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曌 《学前教育》2009,(9):23-23
一到户外活动的时间,孩子们就雀跃着、拥挤着奔向室外。于是,在出门这一环节,总有孩子摔倒、跌破:“老师,是后面人推我的……”“老师,他们挤我……”更有一些孩子被压倒了,却依然兴奋,有的还满脸笑容,甚至有意再往人身上压。他们意识不到这是危险的、是不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到邻居家串门儿,无意中遇上了几位年轻的父母正在聊各自的孩子。一位母亲说:"我女儿性格太孤僻,进幼儿园都一年了,仍然不合群,常常一个人搂着一堆玩具在一边玩。"另一位母亲说:"你孩子还小,我姑娘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也没见他交几个好朋友。"站在一旁扯着孩子手的爸爸插话说:"他们都是小姑娘,怕羞。我儿子与他姑家孩子,每到一起玩不上几分钟就吵起来。你争我夺的,互不相让。"家长们打开话匣子,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有的说,孩子学习挺好,却轻视那些能力不如自己的同学。有的说,孩子太任性,对老师不尊重,常与老师顶嘴……他们的一言一语都包容着对子女的忧虑和期盼。  相似文献   

3.
宽心小站的朋友: 您好!我是一名工作不到三年的新老师。在家长工作中,我发现无论我如何努力,家长都很漠视我的存在,只要有老教师在,他们就从来不主动与我交流。这几天,欣欣小朋友身体不舒服,连续几天都带药来。欣欣妈妈每次送孩子,总会东张西望地找什么,我主动询问有什么事,欣欣妈妈总是说没什么。可和我搭班的徐老师一来,欣欣妈妈马上就笑脸相迎,请徐老师多关心欣欣的身体状况,并将药交给徐老师,要求给欣欣按时喂药。家长的不信任,大大打击了我做家长工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跟老师交流后我才知道,老师最喜欢的莫过于孩子主动参与活动,愉快地跟老师合作,向老师学习。可是,我被告知,我儿子跟老师合作得不甚好,表现得不够自信,常常不知道该干什么。  相似文献   

5.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学生课堂沉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英语口语教学课堂中的学生沉默 1.课堂沉默现象 英语课堂教学常常发生以下情况:学生总是喜欢坐在教室的后排座位;上课时学生喜欢低着头、不愿意与老师交流;学生很少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由于紧张,即使是简单的问题他们也不愿意开口。  相似文献   

6.
孙世红 《西藏教育》2012,(12):56-58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工作中接触了很多身心俱疲的家长、老师。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声称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孩子,把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学生。可是孩子却并不理解,教育达不到预期结果,这让他们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其实我一点也不怀疑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爱,可是我却遗憾地发现他们爱错了方式,或者说他们不会爱。  相似文献   

7.
简单的难题     
季新萍 《早期教育》2005,(10):23-23
天天是个内秀的孩子,他不爱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不喜欢特别热闹的游戏,也不主动和老师交流.但是默默无闻的他常常会给我们一些惊喜:他搭的城堡对称别致,漂亮又气派;他画的画儿想象力丰富,色彩和谐;他的数学计算准确,思路清晰……这么个聪明的孩子,却有个让老师和家长都很烦恼的问题:大便不会自理.  相似文献   

8.
安安的世界     
葛琳 《学前教育》2021,(5):40-43
安安是这样一个男孩:他常常自言自语,游离在集体之外;常在活动中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怪相”,不受小伙伴喜欢;拒绝和人交流,不积极参与任何活动……针对他的情况,班级老师曾使出“浑身解数”,却毫无效果,只好在确保他安全的基础上,让他“自由”发展。每次路过安安所在的大一班,负责教学管理的我总是热情地和他打招呼,或主动跟他聊两句,我希望班级里的每个孩子都能开心地融入到活动中去。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新学期的到来,我接手了一个新班。第一天报名我就发现了一个特别的学生——吴X,一个极其漂亮可爱的女孩。然而一月下来,在惊叹于她的可爱之时,我却发现她的"与众不同":看起来灵动的她听不到只言片语,她常常一个人不言不语地呆在一边,不和别人交流,更不和其他孩子做游戏;当你和她交谈时,她不会看着你,对你的话置若罔闻、不理不睬;对于她不愿意做的事情,她总是一动不动,不理会老师的好说歹说,甚至是批评……看着这样一  相似文献   

10.
从一年级一直带到五年级.我以为我了解这群孩子,对他们的得失和需求了然于胸。这种自信使我常常得意忘形:这些孩子太幸运了.幸运地碰到了我这样一个愿意相信、理解、宽容他们的老师;他们太幸福了,他们的老师——我,常为他们的幸福、快乐而反思着,学习着。就在我“沉醉不知归路”的时候,一条来自家长的短信在我的心中激起不小的涟漪——她告诉我,自己的孩子说班级有同学收费租借图书。  相似文献   

11.
王丽 《宁夏教育》2010,(12):13-14
儿子上小学时,一直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也是我心中的好孩子。可是,上初中不久,我却被“请”到了学校,理由是:”他上课小动作和废话太多,自己不好好听课,还影响了其他同学。”我只好配合老师说:“请给他一次改正的机会,如果还是不改,我只好领回家了。”之后,老师让孩子先回班,我留下再交流。等老师和我谈完了,我回到教室找孩子,原本想大发雷霆的我,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提问孩子的时候,能够积极举手发言并且思维活跃的就那么几个孩子,像张某、闫某、李某等。然而,另外一些孩子却很少发言,常常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为什么这些孩子不爱举手发言呢?是因为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不出来,还是本身上课不够专注,从而使得思绪游离于活动之外;或者是即使知道答案,却因生性胆小而不敢回答。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逐渐发现了这些孩子不爱举手发言的原因所在,并随后采取了相应的教育措施。像付某、刘某等孩子是因为胆小而不敢回答问题,我就鼓励他们大胆举手,并及时对孩子的回答予以肯定和表扬,使他们能够逐步养成大胆发言的好习惯。对倪某、田某这些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孩子,我就有意识地进行提醒、引导他们的注意力。对于年龄偏小的孩子,我提问题时尽可能简单些,从而帮助他们获得更多自信。与此同时,我还对积极举手发言的孩子给予奖励,如回答得好可以奖励两张票票,积攒够十张就可以跟老师兑换礼物,这样能持续保持礼物对他们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钱灿 《四川教育》2010,(10):21-22
亲子交流也需要智慧 美国心理学家阿戴尔·弗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一书中,就如何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时写道:“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却常常不认同孩子的感受。  相似文献   

14.
平时批改作业,我经常用一种方式,就是在孩子的作业后面写一些批语。如:“孩子,你的作业写得很漂亮,老师真为你高兴。”“孩子,你有进步,希望你好好努力,相信你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你上课有发愣的时候,能告诉老师你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了吗?”等等一些鼓励孩子们认真学习的话,一些探索他们内心活动、和他们进行交流沟通的话。这样的批语曾经被领导表扬过,也曾经得到家长的认可,我自己也一直觉得挺可行。因此,虽然在批改作业时常常为写评语而忙得不可开交,但是我却总是因为它有助于学生的成长而乐此不疲。新学期伊始,我任教小学五年级语文不…  相似文献   

15.
编辑老师:您好!我很注重诚信,不仅经常要求自己“言必信,行必果”,而且也经常这么要求孩子。但他却经常做不到,比如说去同学家玩儿,说好了几点回来,到时间却没回来;说好了几点完成作业,到时间却没完成;说好了只看一部动画片,看完了却还想看;说好了明天去学讨厌的钢琴,到时候又不愿意了……我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6.
设计意图:小班开学初,有些孩子因为不适应新的环境常常会哭。这时,老师通常会把他们揽在怀里。但我们发现,有的孩子会乐意让老师抱抱,有的孩子则会拒绝。为了拉近老师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帮助孩子尽快融入集体。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和兴趣特点,我将他们熟悉的"喜羊羊"形象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并对其中一段  相似文献   

17.
师爱的魔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师爱是一种魔力,具有神奇的作用,它能使学生们精神愉悦,给他们温暖和动力。 开学不久,班里渐渐冒出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名叫锐的男孩上学期末转入我班。他特别调皮捣蛋,常常迟到,还乱扔垃圾,多次跟同学打架。他母亲说,他从幼儿园起就这样,总是好打闹,但静下来后什么也不跟别人说,也不跟别的孩子交流。因为调皮,以前的老师罚他站时却被他咬了大腿,不得已,才换了环境,转到二小来了。  相似文献   

18.
有些小学生在上课时常常有一种难熬的感觉,40分钟的时间对他们来说显得特别漫长、痛苦,在老师组织的教学过程中,他们似乎是一个旁观者,无法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一方面老师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他们即使懂了也不举手,不发言,就像上课时没有这些人一样;另一方面,他们感觉不到老师、同学对自己的需要,似乎老师不关心、同学也不关心,老师提问从来不请他们回答,他们成了课堂中“多余的人”。这表明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一种孤独感。  相似文献   

19.
欢快活泼、高能量的调皮孩子,或许经常会惹你烦恼、生气甚至愤怒。我常常看到他们在音响店里淘碟、在操场上玩球、在网上冲浪,那么兴趣盎然,而老师却往往批评他们“玩物丧志”!他们在地上和稀泥、捏泥巴、玩打仗游戏,不亦乐乎,而父母却常常呵斥他们:“这么脏,不准玩!”  相似文献   

20.
洪劬颉 《江苏教育》2014,(21):16-19
<正>王兰老师是那种你遇见了要深深鞠躬致敬的人。耄耋之年,已届九十,仍坚持每日上午来到工作了一辈子的南京市长江路小学,与孩子谈心,与老师交流。我常常想:在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中,踟蹰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那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去年冬日一个阴雨连绵的清晨,我因事去长江路小学,在楼梯道转角处,一群孩子簇拥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孩子叽叽喳喳地说话,老人笑容灿烂……我在那一刻知道:这就是我常常听说的王兰老师。隔着一群孩子,我对王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王老师跟我握手,之后,被孩子们簇拥而去。王兰老师将一生献给了教育,将一生献给了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