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赖斌 《语文天地》2013,(13):64-65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与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对话式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阅读教学过程中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关系,注重教师、学生、文本间的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可让学生从阅读文本出发,与文本对话,获取自主感悟;与同学对话,平等分享,愉悦阅读;与教师对话,在引导交流中寻找共鸣;与作者对话,来一场心灵的对话与碰撞。这样丰富、多元化的对话式教学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现代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对话理论体现了人与人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但教师在其中起的作用又是最大的,是隐性的。在阅读课中,教师就是通过各种方法选中各种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推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相似文献   

4.
对话是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师是阅读教学活动的关键角色,应为阅读教学创设合理的情境。这是实现阅读课堂深层次对话,达到个性化鉴赏目的的重要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课文本身、问题设计、活动组织等几个方面着手,创设阅读对话情境,使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交流,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此,教师精设话题点燃对话兴趣,利用批注阅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学生的思维点出发提升对话效果,以拓展阅读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正>黄厚江老师认为阅读教学要三"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会积累,在阅读中提高阅读素养。基于文本的阅读,应该包含两层意义上的对话:一是学生和文本主体间进行教学对话;二是学生与学生间的教学互动。显然,学生是阅读的直接执行者,而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主要通过课堂对话来促进学生和文本主体间的对话。语文的课堂营造的是一个共享、共融、共进的氛围。而良好氛围的营造最重要的前提是课堂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7.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面对课堂上文本对话的失效现象,教师需要紧扣主旨,莫让话题偏离中心;有效导读,莫让内容游离实质;关注细节,莫让对话流于形式。通过有效的文本对话,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励汾水 《小学语文》2008,(11):47-49
对话,是人们进行交流的重要形式。课堂上的对话,主要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展开。以阅读课为例,学生为表达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就是一种最常见的对话形式。这种对话具有灵活性、交际性和不可预测性。教学智慧是指教师面临复杂的教学情景所表现的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和指导能力。教师在课堂对话中表现出来的教学智慧,能促进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和表达,  相似文献   

9.
"对话"理念的提出,给予阅读教学丰富而鲜活的内涵。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不再是单一的个体行为,而是多方参与的对话过程。学生、教师和编者与文本之间的阅读对话是课堂阅读教学对话的前提和基石。本文将论述三者如何以各自特殊身份与文本展开阅读对话。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应注重学生自主阅读和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但教师在对话过程中如何将文本解读展示交流,如何将对话中的意义提升与构建,仍需要“讲解”的引导、点拨、拓展与概括。新课程是生活,讲解就是生活中的水。教学对话需要水的滋养,自主合作需要水的润滑,生成探究需要水的催化、创新思维需要水的激发。在新课程中,一些追求新理念、新生活的人喝起了果珍、可乐和咖啡,渐渐远离了水。于是我们看到了表演、操作、辩论和各种电教媒体轮番上阵,课堂里的讲解越来越少。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少讲”,乃至“不讲”。课堂看似…  相似文献   

11.
对话是阅读文本的方法之一,阅读文本的过程,其实质也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自我对话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文本是一种对话的载体,交流的平台。文本内的对话,就是师生、学生的对话交流始终落在文本上,把文本分析落到文章的关键词、重点句、精彩段上,挖掘出文本潜藏的内涵,让学生从独自品尝到交流分析,在不断地与同伴,与老师的对碰中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2.
在互动式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意三方面问题: 一、教师的作用教师在互动教学中,应扮演组织者、策划者、参与者、合作者的重要角色。在语文阅读教学的互动模式下,它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文本,而不是教师带着文本走向学生。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是十分明显而突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而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进一步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可见,新课程标准要求把阅读教学过程演绎为应用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教师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的交流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文本的互动对话过程,学生与文本、作者促膝谈心的对话过程。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关键是如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15.
毫无疑问。对话理论给语文教学改革及其实践带来了崭新的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的课程标准中这句纲要性的话,其实包含着两层意义:一、阅读是读者(包括教师和学生)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不妨称之为阅读对话;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不妨称之为教学对话。在时下许多论述中将此二者分别所属的阅读观和教学观几乎混为一谈。我以为,弄清此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6.
石飞虹 《学语文》2008,(6):23-23
语文课要教出自己的个性.就应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个体与文本最直接的接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广泛而真切的对话与交流。以大量课堂阅读为基础的语文训练,有利于增强语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提高说、写等表达能力;认真阅读课文,还可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可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培养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阅读要求一字不易,还有助于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做到省时、高效。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从“独自”走向“对话”.正是给了学生广阔的阅读发现、研究、探索的舞台。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心灵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建构“对话”型的课堂教学,促进对话的有效性,提升对话的质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染和熏陶,使阅读教学充满个体的价值。“对话”型的课堂模型为: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要以文本为中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完成语言训练的任务。评点批注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用恰当的文字与文本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对话。教师要把学生的读书批注当作课堂生成的宝贵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借助批注开展阅读交流,真正实现生本、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于如何落实语文课标的“对话”精神,确实改变教师主导,优生主演,其余大多数学生作配角的阅读课堂现状,应该加强“对话”教学的策略研究。阅读课堂的对话教学应引导学生在潜心涵泳中感悟,在交流讨论中合作,在质疑求解中探究,在实践延伸中拓展。  相似文献   

20.
动感阅读能真实地展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引发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形成师生充分互动,溶人真情实感的阅读情境,进而营造出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因而,阅读课堂鲜活起来,教师由关心学生的阅读现状转到关注学生的阅读发展,时刻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心甘情愿地做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对话者,而不是指挥者或旁观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