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道平 《海外英语》2011,(12):111+116
通过对我国大学生的观察会发现,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对英语的学习不感兴趣,在大学里面学英语纯粹就是为了应付四、六级考试,因此对于英语学习的效率不高。"说"作为英语学习听、说、读、写当中最基本的技能也是最重要得技能,大学生的水平更是不敢让人恭维,甚至有的大学生都不敢说出口。造成这种现象的很多原因都是因为现在的老师基本上把精力放在了语法和一些单词的学习上,而忽视了学生在英语口语方面上的培养。以至于很多大学生在初中、高中学了多年的英语之后,仍然不能准确的把握英语当中一些比较基本的发音,更不用说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基本的口语交际能力了。因此,如何利用好大学的优秀资源,如何对大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已经越来越多的成为了大学教师的焦点。这么几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但是比较实用性、操作性强的方法还是相对的缺少的。该文就简单的分析了大学生英语口语交际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原因,并且对提高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一些有效性的建议。通过实践证明,取到了一定的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和交际能力是英语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英语的新课标规定,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不断地在学习当中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有关英语的相关语言基础和技能,并且建立初步的语感,从而学会运用英语,为此后英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小学阶段教学当中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感非常重要,但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许多教师都忽略了在教学当中,英语交际能力的运用,缺乏对于小学生语感的有效培养.该文针对小学生英语语感培养与形成的策略进行了相关研究与探析,希望能够提升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介绍世界英语理论和相关的英语文化教学理论,针对目前高校英语文化教学当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几条建设性意见,以期能对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际交流也随之不断增多,中国社会日趋国际化.英语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沟通工具,已成为一名大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学科.而在细化的英语学习当中,培养学生英语的交际能力,尤其是提高听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英语阅读对于大学英语学习者来说一直都是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大学生英语阅读综合能力不足.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注重英语语言知识,忽略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阅读中的作用,是导致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该文着重探讨了大学生公共英语阅读中,学习者学习文化的重要性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大学公共英语阅读的综合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6.
杨莉 《时代教育》2013,(15):138
高校大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的跨度就是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这种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是提升高校大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所在。本文就高校大学生在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建议,进行了梳理,期望能够给予当前的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在大学生英语教学中重视不足,纯粹的语言学习导致大学生英语运用的极大缺陷以及跨文化交际的无能.文化知识和文化交际的导入将使英语成为大学生站在世界前沿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8.
交际是学习英语的重要目的之一,有效的交际不仅是语言技巧问题,还涉及到许多文化因素。在英语学习中,应重视文化教育,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文章重点阐述了如何运用文化导向型模式来促进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大学生在训练自己语言技能的同时,有意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培养自己成为跨文化交际者。  相似文献   

9.
谈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与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一世纪需要大批高素质英语人才。英语的应用能力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英语的应用能力不仅包括对英语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还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一些大学生尽管学习了多年的英语,仍然很难用地道的英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并在交际中经常出现语用失误,导致交际失败。因而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际交流也随之不断增多,中国社会日趋国际化。英语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沟通工具,已成为一名大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学科。而在细化的英语学习当中,培养学生英语的交际能力,尤其是提高听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