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2.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3.
黄如兰  唐玉凤 《职教论坛》2007,(11S):34-36,64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4.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5.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和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在继续加大扶贫投入力度的同时,应有针对性地调整扶贫政策,创新扶贫模式,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全面提高弱势群体及其后代的综合素质和"自救"能力,使其能自谋职业、自我生存、自我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弱势群体贫困代代相传状况,进而促进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背景下,农村女性贫困群体及其能力贫困问题备受关注。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增加收入能力欠缺、文化知识水平低下、资源获取及运用能力匮乏等,是中国农村女性可行能力贫困的外在表征。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教育中的女性性别盲视以及传统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我国农村女性能力贫困。社会工作的利他主义思想、扶助社会弱势群体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服务宗旨及其扶贫济困的历史传统、人文关怀的职业伦理、专业的工作方法等,使其在提升贫困群体脱贫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认知理论下,唤醒农村女性脱贫主体意识;增权取向下,为农村女性赋权增能;生态系统理论下,整合社会资源,增强农村女性获取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是新时代社会工作助力脱贫攻坚的任务指向。  相似文献   

8.
蔡成芹 《职教通讯》2011,(11):45-48
重视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给予农村弱势群体必要的政策支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加强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再教育,提升其人力资本,增强其就业能力,以便可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这就要求成人教育工作者掌握一套恰当的培训策略是十分之必须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贫困农民、进城民工、下岗失业者等构成了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主体部分。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在教育权利与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等方面严重失衡。这主要是由弱势群体的经济状况贫困、文化素质低以及社会政策制度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在解决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时必须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0.
调研发现,目前农村成人弱势群体依然处于知识贫乏、经济贫困、身心贫弱的境地。致弱致贫的关键因素是农村教育的先天不足和后天成人教育发展的不充分。统筹规划缺失、政府责任缺位、培训能力缺乏及弱势群体接受培训意愿的缺少构成了当前农村成人弱势群体教育培训不足的主因。为此,必须从政府、培训学校及个人三个层面,构建起"一主多元"的协调机制、绩效管理的考评机制和人文关怀的共进机制,三管齐下推进农村成人弱势群体的教育,以达到"真脱贫"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弱势群体贫困的深层次原因是知识的贫困。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性,决定了它能够运用自身信息资源的优势,去开展地方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服务工作,为此,高校图书馆应树立"大服务"的服务理念,拓宽服务领域,建立信息资源利用机制,制定和实施知识援助进行文化扶贫,为弱势群体尽快脱贫,为社会的共同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而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弱势群体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一是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防止"断裂"社会的产生;二是有利于弱势群体子女具备"向上流动"的人力资本,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三是有利于逐步形成以"自致性"因素为主的社会分层机制,从而有效地促进整个的社会公平正义;四是有利于使其"充分社会化",从而有效消除社会"结构性"紧张.  相似文献   

13.
高校贫困大学生是大学校园中的弱势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对象。对其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掌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分析贫困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特点,有针对性的落实人本教育理念,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正>一、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1.从国际来看,世界各国都把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地位2011年1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2010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主题是"向边缘群体提供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序言中提出,各国政府需要紧急行动起来,创建保护贫困与弱势群体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和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在继续加大扶贫投入力度的同时,应有针对性地调整扶贫政策,创新扶贫模式,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全面提高弱势群体及其后代的综合素质和“自救”能力,使其能自谋职业、自我生存、自我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弱势群体贫困代代相传状况,进而促进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赵芳玲 《考试周刊》2014,(22):150-150
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是当前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了研究之便,把弱势群体归为贫困、残疾、单亲、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民工,弱势群体子女即指上述各类人群的子女。弱势群体子女由于父母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中的弱势,经常置身于"困苦"的环境,加之其心理抵御能力差,很容易引发某些心理疾病或社会问题。中小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关注并有效解决中小学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问题既是家长、学校,又是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弱势群体现状与脱贫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和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应改革现行的扶贫政策体制,变“他救”为“自救”。通过改变投入方式,加强农村弱势群体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增强其社会竞争力,使他们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能很好地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致富,将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贫困农民、进城民工、下岗失业者等构成了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主体部分。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在教育权利与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等方面严重失衡。这主要由弱势群体的经济状况穷困、文化素质低以及社会政策制度等原因造成的。在解决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时必须综合考虑,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高校贫困女学生是学生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她们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高校的稳定与和谐。在高校贫困女学生中开展自信教育就是要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体验式团队辅导、加强自我意识和理想信念教育、营造良好育人氛围等方面让她们树立自信、增强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20.
一、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的现实状况何为“弱势群体”?简而言之,就是在社会各个群体中处于劣势地位的人群。在当前,随着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弱势群体已经由生理性弱势群体或由于自身因素导致社会生存能力低弱的人群(残疾人、孤寡老人、失去父母的未成年人)扩展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生贫困群体(城镇失业无业者、企业下岗者、农民工等)。从群体的基本特征来看,当今社会弱势群体具有“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上的贫困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1]这些都成为影响弱势群体家庭培养和教育子女的直接或间接因素。受家庭因素的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