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 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传统的德育方法 ,只注重对受教育者实施道德知识的输入和笼统的品行要求 ,缺少可操作的科学措施 ,从而使德育过程缺少必要的调控。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德育过程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 ,有其固定的心理结构 ,这一结构由影响源、道德认知、道德感抉择、道德意志调控、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其中 ,影响源和道德行为是德育过程的“输入”和“输出”阶段。根据其结构 ,班主任可以把握学生品德的整体面貌 ,针对每一成分进行持续性的教育 ,这样可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实效。一、控制影响源的方向、性质 ,最大限度地发…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给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压力,也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挑战。特别是在当前社会新旧体制转变过程中教师队伍里出现了一些与教师职业道德相悖的现象,如有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淡漠,对学  相似文献   

3.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受教育者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促进受教育者提供道德认知,增强道德信念,养成道德行为的教育过程。可德育是一个千古难题!在社会转型和生活剧变的新时期,德育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更艰巨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从播种到收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重视这个过程,就不可能获得切实的收获。同样,德育也是一个过程,是比从播种到收获还要繁杂得多的过程。所以德育工作很难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尤其是对所谓的差生,靠一两次谈话或一两次家访是难以有根本转变的。德育忌心浮气躁,忌急功近利,忌粉饰张扬。德育必须重在对过程的把握,以为师者的宽容赢得被教育者的亲近与信任,以为师者的浓浓情怀与工作的细致赢得被教育者的心悦诚服,以为师者的耐心与从容赢得被教育者的冷静与理智,以为师者的恰到好处的点拨与激励赢得被教育者的茅塞顿开与彻底转…  相似文献   

5.
学校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相当多,通过团支部、德育处、班主任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挖掘各学科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德育渗透,效果更为显。现结合我校一年级学科德育的实验探索谈几点感受。  相似文献   

6.
小学作为基础阶段,其教育水平和质量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也应当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和德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主要探讨了小学德育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李炳杰 《中国德育》2006,1(3):76-76
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又是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地把思想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品德的过程,因而也是道德接受的心理过程。道德接受的原动力是人类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道德需要,而道德需要产生于主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接受必须在道德选择的基础上进行,对主体道德选择影响最明显、最经常的因素是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  相似文献   

8.
人的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整体,是发展变化的。从纵向分,可分为初始结构、形成结构和定向结构三个阶段;从横向分,可分为品德认知、品德意向和品德能力三个层面。针对没德育对象的品德结构,应确立多层次教育目标,采取生动活泼的德育方法,选择适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的德育内容,最终实现德育科学化。  相似文献   

9.
10.
裘指挥 《江西教育》2001,(11):24-25
当前德育实效不够理想的原因,从根本上看主要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对德育过程的本质和特殊性的认识不透。特别是许多德育工作者习惯于把德育过程等同于一般的认识过程,忽略德育过程中的“特殊双主体结构”,未能深刻理解德育过程固有本质赋予德育过程中的组织形式、内容、方法等的特殊意义。本文拟就德育过程的本质及其特殊性做一点探讨。一、德育过程本质的界说根据唯物论的观点,在事物发展中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德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对象这一内因的能动作用,德育工作者的作用是组织适合德育对象…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发展,将网络融入中学德育成为大势所趋,如何利用网络和计算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当前班主任工作中需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网络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一、拓展德育平台,实现德育平台网络化利用当前学校的网站设置相应的德育栏目,如主题公告、文明之星、德育之星、师生聊天室、公民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2.
张有为 《甘肃教育》2007,(9X):50-50
德育工作,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奠基工程。其效果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寻求科学、有效的德育渗透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王宝珍 《班主任》2001,(11):13-15
我校遵循德育工作规律,积极探索德育管理的途径和方法,注重德育实效性,开创了我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坚持知行统一是德育的根本目的,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是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然而在现实道德生活中,我们所面临的窘境是受教育者一方面在传统的德育模式下对一些道德辞令背得滚瓜烂熟,而另一方面一遇见真实的道德情境,又不能根据道德原则和规范行事.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的现象大量存在.尽管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也反映出我们德育工作中存在着一些较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古往今来,德育时机一向被人们视为关系到德育成败的关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提到,德育要把握时机,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也曾提到,在德育过程中应把握德育时机,"如时雨化之"。然而,由于德育时机的出现具有偶然性,且稍纵即逝,教育者若未能及时捕捉和利用德育时机,其德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则会大打折扣。因此,教育者只有把握德育时机的形成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科学的方法,创设大量的德育时机,才能取得最佳  相似文献   

16.
探索德育方法与理念的转变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飞 《教育与职业》2006,(21):140-141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高校德育在方法运用上陷入了困境,对德育的实效性产生了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应从理念上进行转变,并在德育方法的具体运用上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7.
多年班主任工作的经历,使我体会和感触最深的就是:教育离不开情感。离开情感的教育是苍白干瘪的,毫无生命力和说服力的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学生的眼睛是最敏锐的,他们会从教师的眉宇之间、微笑或叹息中。体会教师的思想感情,会通过教师的举手投足看出情感的真伪,并通过教师心灵的窗口看穿世情。  相似文献   

18.
所谓德育的实效性,是指教育者通过德育过程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也即德育预期目标达到的程度和德育任务实际完成的状况,最终体现在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并以学生是否达到社会的实际要求来检验。由理想型教育转变为实事求是型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20.
潘越 《教学与管理》2012,(24):37-38
一、德育内化与内化过程1.德育内化德育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将社会的政治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内部需要的动力,从而使自己自觉地追求道德。德育内化往往以德育的本质和价值为出发点,重视对受教育者的需要、动机的培养,关注受教育者的感受、认同和理解以及自觉自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