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见了,亲人》节选自《依依惜别的深情》,作者魏巍,1950年赴朝鲜前线,以志愿军的战斗生活为题材,先后写了二十多篇散文,报告文学和通讯,结集为《谁是最可爱的人》。本文是作者在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撤离朝鲜时写的,学习这篇课文要注意掌握下面几点。一、注意题目运用倒装句式的作用“再见了,亲人”是志愿军告别朝鲜亲人时说的一句话。那么,课题为什么不说“亲人,再见了”,而要把“再见了”写在前面呢?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强调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堂的探究性问题主要来自三条途径:如文王恒老师上《再见了,亲人》一课。在学生深读课文时,他相机设问.“课文说‘再见了.亲人’.我认为他们不是亲人.你们同意吗?”从而引发学生去读书,紧扣课文词句.捕捉相关信息,结合自己对当时的了解,发表意见,进而深入领悟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感情。教师的设问一般涵盖面广,思维跨度大,  相似文献   

3.
确定学习思路教给读的方法──《再见了,亲人》教学谈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公园路小学李智《再见了,亲人》一课,是著名作家魏巍写的抒情散文,读来十分感人。课文写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撤离朝鲜时,在车站同朝鲜人民话别的情景。它是以志愿军战士向朝鲜人民话别...  相似文献   

4.
理文路明学路设教路──《再见了,亲人》教学谈包头市东河区公园路小学李智《再见了,亲人》一课,由于时代较远,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这篇文中的情、景、事理解起来并非易事。为此,我紧扣单元训练重点,理清课文思路,确定学习思路,设计了教学思路。一、理清文路1、...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 ,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的《再见了 ,亲人》一课。在支老师精彩的教学中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 ,以读为本”的先进教育思想、教学方法 ,使我深受启迪和教益。一、教育“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支老师在《再见了 ,亲人》的教学中 ,处处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自由读文 ,支老师告诉学生 ,你愿意怎么读就怎么读 ,还学生自主权 ,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让学生自由表达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可以是对课文的认识、了解 ,或是感受、体会 ,甚至疑问 ,允许学生“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学完课文后 ,让…  相似文献   

6.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选自著名作家魏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组教材重点训练项目是:练习概括中心思想。本篇课文是本组教  相似文献   

7.
一、板书设计再见了二、设计说明1.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再见了,亲人》一文字里行间涌动着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学生学习时应知道“亲人”是谁说的,志愿军称哪些人是“亲人”。于是,我课前预先把“亲人”两个字用美术字体写于黑板上,在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再把“大娘”、“小金花”、“大嫂”写在“亲”上,这样一目了然,很清楚文中所说的“亲人”是谁。2.板书设计有利于将文章知识点集中形象地再现《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要让学生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中朝人民用鲜…  相似文献   

8.
在阅读教学中有机地介入文本的相关背景材料,可以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拓展文本厚度,生成文本价值。我在执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对背景材料的介入进行了尝试。一、课始介入,了解课文背景教师出示课题《再见了,亲人》,学生读题。师:从课题中,你读出了什么感受?生:亲人分别时,那种恋恋不舍的心情。师:是呀,50多年前,在人类正义与和平遭到粗暴践踏,朝鲜处于生死存亡,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受到严重威胁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明决策。由中华各族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  相似文献   

9.
《再见了,亲人》一文巧用多种修辞手法,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呼告“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不要哭……”“大嫂,请回吧!”课文前三节的开头都采用了直呼其人的手法,这比其它写作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教材中,写人的课文占很大比重。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为例,《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将相和》《草船借箭》《猴王出世》《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金钱的魔力》《晏子使楚》《半截蜡烛》等12篇课文,都可大体归人写人一类,占整本教材篇目的2/5,足见写人课文的分量。教好写人的课文,实在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11.
刘玲 《考试周刊》2012,(93):51-52
一、案例背景 《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是一篇老课文,又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叙事抒情散文。  相似文献   

12.
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灵活地发展与培养学生的智力与能力,下面谈一下《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智能训练。1.悬念导入教师在简要地介绍了时代背景和板书了课题之后问学生:课文中是谁称谁为亲人?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然后带着这几个问题自读课文。一开始上课教师就结合课题,提出一连串的问  相似文献   

13.
·求解·尊敬的编辑老师 :我多次教《再见了 ,亲人》。对文中一句话至今还不很理解 ,希望得到您的指导。这个句子是 :可是今天 ,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 ,你怎么落泪了呢 ?这个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 ?另外 ,如何区别以下一组句子 :a 可是今天 ,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 ,你怎么落泪了呢 ?b 可是今天 ,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 ,你怎能落泪呢 ?福建东山县西埔小学 吴琼华·回音·《再见了 ,亲人》一课中的“可是今天 ,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 ,你怎么落泪了呢 ?”这个句子是疑问句。课文中前面讲到小金花听了她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  相似文献   

14.
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第五课《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记述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课文内容生动,饱含着  相似文献   

15.
正一、体会感情——把握朗读基调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二、品味语言——训练朗读技巧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掌握。1.选择感情强烈的句段。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反复朗读,体会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深情厚谊。  相似文献   

16.
一、板书设计二、设计说明1.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再见了,亲人》一文字里行间涌动着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学生学习时应知道“亲人”是谁说的,志愿军称哪些人是“亲人”。于是,我课前预先把“亲人”两个字用美术字体写于黑板上,在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再把“大娘”、“小金花”、“大嫂”写在“亲”上,这样一目了然,很清楚文中所说的“亲人”是谁。2.板书设计有利于将文章知识点集中形象地再现。《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要让学生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  相似文献   

17.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情感型"的课文,如人教版中的《再见了,亲人》《桥》《十里长街送总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伯牙绝弦》《狼牙山五壮士》等。这类课文常常在写人叙事的过程中渗透了浓烈的情感,给学生以丰富的、多层面的情感熏陶。教学这类课文,教者多以情感为主线,或烘托,或铺垫,或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理念与思路 《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在此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依据“研究性阅读”理论,根据课文的时代背景——抗美援朝,引导学生以“走近‘抗美援朝’那一个光辉的时刻”为研读专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课前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了解战争概况中丰富了人文知识,  相似文献   

19.
示例课文:《再见了,亲人》教学 目的:以读悟情,深入体会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友谊,并理解这种友谊是两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  相似文献   

20.
吴卫东 《四川教育》2007,(11):38-39
【镜头一】有一位教师在上《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就课题的阅读有这么一个片断:师:咱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下,我听一听你们的情感怎么样?生:再见了,亲人。师: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很有情感地示范)再见了,亲人。生:再见了,亲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