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独特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阅读过程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文本所建构的意义。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是一种人文关注、人性关爱,是理解的宽容。换句话说,课堂教学要重视并认真对待来自学生的或深或浅、或对或错的感受和看法。那么,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在吸取文本的人文内涵、体味其思想感情时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呢?  相似文献   

2.
丁良桂 《广西教育》2011,(22):38-38
教师执教一篇课文总要考虑教学的切入点,考虑如何设计一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线索。同时为了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还要对文本内容进行巧妙的分割、整合,使之形成几个紧密相连的板块,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切入点”“贯穿线”“阅读块”。笔者以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孙中山破陋习》一文为例,谈谈教学设计的中如何持有“点、线、块”意识。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其实质就是以文本为载体,教者与作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学生与学生进行互动“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潜藏在文章后的作者仿佛是一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知心朋友,教师仿佛是一位“拨云见日”的向导,学生则是“求贤若渴”的拜访者,他们沟通、互动,构成了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情怀和人文关注的“对话”过程。■走进:把作者的情“品”出来现代阅读理论认为:真正意义的阅读活动是由“作者、读者、作品”构成的“三边”整体活动,这三边中…  相似文献   

4.
同作为专业课的人文课相比,作为素质课的人文课在教学上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了解这些特殊性,对于提高人文素质课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本文对这一问题作了探讨,论述了作用素质课的教学定位应该是:以“领会”为旨归,以强化“问题意识”和“魅力意识”为枢纽,以“宽口径”“深景深”“新视角”为阐释的维度。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教学时,我致力于引导、组织学生与文本自由对话,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在精神与心灵的碰撞中,感悟课文传承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如《凡卡》一课的教学。片断一:师:课文为什么两次写到凡卡爷爷身边的狗?请大家读一读,想一想,从中读懂了什么。生:老师,课文还有一句也提到了狗。“我们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师:对,你把课文读得很仔细,我们也可以把这三句话连起来想一想。生:凡卡想起了爷爷身边的狗,可能是因为他羡慕狗,狗可以和爷爷形影不离,而…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始终是不同时空中个体通过“文本”进行“间接对话”,并在“长远时空:’中通过对“文本”的建构与解构进行“直接对话”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人与文本”对话这一中心。  相似文献   

7.
语感涉及到语言交流过程中对词语所表达的意思、情感的理解。语文学习的鲜明个性是据“言”得“意”、由“言”表“意”的转换、融合的过程,通过对文本的学习,传递文本中蕴禽的人文价值。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应是文本阅读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不能为了突出人文而淡化其“工具性”,任何抛弃文本追求其人文关怀的教学,最终将导致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两败俱伤。  相似文献   

9.
王奎礼 《学语文》2006,(5):50-50
新《课程标准》的公布实施,无疑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也出现了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新课标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因此不少老师常常忽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而只是注重文本里的人文内涵的挖掘拓展,弄得语文课不像语文课,这一现象有专家称之为“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我们认为这种现象必须扭转,因为阅读教学万万不可脱离文本。  相似文献   

10.
郭根福 《四川教育》2002,(12):38-39
习作教学的价值观:从人文分离走向人文合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提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我认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就习作教学而言,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写什么、怎样写”;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习作教学而言,就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写、将会怎样去写”。这两个问题是构成完整的习作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习作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问题,实质上是作文与做人的关系问题,两者的辩证关系应该是“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也…  相似文献   

11.
一、设计意图 这是一个略带忧伤又感性的童话故事。文中一个个人性化的角色,容易感动孩子们纯真、善良的心。本设计采用板块的形式着眼体现“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以“情”贯穿,通过“畅谈友情”“感受真情”“诉说心情”  相似文献   

12.
新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百花争艳的可喜变化。然而,我们不少教师对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认识模糊,造成教学实践中“语言学习”与“精神培育”的割裂:或一味地强调“感悟”,得“意”忘“言”;或一味地注重“实践”,只见“语言”不见“精神”。甚至因为过度追求“丰富的人文性”而使语文课堂教学滑向了丢开文本,  相似文献   

13.
李忠豪老师的教学设计努力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师生群体与作者、编者对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斯科特等探险者的思想感情、高尚精神,培养学生快读文本概括故事的能力,基本上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4.
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提出“教育即对话”的思想。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数学教材这一“教学文本”进行动态“对话”的过程。其要旨在于数学教学是民主、平等的教学,是沟通、合作的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对话.使富有理性之美...  相似文献   

15.
《我不是最弱小的》就文本本身而言,说的是一件普通的生活小事,但透过宇里行间,我们却可以感受到蕴含其间的深刻道理。这既渗透了“不甘于做弱小者”的文本价值观念,又饱含着“保护弱小者”这样的信念情感,更体现了文本生命的高度意义。教学这篇文章时,宜以“我”为主线,一方面关注“我”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此,“文本”这一新理念在广大师生的头脑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然而,由于“文本”是从西方文艺美学中借用过来的术语,许多语文教师对“文本”的内涵及特征把握不准确,语文教学中一度出现文本失落的现象。本文试从分析文本的内涵及特征入手,剖析当今语文教学中处理文本的失误,并进一步指出解决之对策。  相似文献   

17.
散文教学不能只关注文本内容与作者的情感,更要从语言形式入手,去感受作者的情感与语言这“外”与“内”的关系,把握这一篇文本的学习价值,并获得阅读“这一类”文本的方法,在过程中改进学习策略,培养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8.
“人本立场”和“生命取向”表征着语文作为人文课程的价值之维。这一价值维度将我们由“工具语言观”导向“生命语言观”,让我们从生命的角度理解由听说到读写的内在逻辑,进而思考文本解读的生命过程。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揭示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更为科学,并由此带来新的教育理念,这便是语文教育的理想:第一,实现语文文本(包括教材)的人文性——对人的尊重,关注人的生存意义,关心人的生活,张扬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发展;第二,把语文课堂甚至是语文课程(教材、教师、学生构成的“生态环境”)营造成生命活动展示场、生命对话场,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让教学过程成为一种真实的生活,成为师生生命活力展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历来为人们所重视,语文的“人文性”是当今人们所乐道的教学内容,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语文的工具性被逐渐为人们冷漠以致摒弃于课堂教学。“人文性”的体现也走向了脱离文本,贴标签式的非正常教学轨道。回归文本,解读文本,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是值得关注和探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