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的“灵性”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的天性,教育就是要发展孩子们的“灵性”。正如卢梭、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教育家一致强调的:“真正的幼儿教育,应该以活动为中心,观察孩子的天性,激发儿童的天性,发展儿童的天性,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意义所在。”^[1]那么,如何使儿童的“灵性”得到充分、自由和健康地发展呢?  相似文献   

2.
不假思索,完全出于自发的行为,不是天性,就是习惯。故教育家说:“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习惯仅次于天性,其对人成长、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不知哪位诗人曾这样写道:“播种思想,便收获行动。播种行动,便收获习惯。播种习惯,便收获性格。播种性格,便收获命运。”习惯是如此重要,所以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要重视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避免不良习惯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一、习惯的重要性 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中外教育家十分重视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就是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和他的天性一样自然,这个时期养成的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  相似文献   

4.
付敏 《贵州教育》2010,(12):46-46
教育家朱永新说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发展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按照教育规律行书,既要稳扎稳打地抓好基础教学,又要不断开创新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颜元和卢梭两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有很多方面相当接近。颜元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猛然地批判了旧教育,他的实学教育思想给后世教育以活力;卢梭“变抑制天性的教育为尊重天性的教育,是教育上的巨大变革”。两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都很大。  相似文献   

6.
尊重的艺术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中最深刻的冲动。”教育家爱默逊有句名言:“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尊重是一粒种子,只要把它撒进教育的土壤,就会不断地生长出更多的信任和爱。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尊重学生,才能让“尊重”扎根于教育的土壤呢?  相似文献   

7.
大教育家卢梭、裴斯泰洛奇和蒙台梭利等都曾经表示:教育的本质应该以活动为中心,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的天性,激发孩子的天性,发展孩子的天性,这才是教育根本意义所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审视少先队的体验教育,不仅要充分发挥“感性”的功能,重视“理性”的作用,更不应失落“灵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这是指养成教育的重要地位而言。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的“质”的指标。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论述过:“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也。”良好习惯是人格发展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法国18世纪伟大的教育家卢梭从自然主义教育观点出发,要求教育适应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育,提倡教育应“归于自然”,发展天性。审视我们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是否有戕害学生并使学生错过发展某种能力,不给学生自我发展空间和机会的现象,答案是肯定的。英语教学中长期使用“满堂灌”、“满堂问”,势必造成这样的结局。  相似文献   

10.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而学生好问“为什么”,有疑必问,这正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认识规 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曾经从教育与人性、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经济等诸方面的关系,论证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一、教育与人性孟子的学生公都子问道:“告子说:‘人的天性无所谓善良或不善良。’也有人说:‘天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又有人说:‘有的人生性善良,有的人生性不善良。……’现在老师说,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难道他们都说错了吗?”孟子回答说:“根据人的天生素质,本来是可以使它善良的,这就是我所说的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有些人不善良,不应归罪于他的天生素质。”(“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相似文献   

12.
游戏与学习习惯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天性活泼、好奇、好动、好玩,注意力不集中,常常静不下心来,做事不能坚持到底,如果不能有意识地把这种“活泼”的天性逐步导向“专注”习惯,  相似文献   

13.
略谈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由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构成的统一体。”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里的“不教”是指能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在他看来,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大学生为实现自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在教育逐渐大众化、国际化的今天,大学生的自我教育问题越来越凸显重要,我们应采取有效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一) 大学生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从人的天性中可以看出,人类总是不断地寻求一个更加充实…  相似文献   

14.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喜欢创新,那么创新教育就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教育主题。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更要发挥其学科的思维功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15.
尊重与赏识     
对人格的尊重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受到应有的尊重是人类个体基本的精神需求。教师如此,学生同样如此。杜威曾经说过,“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的最深刻的冲动”.中国俗话也说,“好言一句三冬暖”,因为尊重能给人以温暖,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心理上的平衡,使人感到友善,产生信赖感。教育家艾玛逊指出:“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共同讨论,教学才能相长。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爱弥儿,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一手创造的。他的“自然教育理论“集中主张:“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是不加人为教育制约且率儿童天性的一个自然“放羊式“的成长状态。  相似文献   

17.
谈谈激励     
谈谈激励余晓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杜威说,人类天性中最深切的驱策力是“希望做个重要人物的欲望”。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欣赏加赞扬,一个鼓励,一句赞扬,不仅可以改善师生关系,而且能激励学习学习的活力,提高学习效率。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缺乏激励,一个人...  相似文献   

18.
卢梭在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中提出人类的三种教育即天性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分别得自“天性”、”人为”和“事物”三种来源,并强调天性的教育是人类教育的主轴,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必须围绕它而旋转,让三种教育力量协调一致,共促儿童和谐发展。这个教育理论在把教育对象即儿童提到教育的中心地位的同时,也承认了人和事物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当今教育同样意义重大。为此,作将在探究卢梭的三种教育力量的基础上,提出创建一种新型学校——“天性学校”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史峰 《青年教师》2010,(8):58-59
纵观今世,混个教育家的名号似乎更加简单--有些人只呆在书屋里,“编著”几本“教育论述”,就可以为自己弄一顶“教育家”的帽子四处招摇,而不必苦心行走于教育实践的路上。但是,教育家吴贻芳却不同,她终身从教,成就非凡,却从来没有完整地,有意识地,或者是功利性地著书立论——这位著名的女教育家,以“无书无论”为特点,  相似文献   

20.
李工 《中学教育》2004,(9):37-39
今日的中国,管教育的官员已都识字,且几乎都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知识分子,甚至是专家,学者,但真懂教育的教育家极少,不懂教育的官员管教育仍是普遍现象。而今人似乎还没有北洋政府的那点雅量:“教育是教育家的事”,“让懂教育的人去管教育”——这可能是中国当代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