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简称《提要》)取消复指成分,承认复指短语,这样处理,既切合语言实际,又更加科学一些,正如庄文中在《中学教学语法问答之七》(见《中学语文教学》1988年第三期)中指出的那样:“……由于着眼点不同,因而性质不同:一是短语,因而复指短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一是句子成分,因而复指成分再充当主语等句子成分,说法不很科学”。但还应注意的是,这样处理之后,围绕着不相连的复指的归属问题,还存在着没能解释清楚的地方,因而产生了很大的分岐。概括起来,存在分岐的问题大致有如下三点:  相似文献   

2.
结合实例 ,探讨“总分式”复指短语的类型、特点、格式及其变换等 ,并分析常见的两种错例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一册《芙蕖》中“是芙蕖也者”一句,课本注释为:“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是,如此。也者,复指芙蕖。”把“也者”看作“复指芙蕖”的代词,这是值得商榷的。“也”在古代汉语中不能用作代词。“也者”合起来作代词的例子,笔者也未尝见闻。“者”字虽可作代词,但必须与实词或词组直接结合,不能用虚词隔开。此句“者”在虚词“也”之  相似文献   

4.
《世说新语》中的“复”字,现在大致有两种解释,一说认为它是词尾,一说认为它非词尾,实际上“复”不具备记号尾所应具有的特点,它是一个单独成词、又能在保持单用不变的情况下广泛参与构词的词素。  相似文献   

5.
复指成分是句子中的一种特殊成分,指的是两个词或词组,实际上指相同的事物,在句子中居于同样的地位,作同样的成分。可以看出,复指成分有两个条件:一是指相同的事物,一是作同样的成分。只有一个条件,就不成为复指成分了。试看下面两句。  相似文献   

6.
以往的一些汉语语法论著没有对"复指"和"同位"的概念严格加以区分,因而常常混为一谈.其实,二者并非同一范畴的概念:"同位"是针对语法功能而言的,"复指"是针对语义关系而言的.二者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而不是完全等同的或完全对立的.  相似文献   

7.
复球面是在《数学物理方法》这门课程中学习的一个概念。在成年人业余学习的条件下,往往是把对它的接受停留在对它的“使用说明”这样一个层次上。显然,这不能算真正接受了这个概念。这里专门谈这个概念,不但因为它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而且其中蕴插的思考方法和基本原理对提高我们的素质更加重要。而真正接受这个概念,学习到其中的思考方法的症结只有一个——引入“无穷远点”的合理性。当然,这也是我们学习复球面概念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8.
例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终日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例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辞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士童可坠塞廖矣;百享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瘁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例一中,“矣”与“也”出现在前后内容是转折关系的两个句子中;例二两段文字,除了结尾省略的两个表示结论的句子外,前段文字一组排比句句末用的都是…  相似文献   

9.
例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终日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相似文献   

10.
李文浩 《中国语文》2016,(4):405-414,510
光杆NP和一个NP可以表示类指,但是同位复指式人称代词+一个NP并非类指,而是表示类同的个体指。它的构式语义可以概括为说话人对人称代词所指对象作为范畴典型成员的主观认定。该构式经常出现于反预期语境,即事实上人称代词所指对象往往是所在范畴的非典型成员。客观现实与说话人主观认定的鲜明反差,便产生强烈的语力,这是同位复指式人称代词+一个NP语用功能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1.
复指是指词与词的结合关系和结构方式。构成短语的复指叫做相连复指,不构成短语的复指叫做不相连复指。相连复指都是复指短语,它是由两个词或两个短语(有时不止两个)构成的。前后两部分同指一种事物,同作一个成分。从意义上看,前后有相互说明、注释的作用。我们可以根据前后两部分语言材料的不同,分为三组:  相似文献   

12.
<正> 五十年代中期,《暂拟》系统规定了句子的“复指成分”,定义是:“两个成分同指一件事物的是复指成分。”一九五九年根据《暂拟系统》编写的《汉语知识》一书,把复指成分分为三类,具体情况如下:一、重迭复指(1)他姐姐小芳今年十六岁。(主语)(2)鲁迅先生的房里只有床铺、网蓝、衣箱、书案这几样东西。(宾语)  相似文献   

13.
列宁早就说过:“任何政策没有人员的任命和调动,便无法执行”。他还在改造旧机关,建立新机关时说:“要研究人,要寻找能干的干部……。没有这一点,一切命令和决议只不过是些肮脏的废纸而已”。他认为,做为一名领导者,组织家,尤为重要,主要的才能应是“善于考察人,善于判断他们的品质,善于把他们每个人安排到适当的岗位上去……”。在此方面,孙中山先生也有过明确的论述,他指出:“人尽其才,则百业兴。”革命前辈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告诫我们,“知人善任”是  相似文献   

14.
也谈“简化字”王临惠近年来,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相当严重,社会有识之士及专家学者深为忧虑,纷纷撰文研究探讨这一混乱现象的来龙去脉,并提出了一些消除这一现象的具体方法,出发点都是为了匡谬正俗。发人深思的是,作为文字使用者的大多数──人民群众对此却浑然不觉。...  相似文献   

15.
《语文知识》93年6期37页程瑞君先生的《成语词义辨析二则》对许多辞书将“沧海一粟”的“粟”字解释为“小米”有异议。他认为沧海不是桑田,不长谷子,又在某些字典、词典上“粟”字都有“沙”的义项,故“沧海一粟”的“粟”应解释为“沙”。笔者深感此文理由充分,“粟”作“沙”来讲也未尝不可。但是此成语源于苏轼的《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蜉蝣是夏秋之际水中的一种昆虫,  相似文献   

16.
有些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不讲究方法,收效甚微,甚至和学生关系紧张。只强调“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味埋怨学生不听话,不领教师严格要求的情。这种认识是很片面的。对被批评者来说,应该意识到逆耳的忠言是有利于自己进步的,不应该挑剔批评者的态度、言辞和方法的,但对于教书育人的教师来说,应该根据学生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人教版2003年)收录了美国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一文,其中有这样的话语:“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董秋成《小议“公诸于众”》(《中学语文研究》2003年第12期)曾认为文中“公诸于众”一说是病句。应该改成“公之于众”、“公诸世人”或“公诸大众”。  相似文献   

18.
常听到有些教师发牢骚:“现在社会风气不好,学生没法教。我们辛辛苦苦教一个钟头,还顶不上电影上一个坏镜头。”教育的功能果真如此不起作用了吗?否!我以为,社会的气候固然  相似文献   

19.
新学期伊始,校长在第一次教师会上,向我们传达了全县校长、书记会议上局长的讲话精神。其中提到局长讲话中有“学校经营”和“经营学校”的命题,校长虽然对这两个概念未加多少展开。但其中一句我倒听得真切——“学校经营”此中的“经营”指的是经济概念的范畴;那么,反过来“经营学校”就必然是跳出了这个经济概念意义上的范畴,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责任?通俗说,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根据他所扮演的社会和家庭角色,尽心尽力地履行了他应尽的义务,他就尽到了责任。本期刊发的“教育狂人”任庆文的教女事迹,就很好地注释了作为一个合格父亲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应负的责任。任庆文的家教方式是一种开放型的家庭教育。为了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要,他想方设法让女儿接触自然、感知社会,使孩子在亲身实践和实际体验中长知识、增才能,让孩子无论是书本知识和实际能力都高出同龄的孩子。我们说,任庆文尽到了一位父亲在教育子女工作上应尽的责任,因为他尝试了一种独立性很强的教育,重在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