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不仅仅是作文课的事。教师必须明确作文的源泉在生活,作文的基础在阅读,作文的成功在大量的练习。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整合,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打开生活的“门”。要在作文教学中充实学生的生活,通过观察生活沉淀生活材料,积蓄学生语言;丰富学生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强生活体验。二是搭建读写的“桥”。“读”与“写”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教师可以从“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入手,让学生领悟作文常识,领会写作技巧,积蓄规范语言,在阅读中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三是拓宽练笔的“道”。主要从紧扣单元习作、加强小练笔练习、进行仿写训练三个方面进行。若能将以上有机融合,并持之以恒的反复实践,学生的写作就会得心应手,作文水平就会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2.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不仅仅是作文课的事。教师必须明确作文的源泉在生活,作文的基础在阅读,作文的成功在大量的练习。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整合,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打开生活的“门”。要在作文教学中充实学生的生活,通过观察生活沉淀生活材料,积蓄学生语言;丰富学生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强生活体验。二是搭建读写的“桥”。“读”与“写”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教师可以从“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入手,让学生领悟作文常识,领会写作技巧,积蓄规范语言,在阅读中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三是拓宽练笔的“道”。主要从紧扣单元习作、加强小练笔练习、进行仿写训练三个方面进行。若能将以上有机融合,并持之以恒的反复实践,学生的写作就会得心应手,作文水平就会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3.
要想写出内容充实、生动感人的好文章,心中必须有充盈的素材。可是现在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言之无物,材料陈旧,常写不新。其原因是学生阅读面窄,肚中无词,胸中素材不足。素材可以说是学生作文的源泉,有了丰富的素材,作文才会下笔如有神。那么,应该如何来发掘写作素材这个源泉呢?  相似文献   

4.
一、生活——作文教学的本色回归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写作的源泉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所有的积蓄,不吐不快。”平时积蓄充实,作文就不感到难了。积蓄什么?积蓄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的积蓄、知识的积蓄、思想方面的积蓄,语言的积蓄。“要写出真实的、自己的话,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那么,源头在哪儿呢?源头“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过不歇。”  相似文献   

5.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写作文的过程是一个先事物认识、再由认识到文字表达的“双重转化”过程。即学生必须对现实生活的某一事物或某一事情有了深切的感受和认识之后,才能将胸中积蓄的这种感受和认识转化为语言文字。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方法。走到这条路上,再加上写作的法度、技术,就能完成作文这件事了。”可见,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丰富他们的生活积累,是作文教学的必要条件。关于这一点,新颁布的…  相似文献   

6.
正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一直以来受应该教育的影响,教师只注重写作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对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不加以指导。这样,许多学生往往因为无内容可写而在写作时生编硬套,缺乏童真、童趣,内容空洞、语言匮乏,导致学生认为作文难写,教师认为作文难教,学生整体写作水平低下。让学生爱上写作,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广大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训练学生习作,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通常作文,胸中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这一论述揭示了提高写作的关键在于丰富学生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写作时可以信手拈来,自然成文。那么,如何帮助小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呢  相似文献   

7.
作文,是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重要途径。叶圣陶曾说过:“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自然得很。”《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样,学生在习作时自然会下笔千言,有感而发,从而“乐于书面表达”愉快地习作。  相似文献   

8.
关宁 《快乐阅读》2011,(9):76-76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让学生立足于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当前作文教学的新要求。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在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进行即兴观察和有意观察,都是促使学生认识生活、从中获取作文素材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作文教学。它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和独到的思维视角,才能在作文中做到特色鲜明、内容充实、表达清晰。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思维,注重收集生活素材,帮助学生克服无话可说、说不清楚的作文难题,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10.
卢艳丽 《小学生》2010,(2):24-25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学会从观察生活中寻找写作源泉,获取写作素材,从平时的语文学习中积累优美的词句,在课外阅读中拓展素材,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学生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内容才能充实。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使学生做到作文“言之有物”,谈真话,抒真情。这里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中学作文教学应注意做到“两个结合”“作文教学同阅读相结合,学习作文的方法,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作文教学同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充实自己的生活,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现在的学生都怕写作文,遇到作文就像是看到一座高山挡在面前一样,总是难以逾越。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学生没内容可写。而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关键还得给学生找来写作之“米”——写作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素材的源泉在哪呢?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捕捉生活细节,从生活中找“米”,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作文素材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市提出的生活积累与阅读积累同步训练实验始于1994年(以下简称“双项积累”实验),顾名思义,是从生活和阅读两条渠道丰富学生的积累。生活积累主要是积累写作素材,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阅读积累,主要是积累语言材料、写作技法,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几年来的实验证明:这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两把“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它,就能快速提高“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终生受益。一、重摄取,丰厚学生的积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意识决定着语文教学应注重“以生为本”的探索。因此,我们提出的“双项积…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说:"训练学生习作,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通常作文,胸中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叶老的话揭示了提高写作的关键在于丰富学生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写作时可以信手拈来,自然成文。  相似文献   

15.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初中学生由于阅读面狭窄,生活经验不足,实践经历缺乏,导致不会写作文。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是一个难题。新课标要求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强调学生有个性、创意地表达。但现实中,学生的作文假大空现象层出不穷。要改变这些现象,就必须解决作文教学的真实性问题,提高学生写作的真实性。主要的策略有:转变学生的写作观念;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实学生的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抓好阅读课质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教师的作文个性化教学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要与时俱进,在作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结合生活,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情感,丰富学生思想,是小学作文个性化教学的基础。老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习作灵感,激发其写作兴趣。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素材。老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丰富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孟忆 《广东教育》2006,(4):61-62
目前不少学生写作中仍是“一苦一难一糊涂”:作文前苦于无可炊之米。作文时难在辞不达意,作文后糊涂于修改方向。怎样解决学生这一写作烦恼呢?笔者在多年的高中作文教学实践中.尝试用“鼓励广泛阅读。充实素材宝库”,“指导课外多练。写出真我个性”,“合作探究改评.师生课堂互动”的方法进行写作能力的提升训练。觉得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素养、让学生会写乐写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在作文教学中,大量的写人、记事的习作,其题材的源泉就是生活。实践表明,真情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是作文的前提。要想丰富写作的素材,就应指导学生融人生活之中。因此,我们平时的习作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生动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陶冶情操,体会生活的美好。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教师出的题目若不切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触不到他们胸中的“积蓄”,学生会无话可说,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命题中的心理规律的规定”(苏立康先生语),善于根据平时对学生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的“积蓄”,用恰当的命题叩开学生的心扉,使之“不吐不快”,从而顺利完成规定的写作训练。什么样的命题才能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呢?一、命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