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自然第五册第六课是《鸟》,学生所提出、反映出的两个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邓中文 《物理教师》2009,30(10):34-35
飞鸟撞飞机所造成的事故称为“鸟撞”.本刊2009年第2期的文章《“鸟撞”的冲力到底多大》对“鸟撞”过程中平均冲力的大小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关于能量损失问题的困惑:为什么撞击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恰好等于鸟动能的增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学生提出过同样的问题,在此,笔者把本人对此问题的思考写出来,希望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3.
质疑,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促使其对所学的内容进一步思考,跟老师和同学一起研究探讨,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使他们的认识得到提高。一、抓难点质疑。学生在学习一篇文章时,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抓住这些难点质疑是解决困难的最佳途径。如:《鸟的天堂》一文,写了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去,为什么“鸟的天堂”没有一只鸟?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时,引导他们通过讨论,把两次到鸟的天堂的时间及所见所闻进行对比,从而得出结论:第一次到鸟的天堂是黄昏,鸟儿们都休息了;第二次到鸟的天堂是早晨,正是鸟儿活动的时间,就看到…  相似文献   

4.
《群鸟学艺》(通用五年制语文第五册第6课,六年制语文第五册第16课)是一篇阅读课文,篇幅虽然长一点,但叙述的事情很生动。讲的是几只鸟学艺的经过,从而教学生懂得:由于几只鸟学习的态度不同,效果也不一样;道理并不艰深,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它们各自是怎样向凤凰学搭窝的。这篇是阅读课文,教学这类课文,学生不是学新知识,而是把讲读课学蓟的知识加以巩固、运用。教师不要讲得那么多,那么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说、多动手,在自学上下功夫。教师教这类课文,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提出些有启发性、针对性较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教学第八册看图学文《燕子》一课时 ,有个学生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一些鸟名字的汉字 ,都带着鸟字旁 ,如天鹅、黄鹂、杜鹃等 ,燕子也属鸟类、‘燕’为什么没有鸟字旁 ?”他的问题一提出 ,有两个同学反驳道 :麻雀和大雁也都是鸟 ,“雀”和“雁”不也没有鸟字旁吗 ?这些问题提得不但新颖别致 ,而且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不动一番脑筋 ,就想解释清楚 ,是不那么容易的。“燕”没有鸟字旁 ,是由燕的古文字以及汉字的演变规律所决定的。“燕”的古文字也是象形字 ,状如头 ,有翼 ,有尾。但隶变以后的今文字燕 ,却很大程度地改变了象形的面貌 ,由线…  相似文献   

6.
《鸟的天堂》(第十一册)是一篇传统课文,如何教出新意,使学生学得主动呢?下面是这篇课文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读课题,想一想,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提3个问题。 生:我想知道鸟的天堂在哪儿?鸟的天堂是怎样的?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相似文献   

7.
《鸟类动物的特征》是建立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观察,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从而研究鸟的喙与取食的关系,了解鸟类更多的秘密。上这一课一般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课前学生搜集一些鸟类的资料,对鸟类资源有一个大致了解;课中让学生介绍鸟的一些情况,从而引发学生提出一些有关鸟的问题,进而去研究鸟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8.
1.抓难点质疑。学生在学习一篇文章时 ,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课堂上 ,抓住这些难点质疑是解决困难的最佳途径。如《鸟的天堂》一文 ,写了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去 ,为什么“鸟的天堂”没有一只鸟 ?当学生提出了这样问题时 ,引导他们通过讨论 ,把两次去鸟的天堂的时间及所见所闻进行对比 ,从而得出结论 :第一次到鸟的天堂是黄昏 ,鸟儿们栖息了 ;第二次到鸟的天堂是早晨 ,正是鸟儿活动的时间 ,故此 ,看到了鸟儿各种活动的热闹场面。就这么一个问题 ,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 ,使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得到了发…  相似文献   

9.
《鸟的天堂》是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组第二篇讲读课文。作者巴金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了茂盛的大榕树名副其实是鸟的天堂,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这篇课文,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和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动态的方法。“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这句话点明文章中心,意蕴深刻,学生往往不能披文入情地理解体会。如何使学生真切地感悟作者对“鸟的天堂”发自肺腑的赞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便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中…  相似文献   

10.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请学生进行生动的表演,让学生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体验、学习新知识。请学生表演,可以说是一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思考,为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量身定做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不但能深深地吸引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还拉近了学习内容与学生数学现实认知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学习新知识,提高了学习效果。如这样两道题:1.树上有10只鸟,飞走了3只,还剩多少只?2.树上先飞走了10只鸟,又飞走了3只鸟,树上飞走了多少只鸟?学生在独立解答第1题时都完成得又对又快,但解答第2题时…  相似文献   

11.
创生课堂     
有一篇课文《学弈》,讲一名叫“弈秋”的老师教两个学生下棋,第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授,第二个学生在学的时候却一味想着用弓箭去射天上的鸟,而老师未加阻止。结果第一个学生的棋艺大进,而第二个学生却相差甚远。课文的最后提出了学习应该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之论。这篇课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反比例概念的巩固反馈练习时,我借用成语“笨鸟先飞”作比喻加以分析,从而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我先提出了三个递进的问题:1、“笨鸟先飞”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学生:路程一定的条件下,先飞才有意义。2、笨鸟为什么要先飞?学生:笨鸟有自知之明,因为它飞的速度慢,又想和快鸟一同到达目的地,所以必须先飞。3、笨鸟具备一种什么样的可贵精神?学生:不甘落后,努力自强的精神。在这之后,我提出以下问题:快鸟每小时飞行45千米,2小时可以到达目的的,笨鸟每小时飞行30千米,若与快鸟同时到达,应先飞行…  相似文献   

13.
《课外阅读》2011,(12):162-162
今天教学第三课《鸟的天堂》,讲到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却没有看到一只鸟,顺理成章地,我问:此时作者心情怎样?你从哪句话读出来的?学生很容易就答出了“失望”,并找到了“‘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  相似文献   

14.
《鸟的天堂》(小语五年制第八册第23课)由著名作家巴金同志的同名散文改编而成,是一篇训练学生写景的佳作,是学生爱学教师爱教的好课文。现在谈谈我是怎样进行这课教学的。一、开讲入胜,引起兴趣《鸟的天堂》笔调清新流畅,优美动人。通过教学带领学生神驰南国,漫游鸟儿的极乐世界,必将令人心旷神怡。  相似文献   

15.
美的景色描绘,美的语言文字,美的篇章结构,构成了《鸟的天堂》一大特色。 一、从榕树色彩领略静态美 教学一开始,从审题入手,提出问题:“《鸟的天堂》中的‘天堂’是什么?‘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天堂”是指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主要指的是那姿态奇特的“大榕树”;“大榕树”是课文中描写的主体,而“鸟”则是课文中描写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王梅 《中小学电教》2008,(12):40-40
<正>人教版小语第十一册《鸟的天堂》一文,巴金用优美精炼的文笔描绘了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所闻所感。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获得知识,深刻体验"鸟的天堂"的神奇美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课堂教学中,我借助CAI让课堂教学异常精彩,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鸟》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往往认为鸡鸭不是鸟,因为鸡鸭虽然有羽毛,但不能飞。 当学生提出了鸡鸭不是鸟的观点后,我并不急于对学生的观点加以评判,而是鼓励学生讲得好,肯思考,并问其它学生有没有不同的观点,同学们都沉默不语。这时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鸡一鸭,让学生看一看、摸一  相似文献   

18.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文章着重描写了大榕树的静态美和鸟的动态美。在教学鸟的动态美时 ,如果只靠老师空洞讲解 ,学生凭空想象 ,是很难激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学生也很难有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这部分时 ,我通过录像、录音、抓关键词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部分的教案设计 :一、让学生观看群鸟飞行录像片断。请学生们注意观察并准备回答这样的问题 :画面上一共有多少只鸟在活动 ?二、暂停放像 ,请同学回答问题。学生沉默 ,表示无法回答。老师故意说 :怎么都回答不出来 ,老师平常就告诉你们观察一定要仔…  相似文献   

19.
小语八册第六组课文基本功训练侧重于写作方面,重点是:观察事物,要注意静态和动态;读、写文章,要注意这类描写。这次习作,是这项基本功训练的“实践篇”。在指导中,我主要抓了两条:一是帮助学生从读中获得写作要领。《鸟的天堂》《火烧云》可供学生学习的地方很多。但我紧扣训练重点,引导学生着重领会:《鸟的天堂》中,作者怎样从根、叶、枝三个方面写大榕树的静态,从鸟飞、鸟叫、鸟扑翅等方面写鸟的动态;《火烧云》中,是怎样描写霞光照到地上和霞光在天上的景象(静态)  相似文献   

20.
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能力西和县南关小学陈济一、创设阅读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阅读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对课本阅读的指导,引导学生解决“看什么”和“怎样看”的问题。如在教学第一册第1页的插图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观察的:校园上空有7只鸟,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