍的思乡情结又在那些地方表现呢?本文以《想北平》来谈老舍的思乡情。一、爱——情洒北平  相似文献   

4.
家在上海     
真巧,这次的课外现代文讲的是老舍,让我感受了初读《想北平》时的心情。原本我总觉得,我与文人老舍相距甚远。读了《想北平》后,我才发现那种含蓄深沉的语言让作者对北平的爱得到了升华,也在读者的心中有了更  相似文献   

5.
老舍的《想北平》是散文中的名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眷恋之情。怎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这种深沉的情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对比阅读老舍的《想北平》与林语堂的《说北平》,评点分析两篇文章异同。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对家园之思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老舍的《想北平》都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两位作者都以极真挚和细腻的笔触抒写了封古都北平的爱,但是,细细品味,两人对北平这个古老都市的体会和感受实际上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简单地说就是郁达夫写的是“眼中”的北乎,而老舍写的却是“心中”的北平。一、“眼中”的北平  相似文献   

7.
老舍先生的散文《想北平》(见上海版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写于1936年,是一篇怀乡之作。“想北平”三个字舒缓而平淡,其中的“想”字可谓题眼,清澈传神,蕴含深情,富有独特的个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正>新课改下,学科教学素养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期待语文教学精心探究情境创设,设计多样化的"学的活动",为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提供情境,进而为教学的深入开展提供条件。试以老舍《想北平》一文的"学的活动"设计为例,阐述散文教学"情境创设"的秘密。一、创设"微情境",以文本评价推进整体感知《想北平》教学的起点,我摈弃了惯常的作家作  相似文献   

9.
<正>【教学创意】《想北平》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一篇经典散文,一般的课堂教学更关注的是通过学习作者抒写情感的手法来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笔者试以"我的北平"为突破口,抓住文章一些关键语句展开教学,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心中对北平那缕  相似文献   

10.
赏析:人教版教材中选了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我们在此选了先生另一篇散文《想北平》。老舍先生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被誉为“语言大师”的他却用最朴实的语言来描写他对北平的怀念,对青少年时期的追忆,于是就有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想北平》。这篇散文没有波澜壮阔的高潮、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是以一种如话家常的口吻,将故事娓娓道来,朴实无华的语言流露出浓郁的眷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步入老舍先生的情感之旅、追思之旅。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让…  相似文献   

11.
《想北平》是作家老舍在青岛时写的一篇文章,他当时虽然身在异乡,但情系北平。本文题目为“想”,但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忆,而是动情带泪的思念、眷恋。他描绘的是一幅故都风俗画,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闲雅而热烈的情怀。本文最值得借鉴的是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文章处处不说爱,不说想念,但处处都在说北平的好和北平的美,处处都在表达对北平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相似文献   

12.
上老舍的《想北平》有两个重点需要落实:一是情,老舍先生深深的思乡之情;二是味,字里行间浓浓的京味语言。前一点大家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只是感受不深,缺乏共鸣;缕析课文语言的特色,我总感觉苏教版必修1的《想北平》“京味儿”不是很浓,不容易落实。  相似文献   

13.
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云:“读文无批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已也。”如脂砚斋批注《红梦楼》,金圣叹批注《水浒传》,毛宗岗批注《三国演义》等,其中很多批注切中肯綮,见解独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评点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文本研习的一种方式。《想北平》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首篇散文,是老舍旅居青岛时抒写对家乡北平的真挚思念之情的一篇小品文。编者的意图,是希望学生借助对话栏运用评点的方式深刻领悟“家园之思”这一独特的人文内涵。记得我第一次上《想北平》时,还是按…  相似文献   

14.
<正>依据我校理想课堂的一般模式,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建立了以"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炼总结——拓展迁移"为基本结构样式的语文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现结合我对《想北平》一课的教学,说说我校理想课堂模式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第一步,明确目标。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结合《想北平》一文的特点,在预测和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我给  相似文献   

15.
<正>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现代文学作品的教学模式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随之也显露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教学内容模糊、教学方法低效、教学评价简单等。很多现代文学作品教学低效耗时,整个教学过程丢失了很多难能可贵的东西,缺乏和作品的情感沟通。这种情况会大大阻碍学生文学素质的强化,写作能力的提升。笔者以老舍先生的怀乡之作《想北平》为例,进行初步的探究。一、教学探究的背景《想北平》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怀乡之作。这篇作品  相似文献   

16.
正《想北平》是散文经典篇章,也是语文教师公开教学的热门教材。多年来,听该课文的公开课少说也有30节,大谈朴实的多,关注朴实后面的深厚的少。其实,真正淳朴的作品,从不嚣张,也不用尖锐的方式吸人眼球,只有当你贴着文字走进去,浸润其间,才能感觉到那种丰富和才情。《想北平》就是这样的作品。标题"想北平"就颇值得玩赏。平平常常的三个字除了预告本文的内容之外,还包含了非常丰  相似文献   

17.
老舍的《想北平》以质朴的语言抒写了作者对老北京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其译文面向的是西方受众,目的是使西方受众感受中国文化,理解原作者在特定背景下的思乡情韵。接受美学重视文本的社会效果以及读者对文本的参与和理解过程。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张培基英译的《想北平》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8.
王诗怡 《新读写》2008,(10):53-53
老舍曾在《想北平》中这样提到:“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说而说不出的。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看好听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相似文献   

19.
钱雨辰 《中国教师》2009,(Z2):337-338
<正>《想北平》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一个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文章第三段这里我不理解。课文写道:"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  相似文献   

20.
郭冠群 《学语文》2021,(1):74-75
老舍的《想北平》采用欲说还休的方式抒发情感,挖掘北平平民的特色,表现对北平家的思念,又潜藏着忧虑之情,无论是在情感认知还是言说方式上都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