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的习作应该是释放生命、展现个性的过程,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然而在平时的习作课上,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双手托腮,紧皱眉头不愿写,学生的习作过程成了苦难之旅,习作课堂成了学生的炼狱。  相似文献   

2.
1.打破时空界限,走进学生生活。“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是我们传统的作文法,这种作法显然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这种模式,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相似文献   

3.
多少年来,学生的习作训练,都是在老师规定的题目、限定的内容、指定的方法中进行的,发挥不出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在学生习作训练中,以激发习作兴趣为前提,让学生轻松自如地用“我”之笔,写“我”之见,抒“我”之情,扬“我”之趣,效果颇佳。一、注意命题的针对性习作命题要尽可能  相似文献   

4.
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对于刚开始习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无数的个案告诉我们:品尝失败滋味并不能促使他们走向成功,反而使他们逐渐丧失习作的信心。一次表扬、一次成功的习作,能唤起孩子积极的成就动机,能促进学生走向习作的成功之路,甚至影响学生一生的写作态度。所以,对于三年级起步习作教学来说,我们更主张“成功是成功之母”,应帮助学生尽早品尝成功的愉悦,促进学生乐于表达,树立习作自信心。  相似文献   

5.
谭长清 《湖南教育》2007,(11):24-25
在目前的小学习作教学中,交流功能逐渐淡化甚至缺失,学生在这种缺乏交流功能的习作训练中,渐渐失去了写作的原动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开展了“交流式习作”研究。我们认为:只有把握了习作的根本特性—交流,习作教学才能逐步唤醒学生内心的需求和意愿,学生在写作中才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要进行习作评价?我们知道,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习作指导的继续和深化。作为课程的具体落实者——小学语文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如何落实新课程标准,让习作评价对学生产生影响,从而真正为学生的习作进行服务呢?  相似文献   

7.
赵莉 《教育革新》2006,(6):66-67
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一种认定,是习作指导的继续和深化。北师大版语五年级上册中提到了学生自评习作的方法。这是把学生自评的过程看作学习写作的手段。学生应当成为写评语的主体,在写评语的过程中,练习辨别是非、正误、美丑,学习写作知识,提升审美水平,增强表达能力,同时也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从此出发,我们尝试着在学生作中进行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重视评价过程,重视在评价中提高。具体的方法和步骤是:自评、互评、交流、修改、师评。这五步评价方法,一改过去只有教师作为习作的主裁判一厢情愿的作出评价的情形,充分的展示了作为习作的主体——学生的所思所想.  相似文献   

8.
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随着小学生接触信息量的不断扩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习作教学越来越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深入地探讨研究,如果再固守以前作文的“写景、记事、抒情、状物”四大块来进行习作训练,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因此,我认为习作教学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经过实践,笔者感悟到习作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目前,小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注重习作前指导,却忽略了习作后的评改。而事实上,"文成于改",习作评价是一个不断增强学生认知内驱力,不断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的过程。通过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学生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成功的经验,这种期望和满足感是他们写好作文的一种稳定推动力。  相似文献   

10.
习作体验是习作活动中的一种独特体验和感悟,是学生习作的基础,也是学生习作过程中的能动元素。教师要基于学生当前的习作体验,提升学生的习作体验能力,把习作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创设情境,激发想象体验;创新思维,呵护习作兴趣;读写结合,丰富习作实践;反思激励,深化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11.
写作的过程是释放生命、展现个性的过程,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然而在习作时,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双手托腮,紧皱眉头,习作成了学生的苦难之旅,习作课堂成了学生的炼狱。怎样帮学生走出苦海,让习作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结合多年的作文教学探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尝试:  相似文献   

12.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学生习作最突出问题有两点:一是缺乏写作素材。目前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单调,感觉没有内容可写,习作时自然只能"造假",文章总给人矫揉造作,虚情假意之感。二是习作内容空洞无趣,平铺直叙,缺乏生动之感。如帮助学生让习作题材丰富多样,让习作的内容真实可信是目前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的重难点,我在教学实践研究中探究了以下三种策略:一、丰富习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解决学生缺乏写作  相似文献   

13.
一次意外的习作讲评.似乎使我找到了提高学生修改习作兴趣的“良药”——给习作评语加点“佐料”!按空间(地点)的顺序连句成段,是那次训练的内容。我先让学生明确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比如:列出至少两处景点。来表达“美丽的校园”这个中心意思。可不知为什么,在我们看来极简单的一件小事,对于三年级的农村学生却极为困难。看了他们交上来的习作,我气不打一处来。在讲评时,我便生气地说:“同学们。我们的校园。美丽的景点(地方)很多,难道大家都没发现吗?  相似文献   

14.
施武江 《现代语文》2006,(10):119-119
人教课标版九年级语上册选入了《香菱学诗》一。教罢此,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中的香菱,一个孤苦的女子,痴心学诗,终有所成。她学诗成功的奥秘何在?我们的学生,学习语近九年,可为什么写不出流畅优美的习作?一串串的问题在我的大脑中萦绕。经过一番探究,我发现香菱是学生写作之路上的一个“榜样”,她以自身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如何学习写作。  相似文献   

15.
苏教版语文第十册《习作》是一篇想象作文,要求学生在观察夜空的过程中产生奇思妙想,编写一个生动有趣的夜空故事。我认为学生定会对本次习作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学生对星空有着无限的遐想,而且学生喜欢写想象作文。可万万没想到,我认为学生能轻松驾驭的习作题材,却在教学中遇到了重重困难。令我不由地开始重新审视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教学...  相似文献   

16.
2002年4月的一天,我正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我们家的猫》,沙尘暴又肆无忌惮地来了。这次的沙尘暴前所未有,把我们教室的脊瓦都掀了起来。学生有的惊叫出声,有的在探头张望,有的在互相议论……整个课堂成了一锅粥。怎么办?老舍笔下的“猫”再可爱也不及沙尘暴对他们的影响。就让学生看吧。我随即让学生观察室外的情景,并且告诉他们观察后要写一篇文章———《春天》。学生开始一愣,随即就明白了我的意图,争先恐后地拥向窗边,一边观察,一边议论……强烈的沙尘暴一会儿过去了,学生的习作也很快完成了。这次的习作出乎我的意料,平时…  相似文献   

17.
学生完成了一篇习作,都有一种急于知道老师如何评价的愿望。但是我们常常看到,每当老师将批阅后的作文本发到学生手中时,多数学生只是随意浏览一下,并没有认真研读习作批语,也没有主动修改作文。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我认为习作批语本身缺乏情感魅力是关键。因此,我在撰写习作批语时,不仅要求自己做到言之有物,更要做到言之有情,并力求做到“四忌四要”,  相似文献   

18.
习作是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当前很多学生很难写好作文,特别是中、差生甚至闻作文变色、畏之如虎。其实,学生往往脑海里能浮现出事物的形象,但笔下却形容不出来,一篇文章写下来,要么是选材不典型,中心不突出,内容空洞;要么是说空话、大话,胡编乱造。要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会习作,那么,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在阅读中教会学生学写作文,表达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9.
学生习作应是用我的自由之笔,抒我的自然之情,是释放生命、展现个性的过程,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然而在习作  相似文献   

20.
曾经听过两节有关表达感受的习作指导课,一节是靳家彦老师执教的人教版教材上的习作课,一节是邢跃武老师上的自主开发的习作课。两节课的授课对象都是六年级的学生,两位老师在课堂上都注意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唤醒学生习作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捕捉感受、表达真情,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情境中放飞思想,完成习作。这两位老师的精彩教学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反思和改革习作教学提供了鲜活可感的实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