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朝名臣范仲淹在其名作《岳阳楼记》的结尾,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呼声,表现了作者虽怀才不遇,受谪遭贬,仍忧国忧民,不忘己责的心愿。这难能可贵的忧国心、爱民情,脍炙人口,千百年来有口皆碑。确实,在那样的时代,范仲淹作为一个封建官吏,能有这样的思想情操,是值的称赞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能真心与民同乐,“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并不多见,因此,象范仲淹这样的人的英名也就必垂青史了。在过了数百年后的中华大地,历史发生了巨大  相似文献   

2.
司马光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他是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是一个典型的东方式的正派人。以前,因认为王安石变法是革命的,司马光反对变法就成了顽固派;王安石变法是唯物的,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就是唯心的。这种看法明显地具有偏颇之处。他既忠君又忧民,和范仲淹等封建“良相”很相像,他具有突出的封建正统历史观,他借历史宣扬封建礼教,把“孝慈仁义、忠信礼乐”等封建道德作为百世不易之“道”,他的一生堪称封建伦理、政治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读《岳阳楼记》 ,都佩服范仲淹。大家都知道 ,范仲淹作《岳阳楼记》的心境并不好。当时 ,他因为遭受贬官贬谪的打击 ,心中还郁结着阴云。他似乎确有志士的执著和文士的豁达 ,因此能不为灰暗的心情主宰 ,依然用笔写出颇具意气的心曲。如果不是有人硬要挖掘他宦海浮沉留在文中的“烙印” ,谁能从文中读出作者低回的情绪呢?读《岳阳楼记》大半留下的就是这种印象。然而 ,有材料表明 ,这仅仅是范仲淹思想的一面。他的另一面 ,骆玉明先生在《新民晚报》的一篇文章中讲道 :“说起范仲淹 ,人们容易想起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  相似文献   

4.
范仲淹何许人也 ?一般人对其所知不多 ,多数人倒知道有这样两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要询及这两句名言出自何处 ?出自谁人手笔 ?知其一的已属不错 ,知其二的 ,已属优秀了。再询及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人 ?做人做事有些什么功德事业 ?大多对其不甚了了。这仅是小范围间的随意扯谈 ,一孔之见 ,不作全豹之论。“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那么范仲淹究竟何许人呢 ?为什么要读点范仲淹 ,学点范仲淹。历史都一笔笔清楚地记载着他的功德事业 ,我先录出些许 ,以供初步了解。…  相似文献   

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宋代著名的直节忠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提出的观点。意思是说一个仁人志士是应该在天下人之前忧虑,在天下人之后享乐。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能在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时代提出这样的忧国忧民观,还是难能可贵的。为国家、民族的利益着想,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代有“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念念不忘平定中原的陆游、“精忠报国”的岳飞等民族英雄。在二十世纪的前四十九年,由于晚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使得中国山河破裂,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又出现了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这些“中国的脊梁”,他们本着“先天下之忧而  相似文献   

6.
据说,宋朝的范仲淹幼年不幸,却从小就懂得立志。有一次,一个算命先生来到了他们村里,看到范仲淹从旁边路过,就问他:“我帮你看看未来,如何?”范仲淹说:“你帮我看看,我将来能不能当宰相?”  相似文献   

7.
脍炙人口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几百年来流传不衰,至今还给人们以宝贵的启示。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不仅在《岳阳楼记》里写下了这样的名言,而且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也身体力行做出榜样,几百年来一直被世人传为美谈。范仲淹一生在朝为官,他虽身居高位,却不忘节  相似文献   

8.
向阳花木     
宋朝的俞文豹在《清夜录》中记载,宋代范仲淹镇守杭州时,他的僚属官兵都得到他的推荐与任用。只有一个名叫苏麟的僚属,作一个小小的巡检,因公外出,未得到范仲淹的重用。苏麟回来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向范仲淹进诗一首,其中有两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看了,知道他在发牢骚,就重新给他安排了满意的职位。成语“向阳花木”就是从这桩事引出来的,它和“近水楼台”一样,都被人用来比喻由于地位或关系近而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  相似文献   

9.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政治主张和文学论著中蕴含着他对人才问题的精辟见解,这些见解,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唯“贤”“能”是举,不拘一格用什么样的人,选拔什么样的人才,这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问题,因此,范仲淹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工作.在选才的素质上,他强调“贤”与“能”.认为“贤者在位,能者在政,可以医国救民.” 所谓“贤”,即品德高尚,指的是“以仁义为心,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凡事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  相似文献   

10.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过这样几句话:“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乃重修岳阳楼,属予作文以记之。”所谓“属予作文以记之”,就是指滕子京给他写了一封《求记书》这份《求记书》叙述了作者请求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的原因,和他对洞庭湖景色的高度赞赏。读一读《求记书》,对于我们阅读《岳阳接记》是有帮助的。为此,我们特从《隆庆岳州府志》中将《求记书》摘抄出来,作些注释,并译成现代汉语,与《岳阳楼记》注译同时在本刊发表。滕子京在给范仲淹写这封信时,还随书附上一本《洞庭秋晚图》以便范仲淹“涉毫之时,或有所助”。但是我们决不要以为范仲淹写作《岳阳搂记》便是看图作文。第一,范仲淹是吴县人,吴县临近太湖,而太湖与洞庭湖的景物有近似之处;第二,范仲淹幼年时期曾经寄寓于洞庭湖滨的安乡县,亲眼见过洞庭湖的阴晴晦明和四时景物的变化。《古今图书集成。聀方典》第一二二四卷中就写着:“安乡县,范文正公读书堂在县西。”第一二二五卷又有许宗鲁写的《范文正公读书台记》,对范仲淹“束发时依亲读书”于安乡的情况有详细的记述。这就证明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是从实际生活体验中写成的。《求记书》和《洞庭秋晚图》只不过在他,“涉毫之际,或有所助”罢了。  相似文献   

11.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热心兴学育人的著名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努力扭转当时衰颓的学风,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范仲淹所处的时代,“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十分严重,对此他十分忧虑,曾多次言朝政得失,要求变更天下弊事.当时范仲淹享有很高的声望,于是宋仁宗在庆历三年(1043),任命他为参知政事,实行全面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在这期间,范仲淹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  相似文献   

12.
<正>范仲淹早年家中贫困,但是他酷爱读书,后来终于考中进士,走向政坛,成为北宋庆历年间政治改革的领袖。他在镇守西北边疆时,对抵御西夏,巩固国防也做过很大的贡献。好多人在做了大官之后,往往就中断了读书和写作,整天只顾忙于钩心斗角和玩弄权术。可范仲淹却不是这样,作为政治家的他,还能同时成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这要得益于他的"弯腰"  相似文献   

13.
中专语文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中专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传授给学生,培养他们具有先进的思想文化、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 中华文化资源丰厚、博大精深。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是“文道合一”,不少名篇杰作反映出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进步思想、高尚气节和崇高品德。如北宋范仲淹,身为封建统治阶级官员,在自身“处江湖之远”的境地中,仍然坚持进步思想,他的思想境界要比一般的封建官员高得多,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思想,已经摆脱了他所属的那个阶级…  相似文献   

14.
和谐,是一种美好的社会境界,也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境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为艺术珍品,千百年来让读者如饮甘泉,甜美无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蕴含着和谐之美。一、立意上,倡导和谐。《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不仅是封建士大夫立身的规范,而且超越时代,也是现代公仆理应做到的,更是创建和谐社会对人民公仆提出的要求。可是,而今这样“先忧后乐”的公仆固然不少,但是先乐后忧、乐而不忧,甚至因求乐而贪墨、而枉法、而残民、而祸国的不是并未绝迹吗?这篇记文一…  相似文献   

15.
某日偶翻报纸 ,见有《伟大的教育家范仲淹》一书的评价 ,书名先使人耳目一新 ,羿日去一位熟人办公室 ,见桌上竟有此书 !欲借来一读 ,不意此君竟说出“案头书皆可拿 ,唯此书不可借”的话。无形中更增加了我要弄到这本书的欲望。此书作者何人 ?在看了两次书名后并未在意。因为我读书看文章 ,象吃东西一样从来只尝味道不管产地、品名。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说妇孺皆知 ,而在我青年时代那食不果腹、衣难蔽体的岁月 ,更曾用他“断齑划粥”的刻苦精神砥砺自己。称范氏是教育家 ,本就是前无古人 ,而贯以“伟大”二字 ,则…  相似文献   

16.
宇文融是唐朝开元年间的名臣。他在开元七年至开元十七年仅十一年的政治生涯中,曾拜御史中丞,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的主要政绩,就是主持了全国的检查籍外占田和搜括逃户的运动,第一次就括得“客户八十余万,田亦称是。”象这样大规模的、有成效的检田括户,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对于他的检田括户,历代封建史家多持贬词,给他戴上了一顶敛臣的“桂冠”,甚至认为“可杀”。  相似文献   

17.
欧阳修无论人品或学术都是封建社会的特出者,曾巩称之为“蓄道德,能文章”,绝非溢美之辞。他官至参知政事,不可谓不达,但在仕宦四十年中,“屯邅困踬,窜斥流离”,颇有世路岖崎之感,其间表现了他的“果敢之气,刚正之节”。庆历三年,宋仁宗任命杜衍为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富弼为副使,旋又以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任命欧阳修、王素、蔡  相似文献   

18.
岳阳楼记     
角度之一;画龙点睛的“文眼”。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不仅出色地描写了岳阳楼的壮观、洞庭湖的“物异”和“迁客骚人”的“情异”,还借写景抒发感情、发表议论,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言,深刻地揭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它就是范仲淹在本文中巧设的“文眼”。这个“文眼”把全文的思想与艺术统一起来,成为“聚光点”,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思考的余地,它不仅是全文布局谋篇的焦点,在结构上牵动制约全篇,正如刘熙载所说的,其“揭全文之指”,画龙点睛,使本文更富文彩,含蓄而深蕴,而且还表明了范仲淹自己的理想以及他在逆境中的不屈不挠的进取意志和砥砺自己、勉励自己的崇高  相似文献   

19.
范仲淹在河南邓州的知州任上,写出了《岳阳楼记》。这篇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千古名文,成了读书人的座右铭,成了有志之士的最高精神追求。在这之前,中国的知识分子总是在封建君权与神权的精神围剿中彷徨矛盾,困惑犹疑。范仲淹让他们摆脱了到底为什么的艰难抉择,摆脱了封建伦理的桎梏与藩篱,走出了一条属于知识分子自己的路。在教学该  相似文献   

20.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溢号文正公。祖居州(今陕西彬县),后因战乱南渡长江,居苏州,遂为苏州吴县人。范仲淹一生,可谓少年多磨难,仕途多坎坷。据《宋人轶事集编》,“范文正以育事三黜”。第一次是天圣七年(1029)。仁宗年已20岁,本该系政,刘太后不但不还政六宗。而且要他在这个冬至日率百官为她up头庆寿。范仲淹认为这“亏君体、报生威,非所以垂法后世也”①,并上书批评这一做法,以至令举荐他的晏殊非常恐惧。范仲淹一如既往,不久又上书要求太后还政仁宗。朝廷降诏令,贬他任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一带)通判。第二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