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范军 《出版科学》2000,(1):15-16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出版家、编辑家。1923年,他应邀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国文部当编辑,1931年转至开明书店当编辑。在从事编辑工作之前和之后,他担任过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师,也曾在教育科研机构供职,但始终与编辑工作紧密联系。1942年,叶圣陶在重庆主持开明书店编辑所的工作,直到解放。  相似文献   

2.
新华社一位资深编辑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编辑改稿好比医生给病人输血,但医生为病人输入的是别人的鲜血,而编辑为稿件注入的是自己的心血。 在人民日报社,就有这样一位为新闻事业倾注心血的编辑,他的名字叫李济国。 怎一个情字了得 李济国在人民日报工作了30年,却做了25年的夜班编辑。他有一张严格的作息时间表:每天下午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对于编辑主体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标准。但大家都存在两点共识:第一,编辑主体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特点。第二,编辑主体的创新性应符合编辑工作的特有规律。在现代信息社会的背景下,编辑劳动的创造性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但对其创造性劳动的特点、编辑主体创新行为的自由度、编辑劳动的独立性等问题,仍需进一步认识。本文分析了编辑主体创新性的三个特点:编辑主体的创新使创新思维变为现实成果,编辑创新的局限性,编辑创新是无形的创新。由各个特点展开对需要编辑主体注意的问题的分析,期望能对时下编辑工作有所启发,对编辑理论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4.
成超群 《新闻界》2006,(6):132-132
有人曾说:“如果你不擅长使用网络,那你就不适合做编辑。”也许这句话有点绝对,但我们不难发现,在网络时代,作为一名编辑,如果不善于使用网络,将难以胜任编辑工作。互联网介入报纸编辑的工作范畴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但在实践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是:编辑们并未真正培养起全面的利用互  相似文献   

5.
协会动态     
中国版协教工委将在京举办三个培训班 为了适应出版单位近两年新参加编辑及出版印制、材料管理人员以及已在出版管理岗位工作多年现缺乏系统专业知识人员迅速提高思想、业务素质的迫切需要,中国版协教育工作委员会最近将在京举办三个培训班。 新编辑人员培训班:招收北京地区出版单位中新参加编辑工作的人员及虽已工作五年但尚未经过较系统编辑业务培训的人员。脱产走读学习35—40天。请出版界有丰富经验的专家、领导系统讲授中国出版工作的性质、任务、政策法规、编辑工作所需的基本业务及经营管理知识,并组织选学科技、教材、辞书及电子出版物等五类专业编辑工作的业务。  相似文献   

6.
笔者从事新闻工作已近20个年头,而专门干编辑工作的时间恰巧是我新闻龄的一半。10年的编辑生涯使我获益匪浅,感触颇多。但体会最深的就是:编辑工作过程就是新闻策划过程,策划是报纸编辑的看家本领。所谓报纸的新闻策划,是指按照一定目标对报纸系统地进行整体设计的一种实践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指整体策划、组稿策划和版面策划。报纸栏目的设置及版面质量的优化有赖于编辑的策划水平。作为一个报纸编辑,从他接到一个版  相似文献   

7.
期刊编辑工作是编辑工作的一种。但编辑工作又是什么呢? 我们不妨是从字义、词义考察。编,本有组织、排列之意;辑,本有收集、聚集之意。在编与辑二字未缀合成词之前,称这种工作为“辑而论纂”。如称:“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编与辑之缀合成词,至迟当始于唐代。因李延寿之《南史》已称: 少好学,能属文,家有旧书,例皆残蠹,手自编辑,筐箧盈满。这里所说的编辑,虽与今日的编辑工作内容不尽相同,但已是用以指对书稿进行某种工作了。  相似文献   

8.
青年编辑的健康成长和有效成才,既是青年编辑个体的主观愿望,又是编辑工作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根据笔者的所做所思,较为具体地剖析了青年编辑成长过程中的若干共性问题,愿对青年编辑同仁有所启发。 从1988年4月28日起,笔者已经在东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工作了8年。在这8年中,有过迷惘、虚度的经历,但更多的是兢兢业业地工作,实实在在地贡献,同时保持一种渴望进步的心态,并致力于使这种愿望得到支持,将这种愿望付诸实践。在笔者工作4年以后的1992年,对学报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均已比较熟悉,但对现代化出版技术却几乎一无所知,故于1993年年初自费购置了386微机一台。同时从一般计算机技术和电子出版技术两个方面提高自己的编辑工作现代化水平,并为日后开始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作些知识储备。在第6年笔者获准参加了博士生入学考试,第7年正式进入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阶段,边工作边学习。也正是在进入第7年以后,在电子出版及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以及编辑工程学研究这两大方面,先后撰写多篇论文并被有关刊物采用。第8年又通过公开竞争被学校任命为东南大学学报副主编,所肩负的责任更大。回顾8年成长过程,笔者认为:主观上,自己把自己当回事,自己把自己的工作当回事,客观上,别人和所属部门自然会把自己当回事。这样  相似文献   

9.
作为作家的叶圣陶似乎要比作为编辑的叶圣陶拥有更高的知名度,其实在他五六十年的文学生涯里,始终未曾脱离编辑工作.用叶老的话说:“我的职业,第一是编辑.”的确,叶老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为他人改稿子、看稿子、编书、校字中度过,是一位颇有声望的优秀编辑.还在苏州乡立中学读书时,叶老就与人合办油印小报《学艺日刊》,当时叶老只有15岁.1928年,叶老在商务印书馆担任专职编辑,后来开办开明书店,当编辑直到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叶老担任出版署署长,主管科教书编辑工作.后任教育部副部长、仍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之职.地位变了,工作忙了,但并没有改变他一丝不苟的编辑作风.后来,由于年老缘故,叶老的视力衰退了,甚至难辨笔画,但仍坚持让别人念说改一些短稿,继续从事他热爱的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在长达65年的编辑实践中凝练出内容丰富的编辑理念,其虽言简意赅,但都切中要害。文章就学术期刊出版的主要流程,从提升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含金量的前提、基础、关键所在、基本保障四个方面阐述了学术期刊编辑应遵循的叶老的编辑理念,并论述了其在编辑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说,编辑的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意思是编辑在默默辛苦地为作者做嫁衣,无名无利.但14年的新闻采编工作中,我越来越深地体味到,编辑的工作决不止于此,编辑的境界也不止于此.  相似文献   

12.
告读者     
《编辑学刊》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本刊的宗旨是:积极开展编辑学的研究,总结和交流编辑工作的经验,提高编辑队伍的素质,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出版事业尽一点微薄的力量。编辑作为职业和工作,有记载可查的,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编辑为我国文化的源远流长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长期以来,编辑们有一个“为他人作嫁衣”的好传统,但也因此忽略了自身工作的建设,以致至今还没有一部总结编辑工作经验、探讨编辑工作特点和规律的编辑学。有人就说:“编辑无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把鲁迅称为“中国的高尔基”的,不乏其人。鲁迅与高尔基,这两颗同于一九三六年陨落的文坛巨星,确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个相似之处,不仅表现在文学创作上,也同样反映在编辑工作方面。一鲁迅与高尔基都有丰富的编辑工作经历。鲁迅曾参加过十八种报刊的编辑工作;高尔基编辑的报刊少一些,但也有十三种。在数十年的编辑生涯中,他们都始终把编辑工作当成为真理和正义服务的职业,通过自己编辑的报刊和撰写的文章,一面  相似文献   

14.
学报稿件虽经专家匿名审选,但编辑人员的编辑加工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编辑人员的编辑加工工作在保障学报质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编辑人员要通过编辑加工工作把好稿件的政治关、学术关和技术关。把好稿件政治关江泽民同志指出:"新闻单位一定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舆论导向正  相似文献   

15.
常言道:编辑不过是剪刀加浆糊。我说,剪刀与浆糊固然不可少,但编辑还有一支笔,改稿是这支笔的重要功能。我在十年编辑工作中不断体会,越来越觉得改稿之笔是十分重要而又得小心慎重的。一、什么是编辑改稿图书质量的优劣是出版生产力高下的标志。编辑是活跃的生产力,编辑改稿是图书编校质量的重要环节。编辑改稿的内涵是图书质量的优化,是编辑运用自己掌握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编辑的专业方向决定选题的方向,对选题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出版社的规模、体制、经营方式、人员构成状况等对编辑专业方向与选题工作的有机结合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例如,当出版社规模较大、编辑人员专业构成比较齐全的情况下,会让编辑做自己专业方向的选题;相反,则需要编辑具有把握跨专业选题鉴别的能力.在自己不擅长、不熟悉的领域做选题判断虽然很难,但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化难为简,把握方向:  相似文献   

17.
苦耶,乐耶!?     
步出校门,进到湖北日报当编辑,一晃30好几年就没挪窝。虽编过文教、理论稿件,但较长时间是编辑文艺副刊或主持这方面的工作。说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这无疑是对编辑奉献精神的赞誉,同时也是编辑本人的自嘲。确乎,在一次某作家的作品讨论会上,有位老编辑嗟叹:“缝缀了一生,自己到头来只有几块尚未连缀成衣的布片。”  相似文献   

18.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期,编辑出版业在宋代正式形成.它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以自然传播为主的状态,进入了编辑传播为主的新时期.宋代编辑具有如下特点:①兼任制:官方出版业的编辑多由官员兼任,家刻和坊刻的出版机构则由藏书家、出版人兼任;②编辑工作体制尚不十分完美,编者与作者,编辑和编纂仍有界限不明之处,但  相似文献   

19.
蓦然回首     
一位作家曾用这个题目写他的创作道路。我也借用这个题目写一写我的编辑生涯。一-题记人生的环境和机遇比个人选择更起作用。比方说,我当编辑就和我的选择没有什么关系。我是学法律的,离开学校后,在共青团系统做宣传工作。1955年,听从组织分配,调到出版社,一干就是一辈子。当编辑虽然不是我原来的志愿,但我很快就爱上了这项工作。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信奉“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道德要求;另一方面是,我发现编辑工作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例如:编辑工作有动有静,不是成天蹲办公室,也不是成天四处跑,很适合我的口味;编辑工作的对象是不同的作者、读者和书稿,有无限的  相似文献   

20.
近日,收到河北教育出版社老编辑张慧芝女士的《编辑岁月》一书,闲暇之余披览数次,颇有所得.虽然与作者张女士素不相识,但仍想向读者推荐此书. 《编辑岁月》包括九个部分,即:选题记、作者记、审读记、书评记、档案记、练笔记、困知记、忧思记、真情记,可以称之为“编辑九记”.它全面记录了一个从事编辑工作近30年的老编辑对书、对人、对事的态度与真情,并以拳拳之心向青年一代编辑人传递着编辑工作的经验与心得、编辑人的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