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学者的“声(音)随义转”说,实即近、现代学者“义通(同)换读”说之发轫。“义通(同)换读”现象不容否定,“声(音)随义转”说亦当肯定。  相似文献   

2.
清代学者的“声(音)随义转”说,实即近、现代学者“义通(同)换读”说之发轫。“义通(同)换读”现象不容否定,“声(音)随义转”说亦当肯定。  相似文献   

3.
章太炎等学者的“一字重音”说不符合古代汉语实际,有商榷的必要,理由有四:1、比较原始的表意图象、甲骨文中的“合文”不能说明“一字重音”;2、“一字重音”说忽视了汉字记音是一字一音节的基本原则;3、“一字重音”说忽视了有些词是单音与双音异名同实的情况;4、记录合音词的字不读复音。  相似文献   

4.
一、“假借”与“通假”“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一般所谓“文字假借”;不用本字而用跟本字音同、音近的“借字”替代,是通常所谓“古音通假”。它们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本无其字”,后者“本有其字”。可是历来不少学者对“假借”、“通假”的叙述缺乏明确界说,清代王引之《经义述闻》列举的“经文假借”例(257条),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所述的“假借”,以及钱大昕《古同音假借说》(《潜研堂文集·卷三》)所指的,就有这一情况存在。钱玄同在《汉字革命》中所说“周秦诸子、史记、汉书、汉碑等等,触目都是假借字”,这“假借”更是指“通假”  相似文献   

5.
一、论通假字的对立面通假字的对立面是什么?当代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一、所通的是本来有的字王力《“本”和“通”》:“所谓‘本字’,指本来有的字.人们不写本来已有的字,而写一个同音字,那才是假借字.如果作者所处的时代这个字还没有产生,那就无从‘通’起.”这里说的“假借字”,通常说作“通假字”.这里说的“本来有的字”,应该是指产生在第一次使用的某一同音字之前的为标记词而专造的字,以及本无其字的假借字.  相似文献   

6.
关于敦煌本《文选音》残卷抄录者身份的问题,多位学者经过研究,得出“萧该说”“许淹说”等结论,但未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同。今依据敦煌《文选音》残卷的时代背景、抄写体例、抄写方式、抄写内容、书法水平和被注音字等情况,推测《文选音》残卷抄写者很可能是敦煌地区准备应试科举的一位士子。  相似文献   

7.
段玉裁在《广雅疏证序》中说:“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其重于得义,得义莫重于得音。”这就阐发了形音义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声音在训诂中的作用,明确地提出了“因音以得其义”的训诂方法。  相似文献   

8.
陈望道先生说,“谐音析字”乃是谐合字音的“析字”,细分有三式:(1) 借音,(2) 切脚,(3) 双反(详见《修辞学发凡》1979年版150页)。对于其中的“切脚式”、“双反式”,修辞学界看法比较一致,几乎没有什么异议;而“借音”,即“借音析字”这一辞格能否成立,则至今尚有争议,前不久有篇题为《“谐音析字”辨析》(以下简称为《辨析》)的文章说:“借音的客观基础是两个字的声音相同或相近,不存在声音分析的问题。它的语言特殊格式是A(音)=B(音)。显然,把借音作为析字来认识是不够妥当的。”(《修辞学研究》第二辑342页)按照这种看法,“借  相似文献   

9.
《切韵》是研究汉语音韵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然而对《切韵》的性质及它的音系基础,向来争论不已。唐代李涪在《刊误》中说《切韵》反映的是“吴民之言”,他以洛阳音为依据,批评《切韵》“又有字同一声,分为两韵”、“何须东冬中终妄别声律”。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则认为《切韵》是唐代的长安音。近代学者章太炎认为《切韵》包含古今方国之音。他说:“《广韵》所包,兼有古今方国之  相似文献   

10.
汉字,基本属表意文字,一个字往往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但,其中(特别是古汉语中)也有些字,存在着多音的现象,并且由于读音的不同,这个字(词)所包含的意义也就有所不同。所谓“变一声,即易一义”(明袁子让《字学元元》)就是指的此种情况说的。这种一字多肯的现象,过去人们称之为“字音异读”、“别义异读”、“音随义转”或“破读”。  相似文献   

11.
通假,指的是古书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一般认为,通假包括“通用”和“假借”两种情况。现行中学教材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通假的范围。古书中尤其是先秦两汉文献中通假现象很多,常常造成读者特别是初学古文的中学生阅读上的障碍,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不明通假,往往会望文生义,导致误解。清代学者朱骏声说“不知通假者不  相似文献   

12.
常用字辨正     
常用字辨正李乐毅厂厅厉压厕厦厨广疒这个字是“古已有之”的,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像山崖。本义是“山崖”,音hǎn(一说“厂”是“岸”的本字);又同“庵”,音ān。后来才用作“厂”字的简化字,音chǎng。作为偏旁,常被称为“厂字旁”(chǎngzìp...  相似文献   

13.
“一字重音说”是章太炎先生所创学说。此说提出之后,学术界至今尚未作出充分的认证。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并重点根据《说》的训诂,对章氏之说当补证其四端:一是补证重音字“旁驸本字增注借音”之例;二是重音字“丢掉一个音节,只读一个音节”之例;三是重音字“合音”之例;四是重音字“淘汰不再使用”之例(后三点是章氏未曾论述过的)。最后对“一字重音”现象的发展与消亡过程作了一些推断。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2008,(12):56-56
问:“转”是一个多音宇,既读上声(zhuǎn),又读去声(zhuàn),在教学中常常读不准。请问:读上声和读去声的“转”字有什么区别?“旋转”的“转”怎么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王力、陆宗达先生等认为黴(今俗作霉)、墨、煤同源依次派生发展的观点提出了商榷,从形、音、义三方面作了具体的考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墨、煤、黴皆同源于“黑”而并非依次派生发展.黑字早见于金文,而墨、煤、黴产生的时间大抵分别是周朝、秦朝和汉朝.墨的颜色为黑;煤本义为黑色烟尘,煤炭专称则是明朝以后的事;黴指黴黑现象;三字围绕“黑”义同状异所,从六书的角度也表明造字时三字同源于“黑”.黴黑为旁对转;煤黑为对转;墨黑喉唇相转只是现象,文章揭示二字相转的音理在于上古汉语有送气流音声母,黑、墨古音同部位同鼻音又同为入声收—K尾,从音韵的角度也表明三字同源于“黑”.  相似文献   

16.
一、什么是古音通假: 什么是古音通假呢?王力先生说:“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还说:语言里的“词”是音和义的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学习、欣尝和研究古代诗歌时应该使用什么语音,是今音还是古音?这是一个长期以来有争议的问题。语音随着时空而变化。陈第在《读诗拙言》里说:“一郡之内,声有不同,系乎地者也;百年之中,语有递转,系乎时者也。”他在《毛诗古音考自序》中又说:“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执所必至。”自从明代学者陈第诸人对汉语语音演变的事实有了明确的认识之后,我国学术界里便出现了应该使用哪种语音阅读古籍、古诗的争  相似文献   

18.
龙启瑞在《古韵通说》中用“转音说”,即双声关系解释先秦诗文中的特殊押韵情况。龙氏的“转音说”,即传统小学中的音转,而非为龙氏独创,但表明音转问题与声纽有着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历代学者训“郧关”者众多,其中多数认为“郧关”即为“洵关”,认为它是音近字的相互替代现象。后人应当正视古汉语中音同音近字之间替代的现象。汉字使用过程中同音近音字替代现象在古代文献中较为普遍。后人应善于辨认它,解释它。  相似文献   

20.
笑料     
《初中生》2014,(7):48-48
猜不出来 中学时我们班里有个同学,叫李偲。偲字念“猜”的音…… 某老师头一次点名,点到他时,老师拖长了音说:“李……”坐在第一排的女生知道老师不认识这个字,于是一起大声地说:“李偲……”老师很难为情地抬起头,说:“我猜不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