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3 毫秒
1.
邹韬奋同志在三十四年前主办《生活》周刊的时候,对办“读者信箱”说过这么一段话:“我们尽其所知,或代征专家意见,竭诚答复,认为是辅助读者的一个途径,也是做好朋友的义不容辞的一件事情,是我们觉得很高兴做的。”  相似文献   

2.
胡愈之先生曾赞叹一个人:“他不是什么大作家,可是他的作品得到非常广大的读者,他不是政治家,而他有广大的群众拥护,他不是学者,可是他在中国大众文化运动上有极重要的位置.”这里的“他”指的就是邹韬奋.从1926年接手《生活》周刊到1944年病逝,邹韬奋的新闻生涯总共不到20年,然而他却拥有百万读者,几千人参加他的追悼会.这些都是因为他始终秉持着“群众工作和编辑工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广大读者是‘事业的基础’,而为读者服务则是事业发展的‘酵母”的读者服务理念.  相似文献   

3.
韬奋一生主办过六刊一报,《生活》周刊于1926年创设的“读者信箱”专栏是他最早与读者建立的信息通道。此后,他坚持亲自拆阅和认真答复读者来信,一直贯穿于韬奋18年的新闻、出版生涯,成为他须臾不离的办刊法宝。韬奋曾把办好“读者信箱”专栏当作重要经验之一,他对夏衍讲:办好刊物的经验是亲自抓“一头一尾”。“头”是社论,而“尾”,就是答读者来信。通过它,韬奋不仅实现了早期“以读者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造为鹄的”的办刊目的,也在与广大读者的精神互动之中汲取力量,逐渐认清了自己的历史责任,在努力追求实现广大群众的最高利益的同时,完成了由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到共产主义者的思想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说起报纸为读者服务,就不能不想到新闻界的老前辈邹韬奋和他所办的《生活》周刊。韬奋从事报刊活动具有优良的工作作风,最突出的一点是密切联系读者,热心为读者服务,他曾说:“尽自己的心力,替读者解决或商讨种种问题,把读者的事看成自己的事,与读者的悲欢离合,甜酸苦辣打成一片。”党报更应发扬这种精神,密切联系读者,热心为读者服务。为读者服务是党报的重要任务在有些新闻工作者的心目中,对于象《服务窗》、《读者问答》等为读者服务的栏目,往往认为“版面小,稿件零碎,  相似文献   

5.
《湖北日报》“读者与编者”专版自2001年1月12日复刊起,一直由群工部主办(此前一度由总编室主办),先是每月一期,半个版,后改为每半月一期,半个版。4年多来已刊发了近70期。“读者与编者”专版的编辑思想是:在报社编辑部和广大读者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为办好《湖北日报》服务,为读者服务。它是读者与编者(也包括作者)交流思想和信息的载体。专版注重贴近读者,以互动、接近、可读吸引读者,设置的主要栏目有:“栏目介绍”、“编辑部吹风”、“我为省报献一  相似文献   

6.
六七十年以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邹韬奋,在办报过程中任劳任怨地为读者服务,正确处理报纸、记者与读者的关系,广博读者好评。现在回顾一下邹韬奋的读者观,对于我们的报纸进一步贴近读者,吸引读者、服务读者,为读者所喜闻乐见,不无借鉴意义。“要顾到一般读者的需要”报刊受不受欢迎,关键在于合不合读者的“口味”,尤其是合不合大多数读者的“口味”。在满足读者需要的问题上,邹韬奋曾有一次败走麦城的教训。1923年他担任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编辑股主任,当他把很卖力完成的《民治与教育》的译稿送审时,受到黄炎培先生诚恳而严…  相似文献   

7.
在中外新闻史上,许多著名报人在办报实践中,自觉地充当社会公仆,“真诚地和人民群众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他们全心全意地为读者服务,尽心竭力地为人民群众分忧解愁,在读者群众中很有口碑。 著名报人邹韬奋热爱读者,尽心竭力为读者大众服务,使他所办的《生活》杂志形成了独特的优良传统——“服务精神”。韬奋从接办《生活》起就强调要为读者“竭我智能,尽忠代谋”。1930年9月,生活周刊社设立“书报代办部”。开始只是为读者代购书报,后来发展到为读者代购物品,找律师,请医生等各种服务项目,不取分文报酬。 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韬奋增辟了“读者信箱”专栏,无限热诚地为读者答疑释难,分忧解愁,“信箱”的内容,包括青年男女的婚姻、恋爱、家庭,职业、教育等,以后又涉及到社会政治问题。韬奋“把读者的事情看作自己的事,与读者的悲欢离合、甜酸苦辣打成一片”。他答复的热情“不逊于写情书”,一点也不肯马虎。他每年收到的读者来信总在两三万封以上,以后到1932年间,  相似文献   

8.
高洪波 《青年记者》2010,(18):64-65
于纸媒来说,千千万万的读者,组成了“以人为本做新闻”中的最重要的“人”。因此,“以人为本”,最重要的就是“以读者为本”。读者永远是报纸发展的基石,离开了这一基石,任何发展都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读者和社会上的利益集团的诉求往往发生冲突,这一问题处理得好与坏,又往往直接关系到一家报纸的发展乃至存亡。在纷繁复杂之中,寻求二者之间的矛盾点和共同点,  相似文献   

9.
提出这个观点,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在近十年专业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实践中逐渐“悟”出来的。这里谈几点个人认识,就教于同行。一、提高读者自我服务能力与“为读者服务”是一致的提高读者自我服务能力,并不是要否定“为读  相似文献   

10.
邹韬奋(1895—1944)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他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办报思想和经验,尤其是他把报业“事业性”与“商业性”有机统一起来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搞好新闻工作和新闻改革颇有启迪。一、注重为人民大众利益服务,是韬奋办报的宗旨。韬奋强调,办报要“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进为鹄的”,“替  相似文献   

11.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M.F.施蒂格就提出“人文价值观念是图书馆职业的核心”。近年来,我国许多图书馆把“读者至上,服务第一”作为图书馆的宗旨,这实际上就是强调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服务读者,让每一个读者满意,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图书馆工作应始终把握“以人为本”这一主线,提供符合甚至超过读者期望的服务,  相似文献   

12.
韬奋同志长期从事新闻采写、编辑、出版工作。他一方面继承了我国民主报刊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接受了无产阶级的新闻思想,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最早提出了人民报刊思想,并身体力行,不遗余力地贯彻这种思想。正如毛泽东同志所高度概括的:“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这种精神犹如一条红线贯串于韬奋的新闻工作实践中,成为他办报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3.
编辑的读者意识钟仲南编辑工作离不开作者与读者。但相比较而言,编辑与读者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不仅因为编辑工作要向读者负责,而且也由于编辑本身首先是一名读者。从读者中来,到读者中去。一名编辑在客观上总是具有一种读者意识。简单地讲这也就是“接受意识”。邹韬奋...  相似文献   

14.
论馆员与读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图书馆中,存在着各种社会公共关系,其中,馆员与读者的关系,是最经常、最活跃、最为重要的。一旦失去了读者,馆员便成了盲人的蜡烛,失去了其存在意义。因此,图书馆工作必须以读者为中心、了解馆员与读者是图书馆工作中的两大重要要素,正确处理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做好图书馆工作的前提条件。其它方面的关系,无论是图书馆内部之间,或与社区、与新闻界之间的关系等,归根到底,都是为争取读者、吸引读者和建立良好的读者关系而服务的。那么,馆员与读者的关系究竟如何呢? 一.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图书馆的服务性,决定了馆员是为读者服务的。在商业系统“信誉第一,顾客至上”,同样,“读者至上”就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图书馆一切工作都要体现读者第一,急读者之所急,想读者之所想,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读者  相似文献   

15.
童钟鸣 《新闻界》2003,(3):25-25,39
加快新闻改革,需要创新舆论监督形式,不断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笔者认为在舆论监督实践中如能运用好“读者讨论”这一形式,可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舆论监督的质效。一、“读者讨论”新闻实践的理性思考“读者讨论”有其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更有其理论根据和基础。其一、“读者讨论”是唯物史观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读者,亦即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劳动者),他们是社会的主人,创造世界和历史的动力。“读者讨论”就是让广大读者(群众)参与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活动及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充分地体现了“群众是创造…  相似文献   

16.
致读者     
《新闻与写作》2007,(7):1-1
亲爱的读者,当你打开这一期刊物时,你一定会睁大惊奇的眼睛:“栏目怎么变了?”聪明的读者,你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当你几年不到一个城市  相似文献   

17.
读者之声     
陕西汉中241信箱21分箱阎晓华:作为《新闻与写作》的热心读者,我在这里试说一、二,权作建议。1、“新闻来稿评析”栏目办得好。既有原稿,又有编辑后的见报稿,还有评析文章。评析文章针对性强,说理透彻,给人以启迪。此栏目读者众多,每期刊登二、三篇并不为多。  相似文献   

18.
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图书馆的立身之本。服务工作以读者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本文从什么是“读者为中心”、“读者为中心”的作用以及如何做到以“读者为中心’’三个方面阐述了对图书馆服务以“读者为中心”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杨汉样 《新闻与写作》2006,(7):M0002-M0002
时下,有不少报刊都通过组织评报评刊或开设“编读往来”之类的栏目等途径,鼓励与发动读者经常给报刊找出差错或不妥之处,这对加强编者与读者的联系、减少及杜绝报刊上的差错、不断提高报刊质量等都很有好处。  相似文献   

20.
“惟一的对手就是我们自己。”在一次谈话中,一位中年报人这样对我说。他所供职的是一家在山东地区颇有影响的市民报,丰厚的广告收入和较大的发行量也许使他有理由如此自信。但当被问及该报读者调查的情况时,他的自信显然少了许多:“已经将近两年没有做了,可能,最近要做。”这大概并非偶然。当“竞争”、“市场”、“二次销售”这类词汇被办报人越来越多提及的时候,“读者调查”却似乎成了一个被山东报人有意无意遗忘的生僻词。当然,说读者调查在山东报纸中不存在显然有些偏颇。据了解,济南的几家市民报就不约而同地选择购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