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历史小说主要从消解旧的历史观念出发,颠覆传统历史小说中的英雄主题,力图向人们展示在权力话语空间与主流意识形态遮蔽下的民间世界,以另类的言说方式来结构自己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2.
新历史小说在反叛革命历史小说的既定观念、规范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确证自身价值、意义,其代表作品从不同方面颠覆此前革命历史小说对历史与人的书写,呈现出一种新的历史观与艺术姿态。新历史小说对革命历史小说的反叛在刷新文学表达的观念、方法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偏颇与缺憾。  相似文献   

3.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在叙事问题上表现出浓厚的"传统性".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逻辑等方面都表现出对古代白话小说的继承与改造:一方面古代白话小说传统的运用使革命意识形态获得了有效的传达;另一方面古代白话小说传统自身的特性使它溢出革命意识形态的规范而拥有了自身的存在意义,革命意识形态对其表现出规范与制约.在革命与传统的二重奏中,二者交相呼应而又互相抗争,形成了当代文学叙事的新传统,这一传统又潜在影响了至今的某些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4.
王永剑 《文教资料》2011,(18):16-18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革命历史小说的新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被一些研究者称为新革命历史小说。新革命历史小说之所以在世纪之交出现一个创作热潮.主要是由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所造成的,包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倡导.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及大众文化心理的促使。  相似文献   

5.
相比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和九十年代的正"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在写作手法上表现出了与前二者迥然不同的特点,它的抒写是反传统的,表现在:民间视角,个人体验的强调;边缘人物.非史资料的撰写;叙述空缺,再现原则的瓦解.同时,它渗透文中的历史表现出了虚无、非理性的特点.新历史小说因新颖而得以展露文坛,又以过分标新立异而走向了穷途末路.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0世纪出现的现代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和长篇历史小说等几种重要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历史观念进行粗略地扫描,从中探寻20世纪历史小说创作观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7.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受新历史主义影响,中国的历史小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历史小说不再描写阶级斗争,不再塑造英雄形象,而是转向民间,通过书写“家族史”、“村落史”、“个人历史”来“重组历史”、“解构历史”、“虚构历史”.这样的“新”历史小说成为新时期以来重大的文学事件.而今天,毫无疑问,新历史小说又发生了改变,本文即试图通过对《长城》杂志的一期历史小说专辑的分析,从中找到一些作家们历史观的转变以及近年历史小说创作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新历史小说的"碎片写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小说虽然出现在西方新历史主义引进之前,却也受着这种观念的影响。但又不是照搬。在我国的社会生活土壤上形成自己的特征:主要是以“小历史”的碎片颠覆“大历史”的整体。由寻根作家、先锋作家和新写实作家汇集而成的新历史小说潮流以丰厚的创作实绩演绎着他们的新历史主义观念。具体表现为:以个人视野和民间视野颇覆正史意识;以“放大碎片、拆解整体”和荒诞、扭曲、夸张的方式解构宏大叙事;题材、主题、人物及叙事方式又追求从“无限”到“有限”,从而消解崇高品格。新历史小说虽切入传统历史主义的盲区。有独特的发现,却又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窠臼。  相似文献   

9.
苏童的新历史小说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历史小说,主要体现于其新历史小说的如下特质:一是对传统的历史观念进行质疑、解构;二是以民间生活叙事置换宏大历史叙事,以民间生活作为历史叙述的主体;三是将个人/私人化叙事填充进宏大历史叙事框架内,进行"伪宏大叙事"。以上是苏童新历史小说的独特性,也是其消解与颠覆传统历史叙事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与特定时代的禁欲主义倾向相应,革命历史小说借助于革命意识形态的权威力量在对身体进行铭写时,难免将身体政治化和革命化;但是,革命历史小说还是对身体的自然欲望进行了书写,为身体的凡俗欲望争取了话语空间,体现了对凡俗人性的珍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文学前30年的历史题材小说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功利性。新历史小说的出现是对其的颠覆和反拨,具有鲜明的特点:1.从政治本位过渡到民间立场。这涉及到新历史小说对时间、空间以及历史真实性的表现。2.从阶级党派斗争过渡到人性欲望的张扬。这涉及到对边缘人物的生存及命运的书写。  相似文献   

12.
“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具有符号化的特点,但由于受到侠文化的影响,有些人物形象摆脱非个性化、概念化的弊病,生发出鲜明的光彩,得到读者的文化认同。但是革命意识形态和侠文化具有矛盾和冲突的一面,因此,革命意识形态必然要对侠进行革命化的改造,从而达成自己的潜在目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的新历史小说以其全新的历史观念和反传统的写作手法与以往写历史的小说区分开来,苏童作为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家,一直沉迷于对历史的叙述和重构,他的长篇小说《米》向我们展现了贱民五龙逃亡—发迹—返乡的一生,小说中体现出了鲜明的新历史小说特点,如历史的主观性、荒诞性、循环性和偶然性,民间视角与个人体验的强调,叙述空缺和再现原则的瓦解历史的存在等.  相似文献   

14.
茅盾的大革命小说和格非们的新历史小说在揭示社会变革的暴力方式——革命——的动机上和描绘革命时代的乱世本相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原因并不是他们有共同的写作立场,而是不同写作立场和写法的殊途同归,故而进一步认为历史小说的写法也应是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同样以历史为题材,但是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创作形态。在以传统历史小说的代表“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揭示出新历史小说独特的创作情态,继而探索贯穿于新历史小说创作中的叙事方法的颠覆性。叙事话语的颠覆不是作家哗众取宠的偶然创作个案,而是特定的现实语境给予了作家探究历史的独特的切入点,而这其中的主旨即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及人性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6.
革命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都是关于民国历史的虚构叙事,由于创作年代不同、叙事目的各异,两者所虚构的民国历史大相径庭.革命历史小说将民国历史革命化,其虚构因受革命历史的制约而着眼于党史中某些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重要革命历史人物的演绎;而新历史小说则摒弃了这种从革命角度虚构民国历史的唯一性,虚构游离于革命历史之外的"新历史".虽然其能指被冠以民国历史之名,但其所指只是个人化的叙述话语.虚构的民国历史从革命历史到"新历史",折射出当代历史小说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7.
新历史小说迥异于传统的以还原历史为目的的小说,在历史观上体现出偶然性对历史决定论的解构,在叙述方式方面,常出现一个叙述者“我”,而且,新历史小说对历史进行“世俗化书写”,“史诗情结”在个人私欲中被消解。  相似文献   

18.
新历史小说与现代史的另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小说”之“新”,不在其题材之新,而在于它提供了新的历史叙述方法,新的历史观念和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新历史小说中,将家族史与现代史结合起来写,立足于民间和边缘化立场叙述中国现代史成为一种极普遍的创作现象。新历史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现代史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9.
与特定时代的禁欲主义倾向相应,革命历史小说借助于革命意识形态的权威力量在对身体进行铭写时,难免将身体政治化和革命化;但是,革命历史小说还是对身体的自然欲望进行了书写,为身体的凡俗欲望争取了话语空间,体现了对凡俗人性的珍视。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历史小说创作领域,随着时代主题的变迁和作家主体性的日益张扬,更具人性深度的创作面被开掘,阶级、革命、历史等宏大叙事逐渐为人性的抒写所取代,"人的回归"主题得到了愈益鲜明的体现.文章结合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学作品,具体分析了当代历史小说的总体创作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