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价值观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应当立足于社会和人的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由利益催生的“经济人”倾向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在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消解“物化”已是迫在眉睫的重任。高等教育能否在价值观教育上有所作为,关系到能否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现代人才,此乃意义重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和谐社会”的构建依靠德才兼备的新生代,大学必须承担这个社会责任。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实质上决定了培养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原则是高校价值观教育的核心问题。一、…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何以可能”?是必须直面和正视的理论问题。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解读:即“和谐社会”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渴望达到的“生活世界”;“和谐运作”是现代社会发展理论追求的共同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3.
[问题的提出]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进步。然而也衍生了许多新问题:是重教还是重养?是重智还是重德?为什么家长常常抱怨“家长很难管教.不听父母的话”?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是否存在“代沟”?如何与孩子沟通,  相似文献   

4.
目前现代信息教育的本质是面向未来,而未来社会的变革必然给未来的教育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面对问题和挑战,我们站在一线的教师下一步的路该怎么走?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使“教育面向未来”?如何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结合现代教育理念,简要阐述了信息技术教育带入课堂所引发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是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目的。简单地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是人,离开人来谈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这就给培养人、塑造人的高等教育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如何塑造人?塑造什么样的人?笔者就高校校园文化在“三生教育”中的作用谈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协商民主政治的核心在于由“公共协商”达至“社会和谐”。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展示了当代社会政治领域的新气象。对于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本质和现时期如何通过民主政治的发展来化解由于社会转型而带来的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形成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政治的发展必须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程度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主动的制度创新循序渐进地进行。  相似文献   

7.
价值观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应当立足于社会和人的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由利益催生的“经济人”倾向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在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消解“物化”已是迫在眉睫的重任。高等教育能否在价值观教育上有所作为,关系到能否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现代人才,此乃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关键时期提出的事关全局性的一项重大任务。毫无疑问,构建和谐社会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这个系统的运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能起何种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适应和谐社会的需要而有所作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必须探讨和回答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生产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从“两种尺度”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入手,分析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概念。那么,什么是“和谐社会”呢?胡锦涛在省部级重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朱力 《学习之友》2006,(2):18-20
什么是“和谐社会”? 什么是“和谐社会”?社会学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它的特征之一是具有结构性。  相似文献   

12.
我曾在农村生活及劳动过十年,近五年又因为从事“思想考古”的学术研究,经常奔波在田问、村落、小镇上。在跨时空寻访中国古代思想化大师的过程中,亦对现代中国农村的状况有许多的感触,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农民如何才能融入现代社会呢?这并不是说,中国农民没有生活在现代社会,而是指中国许多农民还没能实现自身存在方式的角色转换即由一个村落中的“血缘人”蜕变为一个现代的“公民”。由此引发出的一系列问题,对和谐社会的创建应该说是有不利影响的。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研究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那么高等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这首先便遇到了高等教育目的问题。我国高教法中提到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但是笼统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的,是很难让人信服和理解的。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高级专门人才呢?高级专门人才有没有一定的可测量的标准?所以高等教育目的问题不解决,就会冒出一系列类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作为资源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信息社会也从理论向现实演进。青年学生作为信息社会的主力军,他们能否适应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对他们的发展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信息社会对青年学生的发展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即对青年学生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在研究这些影响的基础上,初步提出青年学生在信息社会“趋利避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我主张将“现代性”、“后现代性”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所谓“内史”的研究,它注重学理层面的探究,注重问题自身的逻辑性,注重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部分是所谓“外史”的研究,它注重理论与现实社会的横向关联,注重理论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效应。就“现代性”的研究而言,内史要澄清的是,现代性概念本身在理论上出了什么问题?后现代性概念是如何从现代性概念中发展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一语道出了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这既是知识经济的现代社会对人类自身素质的要求,又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是建设和谐社会,使社会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和谐的发展呢?  相似文献   

17.
社会服务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这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任务,要求“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发展并存的今天,应当如何理解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怎样看待大学发展和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大学的学科应当站在什么层面上来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如何更好地发挥产学研合作的效能?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大学应该如何作为?围绕上述问题,本期“高端访谈”栏目对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8.
如何在科学技术急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实施科学教育?如何让科学教育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良好的科学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带着诸多疑问和想法,我们一行二十余人在中央教科所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的组织下,对美国科学教育及其社会背景进行了考察。我们发现,美国科学教育是植根于完善的社会教育大环境下的。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是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由此,和谐社会也就成为当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一部世界史无不是人民追求和谐社会的历史。问题是和谐社会的标准是什么样的?今天中国在具体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怎样构建和谐的社会?怎样回答这个哲学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是加深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结果,是全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提出的全新历史性课题。学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学校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学校工作者应该关注和思考“为什么要构建和谐校园?”“如何构建和谐校园?”处理好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深化构建和谐校园,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