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年来,"身体写作"成为部分女性作家创作的一种姿态和策略.她们把身体当作写作的对象和手段,因此而引起文化艺术界一场沸沸扬扬又难辨是非的争论,并形成中国文坛世纪之交一道独特的风景.客观地讲,"身体写作"的理论与实践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滥觞不无关系,更与中国改革开放后商业化、多元化语境的形成密不可分."身体写作"隐含着女性主义挑战男权文化的精神内核,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又不可避免地落入欲望化、商品化的陷阱之中.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身体写作"的风潮愈演愈烈,文学批评界对此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身体写作与女性写作、女权主义,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伦理问题等方面。本文将通过以下四方面的论述:当代的女性作家,自觉地把女性身体之美放进审美空间,追寻女性身体自然的美丽;中国当代文学中身体写作的语言表达虽然是文学的,但它却以感性的方式与关于身体的美学考察相互印证;身体写作从传统文学作品关注重大主题转向关注自身,关注身体的当下存在,是一种在颠覆传统美学中寻求快感的一种表达方式;身体写作突现出对个人生存状态的美学关怀,来阐释"身体写作"的审美层面上的意义,为前述的现象描述式的文学批评找到更深广的美学背景。  相似文献   

3.
身体写作是将文本与生理的愉悦紧密联系的女性主义写作方式,备受批评界争议,对身体写作重新审视,可以得到两个启示:一是身体写作标志女性主体的确立,身体不是肉体,二是用身体写作不是抛弃语言,身体器官不能替代语言创造。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暴兴的“身体写作”,与中国改革开放后商业化多元化语境的形成密不可分,也是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精神的误解。其动因一是传媒与网络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对其推波助澜,二是巨大的商业利益及男本位视觉文化驱使“身体写作”者们,在市场运作和操作中,媚俗地出卖着自己的身体。“身体写作”道德承载匮乏,诗性缺失,人文追求丧失,彻底背离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1980年代作家将身体纳入写作视野,身体得以在新时期文学中获得全面呈现。解禁后的身体迅速与政治、女权及文化等意识形态相结合,力图发出积蓄已久的最强音:在政治书写文本中,身体通过狂欢反叛的宣泄,成为对抗政治、颠覆清教徒式禁欲主义最有力的武器;在女性主义文本中,身体成为女性争取自身解放、寻找失落在男性话语中自我的工具;在与文化的合奏中,身体成为蕴涵深厚文化内涵、揭示中国文化表象深层底蕴的场所。消费社会的到来带来了女性客体化的男性欲望写作和以观赏交换为目的的女性写作的话语分野。  相似文献   

6.
“身体写作”这一概念是1996年由评论家葛红兵首次提出的。对于“身体写作”现象的评论,批评者的意见虽大多褒贬不一,但主要集中在了女性主义视角上面,认为“身体写作”是女性主义深化的体现,使女性在“身体写作”中找回了自己被放逐的身体和被‘他化’了的躯体。基于此,对此现象进行重新读解,试着说明“身体写作”不但可能不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解放运动,反而应该是女性主义的一次大的失落。女性主义因为“身体写作”现象的出现和愈演愈烈,已呈现出了渐趋式微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埃莱娜·西苏的"身体写作"理论,诞生于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它以反抗和颠覆男权文化秩序为目标,它的目的在于解构以男性为主体而对女性身体的绝对控制,建构一种新的女性思维方式和书写规范。  相似文献   

8.
埃莱娜·西苏的“身体写作”理论,诞生于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它以反抗和颠覆男权文化秩序为目标,它的目的在于解构以男性为主体而对女性身体的绝对控制,建构一种新的女性思维方式和书写规范。  相似文献   

9.
"躯体写作"是西方女性主义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产生和西方女权运动密切相关。19世纪8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文论传入中国,"躯体写作"对当代中国女性作家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女权运动背景的缺失和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使中国当代女性的"身体写作"背离了西方女性主义者提出的"躯体写作"的初衷,甚至走向了故意迎合男性文化的误区。  相似文献   

10.
"躯体写作"是西方女性主义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产生和西方女权运动密切相关。19世纪8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文论传入中国,"躯体写作"对当代中国女性作家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女权运动背景的缺失和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使中国当代女性的"身体写作"背离了西方女性主义者提出的"躯体写作"的初衷,甚至走向了故意迎合男性文化的误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文学审美主义思想是在西方审美主义思想影响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个十年和第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以王国维和鲁迅为代表,主要表现为对科学主义的质疑和反思;第三个十年以蔡元培、宗白华和朱光潜为代表,主要表现为以美育代宗教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一贯蔑视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传统,反对只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的创作方式,其代表作《道 林·格雷的画像》在19世纪90年代上半期曾风靡一时,标志着王尔德写作生涯的转折.该小说无论是从叙事还是从哲理等各方面都体现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念,融入了他对生活、艺术、道德的诸多看法,是王尔德的一次重要的美学实验.  相似文献   

13.
波西米亚艺术与商业精神同时出现于近代欧洲,然而却在唯美主义对资产阶级伦理与生活方式的批判中分离;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努力进行审美救赎观念的实践,但是最终却被资本主义商业精神战胜;二战后,在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高压下,波西米亚艺术家、批判理论家和青年学生开始了新的反抗,而其结果是在70年代后出现了波西米亚与布尔乔亚的融和,形成了新的先锋人群:布波族.这一新兴人类体现了新的工作、生活方式,并担负起完成审美救赎的重任.  相似文献   

14.
萧红和迟子建都有浓厚的乡土意识,但是她们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并不一样,在萧红笔下,大自然在更多的时候被暗示为东北乡民奔放、强悍、坚忍的生存方式,他们沉寂单调的生活一如荒凉的自然。萧红是要透过自然的荒凉来写人性的荒芜,同时,她借助对风物习俗的描绘展现了这里的人们的宿命与挣扎,并对风俗中的迷信予以化批判的观照。迟子建怀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圣洁情怀抒写大自然。她笔下的自然,与小说中人物的纯朴至善的美好情怀相得益彰。她在描写风俗时,不是审视、批判,而是有意略去其中的迷信性质,欣赏其作为人的生命意识的表现,她对风俗更多的是持有审美的态度。她刻意描写东北边陲的自然景致和宁静悠远的民俗风情,是为了借此召唤一种质朴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马弦 《湘南学院学报》2004,25(3):61-64,82
哈代的晚期小说《意中人》,无论是主题内容还是艺术手法,由于其对唯美主义的模拟,从而显露出明显的超前性和现代特征。它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的超越和突破,使之成为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的先声,充分显示了哈代在创作过程中坚持探索和创新所表现出来的出色才能和莫大勇气。  相似文献   

16.
《莎乐美》是王尔德用法文写成的一部独幕悲剧。它无论在主题还是在结构、意象、舞台效果和文体语言等方面都颇具新意,集中体现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莎乐美》是王尔德用心弹奏出的一曲凄婉的唯美之歌,是王尔德悲剧创作的巅峰之作。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初,在我国学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争论。但由于对这一命题理解的错位,因而争论虽然激烈,但都未能切中要害。要想探讨清楚这一问题,必须对命题本身进行辨析,弄清其丰富内涵,并将其放在同一个维度上加以考察和讨论,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审美主义的内涵及其在西方现代美学中的两种路径,即感性的、主体性的审美主义和主体间性的审美主义。最后,笔者对中国现代存在审美主义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对刘小枫先生《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中关于中国审美主义的一些说法进行了商榷,并鲜明地指出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启蒙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从唯美主义文学创作来论述其颓废特征的表现,并从哲学、社会等因素对其成因进行分析,从而深化对唯美主义思潮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尽管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的风格截然不同,但俄国形式主义无论在文艺总体主张以及具体的创作方法上都与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相呼应,而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对其后的文论发展影响深远,因此,厘清两者的文艺思想的关联,也具有从新的维度看待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在现代文论中地位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