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平原人在快速进入海拔超过3000米以上的高原时,超过50%的会出现轻度以上的高原反应,但若及时做好预防工作是可以减轻或者避免高原反应的。初中毕业生在进入高中学习时,有很多对高中的学习生活会表现出各种不适症,内地西藏班的学生表现的更为明显,如何减轻或者避免学生的"高原反应"呢?初高中衔接教学就是最好的办法。近些年来内地一些西藏学校将高中学习年限由三年延长为四年,增加一年的预科班学习,也就是对一些基础科目进行一年  相似文献   

2.
根据历届高考备考的经验 ,高三学生在政治复习中容易出现五个“高原反应期” ,需要我们切实加以克服。1 开始复习时 ,由于复习课的教学方法与新授课教学方法不同造成的“高原反应期”。高考备考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学习工程。就高三政治教学而言 ,时间紧 ,任务重 ,难点、热点多 ,  相似文献   

3.
“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也能听懂,概念公式都背得滚瓜烂熟,就是不会做题目”,这就是物理初学者的“高原反应”.正是这种“高原反应”严重地挫伤了很多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厌倦,考试成绩很不理想.要消除初学者学习物理的这种“高原反应”,优化教学方法是关键.而对初学者来说,掌握分析法与综合法的渗透应用,则是入门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如果你穿着潜水服,戴着氧气瓶,潜到大约20米深的水中,过了一会儿,你快速浮上水面,这时,你会发觉自己呼吸不顺畅,全身又酸又痛,这就是潜水病。严重时有的人甚至有可能会死亡。潜水病来源于人潜水时携带的氧气瓶里的气体。  相似文献   

5.
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重要环节,毕业班的数学复习课更是举足轻重。然而纵观当前教学现状,情况令人担忧,大部分教师认为复习课就是做题目,成绩的高低就是复习质量的优劣。普遍存在两种不良现象:一是不会复习,常常“满堂灌”,从概念到公式,从计算到式题,喋喋不休滴水不漏。二是形式单调,大搞“题海战术”,从课堂到课外,从白天到黑夜,大题小题难题易题题题不止。这样复习下来,教师教得疲惫,学生学得受罪,以至产生“高原反应”:学生不再对数学产生兴趣,在复习中成绩反而有所下降。针对这些现象,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让复习课重新…  相似文献   

6.
潜水     
寒假里最有意思的事当然是爸爸妈妈带我去海南岛潜水。我们坐飞机来到海南岛,那里的冬天很炎热,我脱下棉衣,换上了短衣短裤。第二天,我们一家和几个叔叔、阿姨来到海边,准备尝试尝试潜水的滋味。一艘快艇飞快地把我们带到潜水的地方,我开始紧张起来,心怦怦直跳,轮到我时,我更害怕了,三番五次地让后面的阿姨排到我前面来。爸爸不断地鼓励我,我终于鼓起勇气,穿上潜水衣,背起了氧气瓶。氧气瓶很重,但一到海里就不重了。教练叫我咬紧氧气瓶的呼吸口,一吸一呼,还说在水里不能说话,只准打手势,如:OK、危险、上升等。我先在水面练习,然后慢慢往水…  相似文献   

7.
你有没有到过海拔4000米的高空?有没有出现头痛欲裂、呼吸急促的现象?这就是"高原反应"。在心理学上,人们把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技能暂时停顿的现象叫"高原反应"。高三学习中,随着复习时间的拉长和难度的增加,学生会出现学习效率低下、  相似文献   

8.
花晓  刘胜江 《教育》2011,(5):31
青藏高原是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去过的,除了对那里的美景记忆深刻外,更难忘的恐怕就是高原反应的经历了。而在青藏高原,常年在海拔2500米以上生活居住的人口数以千万。此外,我军也有很多边防哨所在海拔5000米以上。高原反应和高原病对军民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9.
聂晓阳 《学习之友》2014,(11):11-12
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真是让人琢磨不定,也许你身体很好,结果你反应最强烈,也许衣裳脱猛了。话说快了,路走急了,反应就来了。西藏会给你一个体会“年迈”的机会,把自己想成耄耋老人,更低、更慢、更弱,只有这样,你才会是这雪域高原最终的强者。  相似文献   

10.
以分析入藏旅游者发生急性高原反应的有效健康教育措施,以为其实践应用和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为研究目的。研究开展的时间为2012年5月2013年9月,入组对象为该阶段入藏旅游的游客,根据其赴藏旅游的不同时间进行分组,对照组82人,旅游期间未接受系统健康教育;观察组92人,旅游期间给予系统性健康教育和个体化指导。比较两组旅游者的旅游期间高原反应的发生情况。经研究显示,观察组旅游者的高原反应发生率为15.22,对照组为48.78,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组件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对入藏旅游者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和个体化指导有助于降低高原反应的发生率,值得广泛重视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案例描述】2008年4月.高三毕业班学生进入最紧张的备考阶段,被称为“高原期”,很多学生出现了“高原反应”,急需“输氧”。有的紧绷着神经.有的很疲惫,有的极为急躁,也有的气馁、灰心……针对这些现象,学校决定在高三年级举行拔河比赛,我准备借此机会在班上开展一次别开生面的教育工作,减轻学生“高原反应”的症状,顺利迎接高考;树立良好的心态,实现平稳过渡,健康步入社会。  相似文献   

12.
一潜水员在水下呼吸一直都离不开氧气瓶。这种方法有许多弊端:一是往氧气瓶里压缩输入氧气既昂贵又危险,二是氧气瓶重量往往会影响潜水员在水中的平衡。人们一直在寻找水下呼吸的新方法。鱼类呼吸时并不将水里的氧和氢进行化学分离,而是利用了水中的溶解空气。根据这种现象,以色列发明家阿隆·博德纳设想制造一个机械装置,使潜  相似文献   

13.
例1 一氧气瓶的容积是32升,其中氧气的压强是130大气压.规定瓶内氧气压强降到10大气压时就得充气,以免混入其他气体而需洗瓶.今有一氧气瓶,每天需用1.0大气压的氧气400升,问一瓶氧气能用几天?  相似文献   

14.
《氧气》一课,关于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教科书上是这样设计实验的:把细铁丝(纱窗拆下的细铁丝),绕成螺旋形在酒精灯上烧红后迅速放入氧气瓶中,观察会有什么现象。 在教学中,尽管可以把酒精灯尽量靠近氧气瓶(以不出现意外为原则),但烧红的细铁丝离开火焰后不等伸进氧气瓶就自然降温了,不大容易出现细铁丝在氧气里重新燃烧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基于S市中小学成熟型教师的微观调查数据,使用分层回归及Bootstrap检验法分析外部支持对教师职业高原反应的影响以及教师事业追求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当控制了教师个体因素之后,良好的外部支持能有效减轻中小学成熟型教师的职业高原反应;在外部支持对职业高原反应发挥消减作用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事业追求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外部支持分为组织支持和家庭支持两个维度,组织支持对减轻教师职业高原反应的贡献相对更大,而教师的事业追求在家庭支持减轻职业高原反应中发挥着更大的中介作用。因此,有必要通过增强外部支持力量,激发教师事业追求等措施促进中小学成熟型教师职业高原反应的逐步消减。  相似文献   

16.
高原反应是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的变化,而产生的自然不适应性生理反应.在中考数学总复习中也会出现类似问题.中学生在数学总复习期间常会出现"高原效应",究其原因,从主观上看,复习无非就是猪油炒冷饭--枯燥乏味;从客观上看,数学本身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活动;从老师方面来说,是对学生还研得不"透",总复习时过分强调练习量,致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难、厌倦的心理;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在自身数学技能上台阶后产生的暂时迷惘和不适应生理症状.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校招生》2003,(5):45-45
物质、时间和空间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的科学,是除数学外最基本的一门学科。物理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现象。因此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是宇宙间各种物质的性质、存在状态、各种物理运动形式及其转化现象、物质的内部结构及这些内部结构的组成部分以及物理领域的物质问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由于一切物理现象都在时间、空间中表现出来和发生运动和转化,所以物理学也要研究时间和空间的性质、联系等。  相似文献   

18.
有一次我在一个《科学探索》的电视节目中,看见航天员在航天飞船中,需要背着一个沉重的氧气瓶,用来维持生存。我觉得氧气瓶实在太不方便了,如果在航天飞船里安一种转换器,将航天员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分解成氧气,就方便多了。这种转换器有一个专门吸收二氧化碳的仓口,而且仓口边  相似文献   

19.
朱卫 《初中生必读》2010,(11):38-39
我们常在电视里看到潜水员的后背上背着一个“氧气瓶”,以供在水下进行呼吸。那么你知道他们背的“氧气瓶”里装的是什么气体吗?  相似文献   

20.
高三学习高原期是考生们经常遭遇到的一个学习瓶颈期,这时他们会表现出各种高原反应.如果不能及时找到问题的根源,尽快帮他们调整学习状态,将会严重影响他们对高考的信心和最后的高考成绩,因此,本文尝试探寻学生们学习高原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进而帮助他们尽快顺利度过高原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