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翻阅高中语文第六册课本及《教学参考书》,对李白《行路难》结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解,基本一致。课本注“意思是说自己一定会排除困难,实现远大理想。”而教参则将结尾两句合而析之:“(诗人)想到古人,坚信总有一天,象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扬眉吐气,激昂青云,‘直挂云帆济沧海’。”认为结句“描绘出一幅海阔天高,云帆万里的壮丽图景,用以寄托诗人的希望。”此种析解,亦多见于今版的诗选、赏析诸书,如: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历代诗歌选》注:“‘长风’二句,是说自己定会乘风破浪,排  相似文献   

2.
李白诗中有两个所在地不同的夜郎:一个是《流夜郎赠辛判官》和《南流夜郎寄内》中的“夜郎”,亦即唐肃宗流放李白的地方;一个是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随风直到夜郎西”一诗中的夜郎。对于这两个夜郎,过去的一些注本,往往把二者混为一谈,而且说指汉代的夜郎国所在地,或说在现在的贵州、云南、四川地区,或说在今贵州省遵义或桐梓地区。《汉语大词典》上就是这样注的“:夜郎,汉时我国西南地区古国名。在今贵州省西北部及云南、四川二省部分地区。”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的“夜郎”,多说是在今贵州遵义或桐…  相似文献   

3.
李白《望天门山》一诗,注家多以为是山水景物之作,有人说:“这是一首单纯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是我们诗人满怀深情对祖国河山唱出的赞歌” (张燕瑾《唐诗选析》)。有人说:“此诗描写遥望天门山所见的雄奇景色”,“不仅把山川写得生气勃勃,而且抒发了作者自己雄放杰出的豪情壮志” (浙江师院《初中古代诗文助读》)。黄日强编著的《古文选讲》指出:这首诗“通过赞颂天门山的大好风光,表现了我国江山的雄壮奇姿,反映了作者热爱祖国和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这里点到作者“理想”“愿望”的问题,但究竟是什么理想与愿望,文章未能作出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4.
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的结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它当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的意思来看待。事实上,这两句诗是李白人生理想的完整表达,第一句侧重表达的是坚信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第二句则表达的是坚信自己“功成身退”的生活理想一定会实现。  相似文献   

5.
《夜宿山寺》这首诗中,诗人的想象十分丰富奇特。如何启发学生围绕诗句去理解诗人的想象呢?我是这样做的。演示灯片,引导学生具体观察并提问:这座高山上有高楼,那么高到什么程度呢?经过观察,学生有了初步感知,一会儿,有的学生说:“这座高山就像是一座宝塔,耸到天空里去了。”又有学生说:“高山上的那座接就像是《西游记》里那些仙人住的楼。”还有的学生说;“这座高楼修筑在高山上,星星离它  相似文献   

6.
天宝十四年(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游桃花潭,汪伦酿美酒相款待。临走时,汪伦送行,李白甚是感激,至放歌台作《赠汪伦》一首留别,诗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汪伦为何人?宋本《李太白文集》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汪伦酝美酒以待白。”后人多沿其说,包括地方志。上海辞书出版社  相似文献   

7.
李白《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其中“峨嵋”指什么地方?各种脚诗注本都认为“峨嵋”是四川峨嵋县西南峨嵋山(下称“南峨嵋”)。今年第二期《河南师大学报》载孙顺霖的文章,对“峨嵋”一词进行了较详细的辨释。孙文首先对“南峨嵋”一说提出质疑。其一,认为把“峨嵋”注为“南峨嵋”,似有悖于诗人的写作对象。根据各家的分析,李白的《蜀道难》是写“由秦  相似文献   

8.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碣石,究竟在哪里?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观沧海》注碣石为:“山名,在河北省昌黎县北。207年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山。”主这种说法的有两种意见:一是明《一统志》说,“碣石山在昌黎县西南五十里”,离海三十里;二是郭造卿说,“今昌黎北十里有仙人台,即碣石顶也”,并描述“碣石顶”,  相似文献   

9.
董瑾 《华章》2011,(2):52-52
诗仙: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色彩。唐代诗人贺知章叹赏李白的诗,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后人便把李白称为“诗仙”。  相似文献   

10.
陆鉴三同志在《语文教学通讯》1983年第9期《<唐诗二首>备课指要》一文中,对李白《行路难》一诗里的“垂钓”、“梦日”二个典故的运用做了如下的解释: 《行路难》诗中一连用了“垂钓”“梦日”“长风破浪”三个典故,都很贴切自然,用意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志向。李白此时,尽管对今后的去向产生了茫然的心情,但并未消沉颓唐,他想到今后可能会  相似文献   

11.
据笔者所知,最早将“三百六十日”写入诗中的是诗仙李白。其《赠内》云:“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前两句写自己饮酒无度,“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后两句借用“太常妻”这一典故向妻子表示歉意。据《后汉书·周泽传》记载,东汉的周泽担任掌管皇家祭祀礼仪的太常,因病睡在宗庙里,其妻不放心去探望他,他竟认为妻子违犯禁令,将她投入监狱。当时有人同情他妻子,编歌谣说:“生世不谐,做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后遂以“太常妻”指虽有丈夫而常独守空房的人。李白在诗中称妻子“何异太常妻”,说明他对自己烂醉如泥的状况是深感愧疚的。  相似文献   

12.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中,有两样东西是经常出现的,一是酒,一是月。先说酒。这一点大家都熟悉,过去酒店里都挂着“太白遗风”的匿额。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就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真够潇洒的了。确实,李白高兴时离不开酒。在山东听说皇上要招他入京了,立马得意起来——高歌取醉欲自慰,超舞落日争光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相似文献   

13.
一、见到学生之后的切入调整课前,我曾问学生是否喜欢《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他们回答我:无所谓喜欢,也无所谓不喜欢。于是,在赛场外徘徊等待的十几分钟里,我决定调整原定方案,采用正面介绍李白营造情境的方式切入新课。该课的导语如下: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说起诗歌,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建安风骨”“大唐气象”。在盛唐诸多的诗人中,李白是一座永远闪耀着宝石般光芒的丰碑。提到李白,我要给大家提三件事:诗、剑和酒。李白是“诗仙”,杜甫曾经评价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是“酒仙”,杜甫在《饮中八仙诗》中写道“:李白…  相似文献   

14.
赠诗:这是唐代诗人采用的最为普遍的方式.李白初到长安,便把自己的新作《蜀道难》呈献给当时文坛领袖、承相贺知章.贺读完李白的诗,称李白为"谪仙人",后世遂以"诗仙"称呼李白.白居易十六岁游历长安,拿出自己一诗集呈献给丞相、诗人顾况,得到顾况赏识,也由此名扬天下.许多举子文人为了获得名声,攀附高师,就把自已的得意之作献给当时的名流,如众所周知的朱庆余呈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洞房昨彼停红烛"诗,贴切风趣,被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15.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赠汪伦》的诗,可谓脍炙人口。历代一些注家把汪伦说为“村民”,是一位普通的劳动人民,也有人以此诗为例,来说明李白与劳动人民有深厚的感情。其实,汪伦不是“村民”,而是唐代的一位名士,并且还当过“县令”。  相似文献   

16.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初一语文课本未注释,其它资料,有的注作“好象”,有的注为“怀疑”,有的认为注作“怀疑”,“与诗意并不相符”,应注为比喻词“如同”、“好象”。认真品味《静夜思》,注为“怀疑”,才切合其诗的意境。意境,是作者对外观事物(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感受所达到的一种情怀。要正确地领会诸歌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怀。读者必须凭籍诗作潜在的条件、诗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社会、自然环境),及其经历(遭遇)、思想感情,调动自己的生活、知识、经验和审美感去认真体味诗歌形象。李白追求开明政治,具有“解世纷”、“济天下”、”安黎元”的抱负。他傲骨嶙峋,蔑视权贵,招致达  相似文献   

17.
古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对仲卿别母之后,自缢之前,有“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的描写。意思是说仲卿转脸向户里看看,一股愁绪象煎熬般涌上心头。诗中的“户里”作何解释,余冠英同志编注的《乐府诗选》认为是“顾念阿母”。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注的《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也认为是“此时又转头去看户里的母亲,是决定自杀而有所顾念的表示”。一九六二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历代民歌一百  相似文献   

18.
诗仙: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代诗人贺知章叹赏李白的诗,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因此,后世的人便把李白称作“诗仙”。  相似文献   

19.
贺年永 《语文知识》2000,(12):16-17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这两首诗中的“疑是”至今无确解。多数人讲成“怀疑是”,另有一些人释“疑”为怀疑,疑心,疑惑,以为,未注“是”为何义。这两种解释都未落实“是”为“这”的指代义。在有的语言环境中,“疑是”是可以讲成“怀疑这”的。例如唐代张渭的《早梅》诗:  相似文献   

20.
袁茹 《学语文》2006,(5):17-18
《行路难》(其一)是体现李白思想特征的重要诗篇。前人对《行路难》的评论意见颇为统一,但仍有分歧,焦点集中在对该诗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解。本文试图以此为切入点,对《行路难》中所体现的李白思想特征进行重新确定。首先我们来看不同名家学者的评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